章江
2021年10月16日9時58分,我國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組成,他們三人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tài)化駐留周期。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并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全世界出現(xiàn)了許多女性的身影,她們?yōu)槿祟惿钊肓私?、認識太空做出了重要貢獻。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她們所創(chuàng)造的“第一”。
王亞平(1980— )出生于山東省煙臺市,軍事學學士學位、工程碩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2013年6月11日 ,王亞平與指令長聶海勝、攝像師張曉光一起,乘坐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十號”飛向太空,她成為繼劉洋之后中國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成為“ 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一大亮點。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時,王亞平身著深藍色航天服,頭扎干凈利落的馬尾辮,顯得英姿颯爽,精神煥發(fā)。她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展示宇宙魅力,激發(fā)了無數(shù)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這堂太空授課十分精彩,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里,王亞平講授了失重環(huán)境下的物體運動特性和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xiàn)象,展示了航天員稱體重、太空懸空打坐、彈簧秤實驗、小球單擺實驗、陀螺實驗、水滴試驗、水膜實驗、水球實驗等,使青少年了解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了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課堂上,王亞平還介紹了航天員進行的超重耐力訓練:過載達到自身重量的8~9倍,相當于800多斤的重量壓在身上,呼吸困難,肌肉變形,眼淚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右手邊雖然有呼叫按鈕,但是所有航天員沒有一個人碰過它。聽課的同學用“震撼”來形容自己的感受:“航天員的工作如此艱苦,但王亞平老師卻還說‘甘愿為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奉獻終生’,這種奉獻精神讓我們震撼!”在這次的“神舟十三號”太空任務中,將會有更為豐富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呈現(xiàn)給大家。
2021年11月8日,經(jīng)過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乘組圓滿完成全部既定任務,王亞平由此成為中國第一位執(zhí)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升空,6月18日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劉洋成為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與景海鵬、劉旺共同完成了長達13天的飛行任務,其中包括一些科學實驗。
劉洋(1978— )出生于河南,讀高二時以超過重點線31分的成績順利考入長春飛行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廣空航空兵某師,成為應急機動作戰(zhàn)部隊的一名飛行員。她刻苦鉆研飛行技術,成為同批女飛行員中第一個 “放單飛”的人,還成功處理過一次信鴿撞機事故:2003年9月的一天,她正在進行訓練的時候,突然“砰”的一聲,滿座艙都是焦煳的味道,然后飛機開始抖動。劉洋通過儀表和種種狀況判斷出是飛機撞鳥了,危急時刻她表現(xiàn)鎮(zhèn)定,和機組成員密切協(xié)同,實施緊急著陸。事后發(fā)現(xiàn),飛機共撞上了18只信鴿,有兩只還被吸進了進氣道,如果應急處理不慎,將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劉洋熱愛神圣的飛行員工作,曾在詩中寫道:“每一次飛行升空,每一次返航著陸都是一次挑戰(zhàn),都是一次涅槃?!薄爸灰獔猿值阶詈螅崎_窗,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玫瑰正在盛開。作為女飛行員,祖國的藍天就是我心中神圣的玫瑰園?!?/p>
2010年,劉洋從15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吧裰劬盘枴憋w船乘組人員確定后,劉洋確實曾經(jīng)想過自己會回不來,也做好了犧牲的準備。飛天前一天晚上在北京航天城散步,她認真地對愛人交待道:“如果我真的回不來,變成了一顆流星,你一定要答應我兩件事情,一是要幫我照顧好父母,二是娶一個會做飯的妻子。”愛人緊緊擁抱著她說:“我們要一起照顧父母,我等你回來!”
蘇聯(lián)女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1937— )于1963年6月14日獨自駕駛 “東方6號”宇宙飛船執(zhí)行“海鷗”飛行任務,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她不僅在飛行期間寫下航天日志,拍攝了后來用于監(jiān)測大氣中氣溶膠層的地平線照片,還與瓦列里·貝科夫斯基駕駛的“東方5號”宇宙飛船執(zhí)行了空間編隊交會和無線電通聯(lián)等任務。
人們或許不知道,這樣一位偉大女性在執(zhí)行這次創(chuàng)紀錄的太空飛行任務的數(shù)年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飛行。有一次,捷列什科娃去機場看跳傘俱樂部的姑娘跳傘時,心跳得特別厲害,覺得自己絕對不能勝任這樣的事情。但也正是這次機場之旅,讓她越發(fā)欽佩飛行員的勇氣并對飛行深深地著迷。1958年,21歲的她加入了跳傘俱樂部,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跳傘,從此開啟了她成長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的偉大征程。
1961年4月12日,27歲的蘇聯(lián)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登上太空,實現(xiàn)了人類首次遨游太空的壯舉。當時還只是紡織廠女工的捷列什科娃深受鼓舞,給航天學校寫了一封信,強調男女平等,呼吁培養(yǎng)女航天員。幾個月后,航天學校就向女性敞開了大門,邀請全國各地的姑娘到莫斯科參加航天員選拔,經(jīng)過3個月的層層篩選,捷列什科娃入選蘇聯(lián)首批女航天員隊伍。
在一年的嚴酷訓練之后,26歲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飛船飛向太空。原定飛行計劃為一天,但她自我感覺良好,便申請延期,最終飛行了70小時50分鐘,共計繞地48圈,航行200萬公里,成為迄今為止全世界在太空單獨飛行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白谟钪骘w船的密封艙內,我沒有想過是否能返回地球,腦子里只裝著使命和責任:拍照片、拍電影并且做科學實驗。”捷列什科娃在講述飛行經(jīng)歷時回憶道,“我在宇宙飛船上曾出現(xiàn)過差錯,本來應是降落,但卻向軌道方向上升……幸好及時發(fā)現(xiàn)才化險為夷,降落到地面。”由于當時著陸技術還不成熟,捷列什科娃在重返地球時頭部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打開艙門時被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昏迷過去。她被緊急空運到莫斯科搶救,后脫離生命危險。
薩維茨卡婭(1948— )生于莫斯科,父親是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著名功勛飛行員,母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她從小就喜歡飛行,對加加林十分崇拜。從中學起她就開始練習跳傘,想當一名飛行員,16歲就已經(jīng)完成了450次跳傘,大二時能夠駕駛雅克18飛機。與捷列什科娃不同,薩維茨卡婭經(jīng)過了嚴格的訓練,是世界婦女特技飛行的冠軍。她18歲考入莫斯科航空學院,在4年的學習中掌握了20多種型號飛機的駕駛技術,累計飛行1500多小時。此后,她成為雅科夫列夫飛機設計局的一名試飛員。1977年,她駕駛E—133飛機飛至21209.90米的高空,創(chuàng)下水平飛行最大高度的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
1980年,捷列什科娃被選入航天員隊伍。1982年8月,她乘坐“聯(lián)盟T-7號”飛船順利與“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成為第一位進入空間站生活和工作的女性,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太空主婦”。在空間站駐留一周后,與其他乘員一起返回地球。
1984年7月17日,薩維茨卡婭作為飛行工程師,乘坐“聯(lián)盟T-12號”飛船再次光臨“禮炮7號”空間站,這次她又創(chuàng)造了歷史——成為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性。7月25日,薩維茨卡婭在前,指揮員扎尼別科夫在后,由通道艙進入太空,小心翼翼地帶著萬能手動工具來到軌道站外的一個平臺。在距地球350千米的茫茫太空中,她雙腳固定在一個特殊的踏板上,手拿一個體積為40厘米×45厘米×50厘米的工具,開始切割一塊固定在樣品板上的金屬樣品,然后把兩塊金屬板焊在一起。薩維茨卡婭動作嫻熟,準確無誤,和同伴扎尼別科夫配合默契,在太空作業(yè)了3小時39分鐘。
女子在太空行走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因此薩維茨卡婭此行的意義才更為重大。她告訴記者,太空行走危險很大,要防高溫、低溫和X射線輻射。太空切割與焊接操作具有危險性,如果焊接時熔化的金屬液滴碰到艙外航天服,將會燒出小洞造成航天服失壓,使航天員喪生。
柯林斯(1956— )出生于美國紐約,上高中后利用辛苦打工賺來的錢去上私人飛行課,18歲時加入了預備軍官訓練團,正式邁開了飛行生涯的第一步。1978年,柯林斯將目光投向了位于俄克拉荷馬州的萬斯空軍基地一所著名的本科飛行員培訓學校,成為首批申請的120名女性中的第一名,而這所學校只錄取了4名女性。經(jīng)過一年艱苦的訓練,23歲的柯林斯成為美國空軍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飛行教員。她共駕駛過30多種不同的飛機,累計飛行時間達5000多小時。1990年,她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成為一名航天員。
1995年2月3日,柯林斯駕駛“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升空,實現(xiàn)了與俄羅斯 “和平號”空間站的歷史性對接,同時成功回收了一顆天文衛(wèi)星。1997年5月,她駕駛“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第二次進入太空。轉年,美國宇航局正式任命她為航天飛機機長,實現(xiàn)了女性在這一位置上零的突破。1999年7月,柯林斯第一次以機長身份駕駛“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上天,那時她剛剛當上母親。
2005年7月26日,柯林斯再次駕駛“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這是“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后航天飛機首次重返太空,然而,這次對于重振美國人的航天信心非常重要的太空之旅并不順利。由于燃料傳感器故障,被迫推遲13天發(fā)射;到發(fā)射當天,隔熱瓦又掉了一片。在巨大的壓力下,柯林斯表現(xiàn)出超人的冷靜。為了讓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拍照以檢查航天飛機腹部是否受損,她駕駛航天飛機在太空中來了一個 “轉體后空翻”,成功避開了可能發(fā)生的災難?!鞍l(fā)現(xiàn)號”的回家之旅也一波三折,原定的返航時間因天氣不佳而多次推遲。當歸航的“發(fā)現(xiàn)號”進入大氣層時,地面控制中心播放了一支歡迎曲《來吧,艾琳》,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向書寫了航天傳奇的女機長柯林斯致敬。柯林斯在太空一共度過了537小時,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女機長一次次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紀錄呢?從她發(fā)回的第一條“太空短信”中可以找到答案—— “當我們回頭觀看美麗的地球、再注視前面未知的宇宙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清楚探索太空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的重要性?!?/p>
梅·杰米森(1956— )出生于美國阿拉巴馬州,1977年在紐約康奈爾大學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1982年成為洛杉磯醫(yī)療中心的一名全科醫(yī)生;1983—1985年隨和平工作團赴西非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等國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作為醫(yī)務官,管理和平隊和美國大使館人員的所有醫(yī)療保??;此后回國在加州國立衛(wèi)生研究所負責航天員健康計劃任務。
1985年,29歲的杰米森以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女性薩麗·賴德為榜樣,帶著自信和堅定的決心申請加入美國宇航局的宇航員培訓計劃。不過就在遞交申請后的第二年——1986年的1月28日,“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發(fā)生爆炸,7位宇航員全部殉難,其中兩位是女宇航員,美國宇航局推遲了新候選人的遴選。杰米森非常悲傷,但也更加堅定了飛上太空的信念。1987年她再次遞交了申請并成功入選美國航天員培訓計劃,成為美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員。1992年9月12日,她搭乘“奮進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共飛行8天,繞地球127圈,航程530萬千米,在太空實驗室中完成了美國和日本合作的44項生命科學與材料制造實驗任務。杰米森觀察非洲雌蛙在失重狀態(tài)下的產(chǎn)卵和發(fā)育情況,首次在太空成功繁殖蛙類兩棲動物;她還利用生物反饋技術研究減少航天員患太空運動病的方法,試驗一種在失重情況下輸送靜脈注射液的系統(tǒng),完成一項人體骨骼組織的研究實驗。
杰米森在返回地面后感慨地說:“我從未打算成為黑人女宇航員的榜樣,但確實希望年輕女孩兒們認識到,種族和性別不能限制她們的成就。”
向井千秋(1952— )出生于日本群馬縣館林市,1977年從日本最古老的大學——慶應義塾大學醫(yī)學系畢業(yè),成為首位畢業(yè)于該醫(yī)院附屬大學的女性心血管外科醫(yī)生。她興趣廣泛,愛好高山競技滑雪、捕鱸魚、潛泳、網(wǎng)球、攝影、旅游等等。然而,1985年偶然讀到的一則報道改變了向井千秋的人生軌跡:“征求日本第一批太空人共3名,女性亦可參加?!睂τ钪骈_發(fā)事業(yè)充滿好奇的她,也試圖將醫(yī)學與航天結合起來,于是報名應考航天員并且成功獲選。
1994年7月8日—23日,向井與6名航天員一起乘“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升空,執(zhí)行任務。她擔任有效載荷專家并進行太空適應癥候群試驗,觀察了水生物在太空的活動。1998年10月29日—11月7日,向井進行第二次太空飛行,與乘組的6名航天員主要研究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軌道系統(tǒng)測試平臺的部署。除了進行一系列生物實驗,向井還和77歲高齡的格倫一起對人在太空的睡眠狀況進行了考察。她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激勵著周圍的人,在太空飛行途中還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的上半部分,公開征求下半部分——這成為當時的話題,據(jù)說參加活動的人數(shù)超過14萬。格倫認為向井精力充沛、非常能干,稱她為 “原子能小姐”。
“有夢想就一定能成功!”向井表示,“如果我在日本,我就說自己是群馬縣人;如果我在美國,我就說自己是日本人;如果我在宇宙飛行,我就感覺自己是從地球上來的,沒有了國別意識?!?/p>
如今,年近70歲卻依然精神矍鑠的向井繼續(xù)為日本的太空事業(yè)發(fā)揮著光和熱,她希望再次探索太空,并表示下一個目標是去月球。老人開玩笑說,既然自己有醫(yī)療執(zhí)照和飛行經(jīng)驗,做一名私人月球航班的導游當然毫無問題。
沙曼(1963— )出生于英格蘭謝菲爾德市,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后任倫敦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此后在英國瑪爾斯糖果公司從事巧克力氣味特征的研究,曾發(fā)明過一種新的巧克力配方。她生性活潑,身體健康,酷愛音樂,能彈鋼琴、吹長笛,心懷太空飛行的夢想。
1986年6月的一天,沙曼從收音機里偶然聽到報考航天員的消息,懷著試一試的心理前去報名。在經(jīng)過科學、教育和學習外語能力的嚴格考核后,她技壓群芳,從13000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英國兩名航天員之一。經(jīng)過17個月的艱苦訓練,獲選為英國第一位航天員。
1991年5月18日,沙曼參加由阿納托利·阿爾采巴爾斯基和謝爾蓋·克里卡列夫組成的乘員組,乘坐“聯(lián)盟TM-12號”飛船升空(該項目由英國幾家公司和蘇聯(lián)合作實施)。當飛船與 “和平號”空間站成功對接后,沙曼進入空間站內,同在那里居留了半年多的航天員維克多·阿法納西耶夫和穆薩·馬納羅夫會合,共同開展為期6天的太空科學實驗活動。她的任務包括拍攝英倫三島的照片、進行醫(yī)學和農(nóng)業(yè)試驗、研究太空中高等植物的生長發(fā)育以及考察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沙曼首次訪問太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她是繼蘇、美之后第三國走出的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一時間沙曼聚焦了無數(shù)的目光,人們對這位有著青年化學家特殊身份的英國女航天員充滿了好奇。1993年,沙曼被授予大英帝國勛章,同年被選為皇家化學協(xié)會榮譽會員,位于荷蘭阿森的英國學校改名為海倫·沙曼學校,倫敦的一座女子學校也以她的名字命名了其中一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