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清, 趙 穎
(1.三峽大學民族學院, 湖北宜昌443002; 2.昆山市亭林初級中學, 江蘇昆山215300)
對于中國人來說,“孟姜女” 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千百年來,她與萬里長城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難舍難分。孟姜女故事源遠流長、眾說紛紜,幾乎傳遍了大江南北,其流傳的形式(傳說、戲曲、歌謠、詩文等)因地而異、因時而變。早在20 世紀上半葉,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就搜集整理了各種各樣關于孟姜女的傳說,并發(fā)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轉變》①和《孟姜女故事研究》②兩篇影響深遠的論著。其后,又有諸如鐘敬文、魏建功、劉半農、路工及飯倉照平(日本)③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積極投身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產生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近年來,孟姜女故事的研究雖然有了新的進展,如黃瑞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1]、巫瑞書的《孟姜女傳說與湖湘文化》[2]等,但仍未脫離顧頡剛先生的歷史和地理兩個系統(tǒng)的研究理論模式。在口口相傳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孟姜女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從而使孟姜女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湖南沅陵一帶流傳的《孟姜女》 戲本是辰州儺戲中極為重要的劇目之一,那么孟姜女又是以一個怎樣的形象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呢?本文擬對此略做探討,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根據顧頡剛的研究,孟姜女的原型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中遵守禮法的齊國武將杞梁之妻。據記載:“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敞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R侯吊諸其室?!盵3]公元前555年,齊莊公偷襲莒國,大將杞梁作為先鋒,戰(zhàn)死在莒國城下,齊兵把裝載杞梁遺體的柩車運回都城。齊莊公在郊外遇到迎喪的杞梁之妻,便派人就地祭吊,卻遭到拒絕。杞梁之妻認為,按照周禮,齊莊公應去家中祭吊,而不應在郊外就地祭吊。于是,杞梁之妻就以恪守周禮的形象流傳開來,并受到了人們的稱贊。戰(zhàn)國中期,其形象在守禮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哀哭” 的特點。 《禮記·檀弓篇》 中就曾引曾子的話:“杞梁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盵4]從西漢到東漢,杞梁妻的“哀哭” 被不斷放大夸張,從 “哭之哀” 到哭崩城、哭崩山甚至哭倒長城,其感情色彩極為濃烈。到了唐朝,孟姜女名字得以落實,其故事中也加入了 “尋夫送衣” 的內容。孟姜女被塑造為一個古代的 “思婦” 形象,其對丈夫矢志不渝的感情特點逐漸顯露出來[5]。正如敦煌留存的唐代曲子詞《搗練子》 中所言:“孟姜人,杞良妻,一去煙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盵6]
從明代開始,各地興起了為孟姜女立廟運動,孟姜女傳說也在各地更為廣泛地流傳開來。在口口相傳的流播過程中,人們在 “孟姜女哭長城” 這一母題下,不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講述孟姜女故事,使孟姜女故事有了更多隨意性而形成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在湖南,孟姜女的傳說發(fā)源于澧州。明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撫林大輅修建了澧州孟姜女祠,名為“貞烈祠”。澧州人李如圭在其祠記中寫道:“澧治東北二里許,有貞烈祠,祀秦節(jié)婦孟姜女也。按《澧州志》 載,秦時州有孟姜女者,適范郎。因始皇筑長城,范郎往供役。姜女于州嘉山之頂筑臺以望,久而不歸,乃不憚險遠,親往長城尋覓。今望夫臺遺址尚存?!郧貧v今,千余年,澧人稱誦不衰,往往形之歌詠……”[7]據此,王瀘認為孟姜女是秦時澧州人,范郎修筑長城,她就在嘉山筑臺上遠望,久久不愿歸去,后此臺被稱為望夫臺。此時的孟姜女形象不僅保留了堅貞不渝的特點,還受楚文化熏陶,打上了濃重的楚文化烙印,孟姜女被楚人奉為驅鬼滅妖的儺神[8]2-4。由于辰州儺戲所在的沅陵地區(qū)與澧州相鄰,故而辰州儺戲《孟姜女》吸收了澧州孟姜女故事的諸多情節(jié)內容,可以說,辰州儺戲中的孟姜女形象即是在澧州孟姜女傳說基礎上的再加工。
辰州儺戲主要盛行于湖南省沅陵縣及其周邊地區(qū),因沅陵縣歷為辰州府④而名。這里自古以來巫風繁盛。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志》 記載:“辰素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里中習以為常。” 乾隆十年(1745)《永順縣志》 亦載:“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巫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一:有女裝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當時,演唱儺戲的巫師是從辰州請去的。可見,儺戲《孟姜女》 在清康乾時期已在辰州府治所在地沅陵周邊被四處表演,廣為人知。至今,沅陵縣七甲坪鎮(zhèn)境內酬謝儺神和演唱儺戲習俗依然盛行。
《孟姜女》 是辰州儺戲三大劇種之一,與《七仙女》 《龍王女》 并稱為“三女戲”。 《孟姜女》 劇情較為復雜,往往要演出數日,包括《觀花教女》《姜女曬衣》 《石州堂焚香》 《姜女下池》 《小團圓》 《姜女送夫》 《姜女望夫》 《鴻雁傳書》 《姜女送衣》 《姜女哭城》 這十折。其角色眾多,包括孟姜女、范杞梁、許員外、梅香、安人、安童等十幾個人物。其中姜女因為性子剛烈,被奉為勾愿女神,并被認為是最靈驗的地方保護神。還儺愿時,一般都會演唱一出《姜女下池》。家中經濟條件好的,則演《孟姜女》 全本戲。當地流傳著 “姜女未到愿未勾,姜女一到愿勾銷” 的說法,可見沒有姜女戲的還儺愿是不靈驗的。
辰州儺戲《孟姜女》 先從孟姜女的出生開始講起。孟姜女是澧州許員外夫婦酬神許愿后才有的女兒,取名為許孟姜,從小備受疼愛。夫婦二人按照世俗禮教的標準,教其為人處世。孟姜女長到十八歲,去石州堂燒香,向神靈許愿,祈求姻緣?;厝サ穆飞希蛱鞖庋谉?,姜女下池洗澡,發(fā)現(xiàn)藏在樹上的范杞梁,認為他是神靈為自己安排的夫君,想托付終身。但范杞梁因不愿為秦始皇筑長城而一路逃亡,屬于 “戴罪之身”,就以種種理由拒絕孟姜女,但最終被其誠心所感動,二人私下結為夫妻。許員外得知女兒和范杞梁私定終身,極為生氣,后在夫人的勸慰之下才接受了范杞梁。正當一切和和美美之時,秦始皇派來的差役誘騙孟姜女,抓住了范杞梁,將其押送回長城。孟姜女不忍離別,送丈夫至十里長亭。之后的三年,由于鴻雁仙人的幫助,范杞梁與孟姜女通了書信。孟姜女思夫心切,于是決定辭別父母萬里尋夫,在丫環(huán)梅香、小廝安童的陪伴下,去長城尋夫送衣。不幸的是,當一行人到達長城之時,范杞梁已死,被埋在了長城之下。孟姜女悲痛不已,哭倒了北段城墻,以滴血認骨的方式,找出了丈夫的尸骨,最后一頭撞死在城墻下。
辰州儺戲《孟姜女》 的唱詞與巫師唱經念咒的傳統(tǒng)格調十分協(xié)調,多為民間說唱的七言體,其中還不乏一些當地俚語,生動明確,樸素親切,流暢順口,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辰州儺戲中的孟姜女形象,延續(xù)了澧州傳說中的貞烈特點,但在一些細節(jié)上有補充、優(yōu)化,逐漸成為了群眾信賴的勾愿儺神。
唐代女子訓誡書籍《女論語》 中言:“凡為女子,先學立身。立身之法,惟務清貞。清則身潔,貞則身榮?!盵9]在古代人眼中,一位受人尊敬、有好名聲的女性,至少要做到對丈夫忠貞,遵守婦道。孟姜女的形象之所以能夠在很多地區(qū)深入人心、流傳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孟姜女對范杞梁始終如一的感情,其堅貞不渝的品格令人感動。辰州儺戲對孟姜女的這種品質進行了生動細膩的刻畫,這主要反映在《姜女送夫》 《姜女望夫》 《姜女尋夫》三折戲中。
《姜女送夫》 這一折戲的主要內容是范杞梁被修長城的官差抓住,押往長城,孟姜女一路送夫十里長路。在 “送夫” 中,孟姜女眷戀的淚水從未停過,可見其對丈夫的深情。二人 “一里轉門東”“二里轉門西”“三里城門外”“四里隔丘田”“五里到橋頭”“六里人字橋”“七里廣字坡”“八里到雪山”“九里巖子崗”“十里到長亭”。風景一直在變,但是孟姜女的 “顆顆珠淚”,在走過一里時“撒向胸”,二里時 “灑落地”,三里時 “掉下來”,四里時 “灑胸前”,五里時 “往下流”,六里時 “往下拋”……直到九、十里時,眼淚都要流盡了,只剩下 “淚汪汪”。眼淚從 “灑” 到 “流”,從 “流”到“拋”,從“拋” 再到拋不下來,只能“汪” 在眼中打轉,孟姜女這一系列的變化,范杞梁看了也心中不忍,在十里長亭告別時,竟也 “四眼雙方珠淚淋”。
《姜女望夫》 這一折戲講述了孟姜女在送范杞梁離開后的三年里對丈夫的思念,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古代 “思婦” 形象,表現(xiàn)出孟姜女對范杞梁不變的愛意。而這種始終如一的感情,是通過別人夫妻的恩愛圓滿與自己孤身一人的狀態(tài)進行對比來展現(xiàn)的。比如下面這段姜女的唱詞:
奴夫筑城整三年,杳無音信回家園。
望夫臺上遙觀望,雙流眼淚濕衣衫。
正月望夫是新年,朝思暮想夫未還。
別人夫妻同過節(jié),奴和范郎各一天。
二月望夫是春分,家家戶戶忙春耕,
兩眼望穿夫難見,一根獨木不成林。
三月望夫三月三,掃青掛白祭祖先,
只望夫妻同穴葬,誰知隔了萬重山。
四月望夫是立夏,換工打伙把秧插,
奴家插秧無幫手,朝也插來暮也插。
五月望夫是端午,龍船花鼓往上游,
別家歡飲端陽酒,唯我飲酒難下喉。
六月望夫六月六,前年今日配丈夫,
想到當年望夫日,滿腔珠淚往下流。
七月望夫是中元,葷牲酒禮接祖先,
奴家一人過月半,思想范郎淚不干。
八月望郎是中秋,人人歡喜我獨愁,
范郎一去無音信,常懷掛念幾時休。
九月望郎是重陽,好似織女望牛郎,
別人歡飲重陽酒,唯有兒夫苦筑墻。
十月望夫正立冬,范郎一去影無蹤,
想是前生未修到,今日夫妻各西東。
冬月望夫雪花飄,望夫不到好心焦,
天寒地凍衣衫薄,苦了范郎受煎熬。
臘月望夫是大寒,望夫望得兩眼穿,
只想同飲過年酒,誰知夫妻不團圓。
望了一年又一年,望夫不到是枉然,
燕子銜泥空費力,另作計劃找夫還[10]。
在正月新年、五月端午、七月中元、八月中秋、九月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別人家的夫妻都是成雙成對,而孟姜女和范郎卻是相隔兩地,只能 “人人歡喜我獨愁”,兩者對比之下,難免會勾起孟姜女對范郎的思念;在二月春分、四月立夏之時,別人家是齊心協(xié)力忙春耕、插秧苗,孟姜女卻是 “一根獨木不成林”“插秧無幫手”,表明范郎不在身邊所造成的影響已然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痛苦,在生活中也造成了不便。孟姜女越是需要范郎,對于范郎的思念就越深重。而這種精神和現(xiàn)實雙重壓迫下的生活,孟姜女不只是經歷了一年一個輪回,而是整整三年三個輪回。這三年里,因為范郎不在身邊而不斷累積的思念,都演變成了孟姜女對范郎綿綿不絕的情感動力,促使她踏上了萬里尋夫的道路。
在《姜女尋夫》 中,孟姜女辭別了父母,帶上丫環(huán)梅香和小廝安童,翻山越嶺,為丈夫范杞梁送衣,希望能見上范杞梁一面,以解相思之苦。在尋夫的路途中,孟姜女遇到了不少的困難:經過了可怕的猛虎村和白蛇村,長途跋涉一整天后卻找不到可以歇腳的旅店,分不清前往長城的道路……但她始終堅持著最初的信念,懷著對范郎不變的情意,正如她在出發(fā)尋夫前的唱詞:
“一心要往長安去,要與范郎再團圓。尋到范郎同回轉,許家烈女萬代傳,當著爹娘盟誓愿,千山萬水找夫還,找不到范郎不回轉,死在他鄉(xiāng)兒心甘?!盵10]200
此時的孟姜女,已經自認為是 “烈女”,甚至說出了 “找不到范郎不回轉,死在他鄉(xiāng)兒心甘” 這樣的誓言,可見其心之堅,其念之深,其堅貞不渝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辰州儺戲中的孟姜女有許多新的細節(jié)描寫,她不再只是一個念夫哀哭的單薄人物,與之相反,她精通刺繡,博古通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才女,人物形象由此也變得更加的豐滿。
1.精通刺繡
在古代,優(yōu)秀女性除了要遵循禮教,以夫為綱,操持家務以外,還要有能讓人另眼相看的才華。孟姜女作為人們心目中的優(yōu)秀女性,精通刺繡。在《觀花教女》 一折中,孟姜女會繡的東西,已經不再局限于一般女性會繡的花草樹木。比如這段許員外和丫鬟二人夸贊孟姜女繡工的唱詞:
丫(唱):繡個銅匠——
許(唱):繡個銅匠真苦命,天天坐的矮板凳。打把牛尾鎖忘記開洞門,一世莫想把腰伸。
丫(唱):繡個鐵匠——
許(唱):繡個鐵匠毛國真,楊戩打刀救母親。鐵匠婆兒長得狠,瀛臺祖師下凡塵。
丫(唱):繡個漆匠——
許(唱):繡個漆匠黑良心,四兩他就充半斤。打個風箏把他請,打對花瓶去送神。
丫(唱):繡個木匠——
許(唱):繡個木匠手藝精,一把板斧四五斤。一路砍來心中悶,吊線好像鄭子明。
丫(唱):繡個雕匠——
許(唱):繡個雕匠雕影身,雕的菩薩靈得很。
雕的大二與三神,修福積德救良民。
七十二行手藝精,行行里面出能人。
老夫觀花觀不盡,花本收拾籠箱存。
紅紙包來綠紙捆,莫讓花本上灰塵。
花本拿去色色新,才說我兒是靈性人[10]。
在這段唱詞中,可以看出孟姜女即便是繡 “能工巧匠”,也能分門別類,繡出不同的花樣,繡出銅匠、鐵匠、漆匠、木匠等不同類型的工匠來,并且與一些神話故事相結合。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刺繡者精湛的繡技,更需要其具備一定的知識、洞察力??梢娒辖睦C工之超絕,能力之顯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2.知識淵博
在辰州儺戲中,孟姜女除了繡技極佳以外,知識儲備量也極為驚人。在《姜女下池》 一折中,孟姜女想要和范杞梁結為夫妻,范杞梁卻處處刁難她,不斷給她出難題。他的唱詞中涉及四書五經、神話傳說、周易八卦等內容,但孟姜女都一一做出回應。從孟姜女的唱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姜女“孝經通,四書熟”,懂得 “自古知己能知彼,百戰(zhàn)才能夠百勝” 的道理,也識得 “三眼二郎是楊戩,三尖寶刀道法全”,在熟練運用各種典故的基礎上,還能拐著彎地用方言笑話范杞梁,逼得他唱道:“站在池塘把話稟,姜女不要亂罵人?!?可見,孟姜女的才華已然壓范郎一籌,這較之于最初孟姜女傳說中的形象,要顯得更為具體生動。
辰州儺戲中雖然詳細地補充了孟姜女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等情況,給人一種知書達禮、溫婉可人的大家閨秀印象,但在人物塑造上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家閨秀,而是充滿了睿智、有主見、敢愛敢恨,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比如在《石州堂焚香》 這一折中,孟姜女遇到了丑角茄保,茄保垂涎于孟姜女的美貌,欲誘騙霸占她,但孟姜女并不為其所動,而是反唇相譏,一個敢于反抗惡勢力、懂得保護自己的女性形象頓時躍然紙上,具體如下:
丑(唱):
不要急來不要忙,開言叫聲許孟姜,
男大須婚女須嫁,青春年少好招郎,
你今若是不嫌棄,就在庵堂配成雙。
許(唱):和尚說話理不祥,把奴比作下等娘,
奴家雖是鄉(xiāng)間女,也知三綱和五常,
你今本是出家人,三皈五戒切莫忘,
出家慈悲來常念,莫做違條犯法郎。
丑(唱):大姐說話太無情,我把實話對你論,
看你容貌不非輕,佛祖一見也動心,
我比龍來你比鳳,龍鳳相配兩成親,
我勸大姐依從了,逍遙快樂過光景,
若是再三不依順,量你插翅難飛騰。
許(唱):左思右想好傷心,大罵和尚不是人,
奴是高門大戶女,豈肯讓你亂胡行,
倘若長老知道了,叫你性命活不成,
好好放奴下山去,愿你步步上青云。
……
許:聽一言來怒氣生。
丑:開口怒氣聲,閉口怒氣生,敢莫打我不成?
許:無有打人之手。
丑:一不打,二不罵,所怒何來?
許:聽到!昔日魯男子閉門不入,柳下惠坐懷不亂。
漢關公棄祝代旦,伯夷考去把情貪[10]。
從唱詞中可以看出,丑角茄保明顯是狡猾而險惡的,他對孟姜女軟硬兼施,先放低身份,誘哄她“青春年少好招郎”,見孟姜女不吃這一套,立刻又換了一副 “若是再三不依順,量你插翅難飛騰” 的威脅嘴臉。但孟姜女面對這樣的茄保,不但沒有唯唯諾諾、不知所措、退縮不前,與之相反,她為了維護女性的尊嚴,敢于反抗茄保的惡行,盛怒之下,先以三綱五常等人倫道德痛斥其無恥,又以寺廟長老的顏面作為警告要求其放過自己,還在墻上題詩一首來揭示其惡行:“和尚心不良,調戲許孟姜,有日招夫主,火焚石州堂。” 整個過程步步為營,有理有據,最后一句詩中甚至還沾染上了一絲復仇的痛快,其看似柔美的外表下增添了一抹敢愛敢恨、自立自強的女性色彩,令人佩服。
和傳說故事中的孟姜女形象不同,由于受到沅陵地區(qū)巫儺之風的浸潤,辰州儺戲中的孟姜女逐漸從一個傳說人物演變?yōu)橐粋€勾愿儺神,當舉行與還儺愿相關的儀式時,就必須表演儺戲《孟姜女》。在沅陵一帶,至今還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銷?!?可見,孟姜女已經成為儺神,在辰州儺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比如為小孩子舉行“度關”⑤時,就需要表演辰州儺戲《孟姜女》 中的一折戲《姜女下池》。 《姜女下池》 主要講述了孟姜女因天熱下池洗澡,偶遇范杞梁并與之私定終身的故事。根據孫文輝先生的研究,孟姜女下池洗澡與中華古俗 “祓禊” 有關,即通過凈身來除災去邪,洗去不祥征兆[11]。其相關唱詞如下:
三仙王母齊來到,同吾姜女洗關煞。
姜女洗了小孩頭,關煞清除免憂愁。
姜女洗了小孩臉,三十六關永不患。
姜女洗了小孩手,拿著金銀堆北斗。
姜女洗了小孩腳,步踏云梯能拜閣。
姜女洗了小孩身,入閣拜相為公卿。
一身四體都洗光,小孩一生得安康。
魁星爺爺早來降,珠筆點下狀元郎。
你把小孩抱回房,福也長來壽也長。
三宮門外燒香紙,前生父母轉回鄉(xiāng)。
小兒關煞已洗清,下池依然歸正本[10]。
從這段唱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孩子 “度關”,需要孟姜女為其洗去“關煞”。在洗去“關煞” 的同時,孟姜女以一種神的姿態(tài)給予小孩相應的祝福,比如 “拿著金銀堆北斗”“入閣拜相為公卿”“小孩一生得安康”,都是希望小孩以后能夠富貴、健康、有出息。若是沒有孟姜女為其洗浴除災,那么這個儀式就不算真正完成。
孟姜女不僅以勾愿儺神的形象被民眾所供奉,其在辰州儺戲《孟姜女》 中本身還是一個敬神信神的形象。這一特點,在她和范杞梁的結合上,反映得尤為明顯。在《姜女下池》 中,范杞梁雖然與孟姜女有緣相識,但是站在他的立場上來說,命運已經把他變成了一個亡命之徒,朝不保夕的生活讓他不敢對美麗的孟姜女產生非分之想。因此,兩人能走到一起,是孟姜女占據了主動權,主動追求范杞梁的結果。
孟姜女在得知范杞梁的悲慘遭遇以后,依然決定要嫁給他,并不只是因為對其一見鐘情,在她看來,這更是神靈的指引。在初遇范杞梁,還未問詢其身份時,孟姜女的第一反應是后悔 “今日不該下池塘”,希望范杞梁能夠“調過面來避個相,讓奴上岸穿衣裳”,并未想到因為被其看到赤身裸體的樣子,貞潔有失,就要以身相許,結為夫妻。在辰州儺戲中,孟姜女的唱詞是這樣的:
“猛然心中一想定,石州堂內把香焚。曾對神靈明誓愿,依靠神圣招夫君。今日下池來洗澡,突然樹上有藏人,莫非神圣有顯應,就是姜女對頭人?!盵10]
此時,孟姜女對于范杞梁的態(tài)度是懷疑的,因為在此之前她曾去石州堂上香、敬神、抽簽,簽中言:“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成親不久日,依然兩離分”,所以她預感到這是冥冥之中神靈給出的安排,但并不確定。而在仔細詢問過范杞梁的身份以后,孟姜女是 “暗地細思量……果然神靈有顯應,定是對象兒夫郎”,一個“果然”,一個 “定是”,反映出孟姜女已經認定范杞梁就是自己的丈夫,但唱詞中只字未提她的愛慕之意,而是因為 “神靈有顯應”。孟姜女對于神靈的尊敬和信任,使其對范杞梁進行了大膽追求。在范杞梁以各種理由拒絕的過程中,孟姜女見招拆招,“一見范郎軟了心,花言巧語哄郎君”,成功說動了范杞梁,與之結為連理。
而敬神信神的孟姜女,自然也得到了神靈的護佑。在孟姜女和范杞梁分隔兩地時,她得到了鴻雁仙人的幫助,鴻雁仙人為兩人互通書信;孟姜女千里迢迢為夫送寒衣的途中,得到了觀音和財神的幫助(觀音在她找不到旅店時扮作老媽媽,為其提供休憩之所;財神爺趕走了惡虎,為姜女一行人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最后,當孟姜女得知丈夫已經死去,尸骨葬在城墻之下,她無可奈何地唱道:“還望神圣多保佑,生死讓我見夫君。” 神靈始終未曾現(xiàn)身,但在孟姜女祈求之后,北段城墻竟出現(xiàn)了 “一齊崩” 的景象。在人們看來,也許正是因為孟姜女對于神靈的尊敬與信任,得以感動神靈,從而有資格位列辰州儺神之中,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還愿女神。
孟姜女故事作為一種口頭傳說,在它的傳播過程中,自然會因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而演化出各種異文。但無論如何變異,這些變異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完全不顧及原來故事的情節(jié)結構而另編一個話題。正如劉守華先生所言 “民間文學一方面在不斷變化,一方面又存在著一系列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這些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經千百萬民眾時代傳襲下來,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這種存在于民間文學作品中的相對穩(wěn)定特征就叫傳承性。”[12]顯然,辰州儺戲《孟姜女》 戲本就是孟姜女傳說故事與當地的民俗風情、祭祀禮儀等融為一體的結晶,其劇情內容、具體情節(jié)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細致動人,更富于情趣和傳奇色彩,這與當地民眾的情感需要、某些母題敘事邏輯以及自身解釋的需要等有很大的關系。從辰州儺戲《孟姜女》 內容 “節(jié)點” 來看,與其他地方流傳的孟姜女故事也存在著一定的傳承、交流、影響和滲透的復雜關系,故辰州儺戲中孟姜女形象依然是以貞烈為最主要的特征,只是在人物神話色彩的基礎上與酬神還愿進一步發(fā)生關聯(lián),并有一套完整的演出機制和儀式習俗,成為酬神還愿的勾愿儺神。從這點上來說,辰州儺戲《孟姜女》 承載著豐厚的地方歷史文化底蘊,使孟姜女傳說具有了更多的在地化意義。
注釋:
①此文原載1924年11月23日北京大學《歌謠周刊》第69 號,后收入1928年4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冊。
②此文原為《古史辨自序》中刪去之一部分,后收入1927年1月《現(xiàn)代評論二周年增刊》。
③如鐘敬文的《廣東海豐的孟姜女傳說》《福老民族的孟姜女傳說及其他》,魏建功的《祀梁妻姓名的遞變與哭崩之城的遞變》,劉半農的《敦煌寫本中之孟姜女小唱》,路工的《孟姜女萬里尋夫集》,飯倉照平的《孟姜女故事的原型》等。
④沅陵縣自隋開皇九年(589)“首置辰州處蠻”,唐、宋、明、清因之,一直是辰州府治所在。
⑤“度關”儀式是流行于沅陵地區(qū)的一種儺儀,其目的是為了給年幼的孩童去除災厄,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