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爾弗雷德·丁尼生(1809.8.6—1892.10.6)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桂冠詩人。他的詩歌充滿了音韻美,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特色,備受人們的喜愛。在丁尼生諸多的詩歌作品中,《過沙洲》是一首有著獨特的意義的詩歌。這首詩詩人是去世三年前(即1889年)詩人八十歲高齡時所作,也是詩人晚年最為得意、最為著名的一首詩。它被詩人特意要求放在詩集的最后一首。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dá)了他對于死亡的平靜的態(tài)度——死亡就如同歸途,而歸途中的思索會更讓人對此時的生命倍加珍惜。
關(guān)鍵詞:隱喻 死亡 歸途 珍惜生命
Crossing the Bar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 home.
Twilight and evening bell,
And after that the dark!
And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
When I embark;
For though from out our bourne of Time and Place
The flood may bear me far,
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
When I have crossed the bar.
參考譯文:
太陽沉沒,晚星閃爍,
一個清晰的呼聲在召喚我!
愿海灘不要哀泣嗚咽,
當(dāng)我出海的時刻。
渾然流動的潮水似已睡去,
潮太滿了,反而無聲無息,
從無邊的海洋里汲取的,
如今又復(fù)歸去。
暮色茫茫,晚鐘輕輕.
接著是黑暗降臨!
但愿不要有訣別的悲痛
當(dāng)我啟航的時辰;
雖然潮水會把我?guī)У綗o限遙遠(yuǎn),
越出我們的時間、空間,
我希望見到領(lǐng)航人,面對著面,
當(dāng)我越過了海灘。
(飛白 譯)
這首詩除了格律和音韻上的美感之外,還表達(dá)了詩人的哲學(xué)思想,即一種豁達(dá)的生死觀:死亡既不是終點,也非一切的結(jié)束。面對死亡,詩人平靜而坦然,無憂亦無懼。
這是一首由四個四行詩(quatrain)組成的短詩,充滿了豐富的象征意象和隱喻,幾乎每一個字都有著深刻的含義,值得讀者去細(xì)細(xì)地品味和揣摩。
首先,題目中的bar指sandbar,即沙洲,也就是在海邊或港口的沙地或小塊的沙灘。在這首詩里則指生與死之間的界限。陸地象征著生命,而大海象征著死亡。
在第一節(jié)里,作者用了“落日”,“星光”,“冥冥中召喚的聲音”和“出海”(sunset,evening star,a clear call,put out to sea)這樣一系列并置的意象,給我們營造出了一個暮色沉沉的蒼茫(卻不蒼涼)的景象。這時,夜色將至,一切即將歸于寧靜。同時,這里的落日和星光,以及召喚的聲音,又充滿了豐富的隱喻,象征著人到暮年,要直面死亡的時刻。然而,這樣的時刻卻并不恐怖或者悲傷,因為“落日”和“星光”留給讀者一種平靜美好的意象,猶如靜謐安寧的夜晚一般,是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后的休憩時分。因此,作者在詩歌的開頭營造出一種平和坦然的態(tài)度。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冥冥中聽見通往歸途的召喚,“我”已做好準(zhǔn)備,踏上歸途。
第二節(jié)中,詩人說“從無邊的海洋里汲取的,如今又復(fù)歸去?!彼谖鞣酱碇钠鹪矗蚕笳髦妮喕?。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在《另一次死亡》中寫到:“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倍绹娙税蕴匾苍谒拇碜鳌痘脑分?,用水的意象來表示生命的開始和歸去。因此,在這一節(jié),詩人第一次表達(dá)了他對于死亡的觀點,即,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回到生命開始的地方。因此,我們就明白了第一節(jié)中,他為什么希望不要有哭泣和嗚咽,因為“死亡”這件事如同歸去,不會悲傷,反而讓人感到平靜和安詳。
第三節(jié)中,詩人用三個詞“暮色”(twilight),“晚鐘”(evening bell)和“黑暗”(dark),描寫了死亡到來的過程。光線由明轉(zhuǎn)暗,周圍的一切都漸漸模糊,直到生命的盡頭,四周便剩下一片寂靜和黑暗。這個意象弱化了死亡給人們帶來的沖擊力,用光線的變化,象征死亡的來臨。然而這樣的過程,又如同人們漸漸進(jìn)入夢鄉(xiāng)的時刻,平靜而安寧。詩人用這樣的意象表明了自己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像睡眠一樣,是自然規(guī)律,像人們的休憩之所。
有趣的是,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在《我死前聽到蒼蠅的嗡嗡聲》 (“I Hear a Fly Buzz—before I Die”)一詩中,也有相似的一種描寫:“藍(lán)色的微妙起伏的嗡嗡聲/ 在我和光之間/ 然后窗戶關(guān)閉——然后/ 我眼前漆黑一片”(With Blue uncertain stumbling Buzz/ Between the light and me/ And then the Windows failed and then/ I could not see to see)。在這里,詩人也巧妙地運用了光線的變化(藍(lán)色,光,漆黑一片)來象征死亡來臨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死亡就如同睡眠一樣,隨著意識從清醒到慢慢消失,進(jìn)入到另一個或是夢境,或是異境的領(lǐng)域。
第四節(jié)出現(xiàn)了一個關(guān)鍵的詞“Pilot”,領(lǐng)航員。在領(lǐng)航員的引領(lǐng)和指引之下,詩人相信自己會如同航船安然渡過沙洲一樣,他自己也會平安地渡過險惡的死亡的淺灘。在詩人看來,死亡不是一切的結(jié)束,而是通往新生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死亡不是結(jié)束,而是一段新的旅途的開始。
這樣的意象在英國詩歌中也屢見不鮮。例如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就寫到,“死了,睡著了”(To die,to sleep),也把死亡比作睡眠。而17世紀(jì)的詩人彌爾頓和約翰·鄧恩,也都在各自的詩歌中表達(dá)過類似的意象。因此,丁尼生在《過沙洲》中所表達(dá)的生死觀并非個例,而是在英國詩歌中的具有共性的內(nèi)容。
丁尼生的詩歌意象豐富,特別擅長使用音韻的技巧,使詩歌充滿了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在這首詩里,他使用了很多帶有長元音和雙元音的詞,例如bar,star,sea,foam,bourne等等,這樣就減緩了詩歌的節(jié)奏,使詩歌產(chǎn)生了一種舒緩悠長的旋律,讓人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意義。詩歌采用abab的韻腳,讀起來朗朗上口,回味悠遠(yuǎn),給人以美的享受。詩人成功地把身外的自然景色與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更加賦予了詩歌一種凝重、莊嚴(yán)的氣氛。
而這首詩的色調(diào)安排也十分巧妙,從開始的暮色,到漸漸暗淡,到一片黑暗,最后是穿過了黑暗,迎來了光亮。從幽暗到明亮,也削減了死亡這個意象帶來的陰郁氣氛。
在寫這首詩時,詩人已80歲高齡。在這首詩中,他在暮靄中想象自己渡過沙洲的情景。比喻,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風(fēng)霜后,平靜地迎接死亡的來臨,毫無恐懼和衰傷。在編輯詩集時,丁尼生特意要求把這首詩作為詩集的最后一首,也是有意想要用這樣的方式做一個簡單的告別。
古往今來很多作家、詩人都曾經(jīng)吟誦過他們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表達(dá)了自己的生死觀。但是無論是在什么時代或者什么國度,描寫死亡的目的卻都是為了“生”。只有明白了死亡的意義,人們才能更好的活著。死亡就如同無盡的荒原,而既然生命短暫,就更應(yīng)該倍加珍惜,讓有限的生命充滿豐富的意義;既然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就更要努力活得精彩,不負(fù)此生!
參考文獻(xiàn):
[1]石景艷.丁尼生詩歌《橡樹》與《過沙洲》的認(rèn)知隱喻解讀[J].北方文學(xué),2018(29).
[2]夏君.從悲苦到超然——從《拍案曲》和《過沙洲》看丁尼生生死觀的嬗變[J].唐山文學(xué),2016(10).
[3]鄭凌娟.重讀《悼念集》——關(guān)于生存還是死亡[J].名作欣賞,2016(36).
[4]熊煉.英語詩歌的文體學(xué)分析——以丁尼生的《渡沙渚》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17(4).
(作者單位:廊坊師范學(xué)院)
作者簡介:張艷(1976-),女,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廊坊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