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夸張一點說,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什么人認為自己是“小材大用”,而至少有一半人抱怨自己是“大材小用”。
但依我看,事實則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太多的人“小材大用”,不勝重任,才使許多事情變得糟糕,工作不盡如人意,事業(yè)難以推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帝的“小材大用”。外國皇帝且不論,中國皇帝至少有一多半都是“小材大用”,就因為他們是先皇帝的后人,是“龍子龍孫”,結(jié)果阿貓阿狗都能坐上龍椅,北面稱帝,甭管是不是人材,是大材還是小材。于是,就有了傻子皇帝司馬衷,弱智皇帝劉阿斗,木匠皇帝朱由校,詩歌皇帝李煜,此外,還有兒童皇帝,賣肉皇帝,煉丹皇帝,等等。在他們當政期間,往往是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國家積弱,貪瀆橫行,國將不國,或者干脆國破家亡。
庸官、貪官也大多是“小材大用”。趙括的紙上談兵,志大才疏;馬謖的夸夸其談,言過其實,是庸官的代表。貪官呢,因為官帽多是跑來、買來、騙來、混來的,與才干能力關(guān)系不大,所以,常常是局長位置,科長水平;領(lǐng)導位置,秘書能力;工作推不動,局面打不開,政績乏善可陳,群眾意見紛紛。當然,也不能說其一點本事也沒有,吃吃喝喝,弄虛作假,貪污受賄,營私舞弊,他們還是很擅長的。但就這還老嫌自己是“大材小用”,不斷跑官買官,投機鉆營,當了科長還盯著處長,升了副職還念著正職。
如果說,大材小用受委屈的僅是個人,不能施展抱負,一顯身手,頗為遺憾。譬如鳳雛龐統(tǒng),本有經(jīng)天緯地之材,劉備卻以貌取人,只委他一個小縣令,讓他郁郁不得志。幸好有了后來張飛的巡視,目睹龐統(tǒng)一日理完百日積案,讓張飛大開眼界,趕快報與劉大哥,提拔他為副軍師,才算是人盡其才。而“小材大用”,受影響的可能就是國家的興亡,事業(yè)的興衰,百姓的福祉。明代“木匠皇帝”明熹宗,既無治國安民之才,又無勵精圖治之心,是地地道道的“小材大用”。他終日醉心于鋸刨砍削,對國家事不管不問,聽任宦官橫行,奸佞霸道,國家日漸衰亡。明朝固然最后亡在崇禎皇帝手里,其實早就敗在明熹宗手里。
何以避免“小材大用”呢?我以為可有三策。
其一,選材范圍越大,“小材大用”的可能性就越小。
就因為皇帝的選材范圍最小,所以“小材大用”者也最多,情況好時,還可以在幾個兄弟中選,矮子里拔將軍;子嗣不旺時,碰著誰就是誰。劉備白帝城托孤時,明知劉禪他扶不起來,可他也無人好選,還只得讓他勉為其難。
現(xiàn)代選材也一樣,如果只在自己熟悉的秘書、部下圈子里選,就難免近親繁殖,黃鼠狼生耗子——一窩不如一窩。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擴大選材范圍,減少清規(guī)戒律,才能真正讓材堪大任的人材脫穎而出。
其二,選材出于公心,“小材大用”的人就無空子可鉆。
如果任人唯親,私心作怪,以線取人,以錢選官,那就只能選出一幫無才無德的馬屁精,官油子,干事無能,貪賄有方。因而,必須從大局出發(fā),從公心出發(f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認真考察人材的才識能力。任人唯賢,才能真正選出合格人材。
其三,建立人材罷免機制,可以及時更替那些力不勝任的“小材大用”者。
應該有這樣一套考核篩選機制發(fā)揮作用,做到人材能上能下,勝任者留,不勝任者去,不搞人材終身制。這樣,方可保證始終做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退一步說,如果您已經(jīng)僥幸“小材大用”了,自己又不想激流勇退,那就趕快想辦法提高水平,增強能力,盡快把自己變成“大材”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