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麗
(西安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轉基因技術應用能夠為醫(yī)學、農(nóng)業(yè)、生態(tài)、食品等領域帶來光明的前景。世界上很多國家將轉基因技術應用作為保障本國糧食安全、改善民眾營養(yǎng)需求的重要舉措。轉基因科研人員比其他群體向公眾科普轉基因更具有優(yōu)勢,但其優(yōu)勢未充分發(fā)揮,因此探討提升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界定轉基因科研人員的范疇。轉基因科研人員,即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人員。包括轉基因自然科學研究者,也包括轉基因社會科學研究者。轉基因自然科學研究者掌握豐富的轉基因理論知識,精通轉基因機理,了解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前景。轉基因社會科學研究者,掌握一定的轉基因知識,能夠結合自身專業(yè)背景論證轉基因技術應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轉基因科研人員具體包含轉基因技術實驗室科研人員、轉基因技術應用的推廣者和實施者、生物安全等相關專業(yè)教學人員、從事轉基因社會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
本文設計針對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能力的調查問卷。向北京、陜西西安、新疆塔城等地的轉基因科研人員發(fā)放問卷,回收47份。主要涉及三類專業(yè)背景(見圖1)。
圖1 問卷對象專業(yè)背景
轉基因科研人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向公眾科普轉基因的具有重要意義。無論從傳播轉基因知識的專業(yè)性,還是提升公眾對轉基因的認同度方面都有著其他群體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轉基因科研人員專業(yè)知識儲備豐富。調研結果顯示,38%非常了解轉基因知識,49%比較了解轉基因知識;36%非常了解轉基因技術應用;55%比較了解轉基因技術應用;28%非常了解轉基因潛在的風險;57%比較了解轉基因潛在的風險。
轉基因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業(yè)的特殊性使其宣傳轉基因更具科學性,轉基因技術發(fā)展前景如何,他們更具有發(fā)言權。除此之外,從事轉基因自然科學研究的人員能夠從專業(yè)角度向公眾解讀轉基因技術與雜交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的區(qū)別。
從事轉基因社會科學研究者,雖然沒有轉基因自然科學研究者掌握的轉基因專業(yè)知識淵博,也沒有從事轉基因實驗操作,但是經(jīng)過多年的科研累積,他們了解轉基因機理,熟知轉基因技術與其他技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了解轉基因技術合理應用的科學性。從事轉基因社會科學研究者通常在某一社會學科領域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因此可以從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等眾多學科視角提出轉基因發(fā)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合理化建議。與此同時,轉基因社會科學研究者邏輯思維縝密,參與社會活動較多,能夠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深奧的轉基因知識,并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使公眾更易接受。
首先,提升公眾對轉基因本身的信賴度。轉基因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專業(yè)性較強的技術。由于轉基因深奧的內在機理,公眾不一定全面了解。與此同時,公眾很容易受到網(wǎng)絡中有關轉基因負面報道甚至不實信息的影響[1]。轉基因科研人員掌握豐富的轉基因知識,在科普過程中能夠清楚明了地向公眾解讀轉基因機理、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優(yōu)勢等,從專業(yè)角度開展科普。
其次,提升對科研群體的科普信賴度。科研人員科普相對來說信賴程度更高,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夠轉化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力量??纱偈构娙饲猩砀惺艿睫D基因技術應用的益處,并理解轉基因科研群體科學推廣轉基因的意義。
轉基因科研人員向公眾科普轉基因技術及應用前景具有職業(yè)優(yōu)勢。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能力提升還面臨著困境。
筆者于2015年對陜西和山西部分地區(qū)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公眾對轉基因存在不同程度認知偏差。經(jīng)查閱,學者近幾年研究我國公眾對轉基因認知和態(tài)度的科研成果可知,部分公眾對轉基因缺乏全面了解[2-3]。有學者認為,公眾抵觸轉基因的重要原因在于,公眾關于轉基因知識水平較低。如果增加公眾的轉基因知識儲備,會提升對轉基因的認可度[4]。近幾年,有學者關注到除了轉基因知識儲備影響公眾對轉基因的態(tài)度之外,轉基因負面信息、偏見等因素影響公眾對轉基因的態(tài)度[5]。
當前,轉基因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的頻次較低[6],科普能力有待提升[7]。從圖2可以看出,轉基因科研人員發(fā)布轉基因主題頻次較低,只有26%的轉基因科研人員經(jīng)常向他人科普轉基因,70%的人偶爾向他人科普轉基因,4%人從未向他人科普轉基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轉基因科普人員科普的積極性還不高。
圖2 轉基因科普人員科普頻次
(1)轉基因認知偏差影響科普人員的熱情。公眾獲取轉基因信息的渠道多樣化[8]。部分公眾將轉基因發(fā)展中科技問題轉變?yōu)閷ι锇踩馁|疑。影響了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的熱情。如科研人員辛苦科普并未得到認可,科普熱情將降低。調研結果顯示,9%的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積極性受公眾影響大,45%的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積極性受公眾影響比較大。
(2)對轉基因科普人員的激勵措施不足。調研中,78%的轉基因科研人員認為科普中缺乏獎勵或鼓勵,19%表示有相應獎勵,但認為目前獎勵不足,僅有2%的人認為獎勵到位。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49%的轉基因科研人員認為在轉基因科普時,受眾有非常強的求知欲。然而,由于轉基因科研人員科普技能還不強,在轉基因科普中遇到的困難比較多,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科普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如轉基因科研人員將深奧的轉基因機理、具體轉基因實驗室操作規(guī)程告知公眾,動則幾千字的文章,還有復雜的實驗數(shù)據(jù),公眾沒有耐心了解。其二,部分轉基因科研人員文字表達功底不深厚,語言表述能力不強。其三,熱情有余,基本功不扎實。部分轉基因社會工作者具有轉基因科普熱情,但對轉基因機理、轉基因技術應用掌握的還不是十分準確,在向公眾科普時,容易出現(xiàn)知識盲點,從而影響公眾對轉基因的理解。
提升轉基因科研人員的科普責任意識。深入一線向公眾科普轉基因是轉基因科研人員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轉基因技術是一門新興的技術,自轉基因技術誕生以來,各國不斷地將其應用在醫(yī)學、食品、生態(tài)等領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除了轉基因科研人員自身加強科普責任意識之外,應為營造轉基因科研人員開展轉基因科普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掌握轉基因知識量與其對轉基因態(tài)度并非呈穩(wěn)定的正相關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知識受制于心理認知機制[5]。轉基因科研人員的整體形象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公眾對轉基因的心理、態(tài)度和認知。在科普轉基因的社會活動中,轉基因科研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尤為重要。轉基因科研人員的品格良好,行為端正,開展的轉基因技術應用符合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定,則公眾信任度提升。如果違反科研誠信,甚至違反法律,會給科普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轉基因科研人員的科研行為首先應立足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遵守相關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使轉基因技術研究和轉基因技術應用始終在道德與法律的范圍之內進行。轉基因科研人員應加強自我約束,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遵守科學道德和科學規(guī)范,強化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選定科普內容與范圍,回應公眾關心的話題。讓他們真正全面了解轉基因。如公眾了解轉基因技術科學知識,會對轉基因食品具有積極明確的態(tài)度[10]。轉基因科研人員既要向公眾科普轉基因技術發(fā)展的進程和現(xiàn)狀,還要科普轉基因內在機理,對公眾的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國家發(fā)展的意義。其次,學習一些社會心理學和邏輯學的相關知識。此外,注重科普形式。在科普過程中,轉基因科研人員應當主動與公眾建立互動,加強與公眾的溝通,找到有效方式[12]。目前,科普方式通常采用學術文字、媒體字面報道形式,可以采取成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此外,轉基因科研人員可以走進校園、社區(qū)、公共領域,與公眾面對面交流。
轉基因科研人員所在單位是否重視科普工作,能否對科研人員的科普工作給予鼓勵支持,很大程度上影響科研人員的科普積極性[13]。為了更好地激發(fā)科研人員的科普積極性,可在職稱評審、崗位評聘和年度考核中提高科普工作量所占比重,適當減少項目申請和論文發(fā)表的比例。激發(fā)轉基因科研人員的科普積極性,項目管理部門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增加轉基因科普項目,并在研究經(jīng)費中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