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洞穴里的啟蒙者

2021-01-21 03:30崔家碧
文學天地 2021年12期

摘要在柏拉圖所著的《理想國》第七卷之中,為了說明受教育者與未受教育者這兩種人在本質(zhì)上的來源與區(qū)別,作者引用了洞穴中的囚徒這一經(jīng)典形象來比喻教育對于一個人所起到的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書中繼而引出了該情境下幾個種類的人,他們的不同經(jīng)歷塑造了他們不同的人格和人生選擇,也導向了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其中啟蒙者危險但卻崇高的特性引發(fā)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本文將從柏拉圖著名的洞穴之喻出發(fā),論述啟蒙過程中幾種不同人的選擇以及它們接連而來的后果,并從中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和啟示,也做出自己的選擇。

關(guān)鍵詞:洞穴之喻,理念世界,表象世界,啟蒙者

第一章 柏拉圖的洞穴之喻及其內(nèi)容

洞穴論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是非常著名的一項比喻,它生動形象地闡明了柏拉圖政治哲學的一些基本論述,巧妙地引出了完美的城邦這一理念模式,也引發(fā)了對5哲學王這一核心觀點的討論。這些觀點基本宣告了一個屬于政治哲學時代的開啟,人們的視線終于開始從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轉(zhuǎn)移到了對城邦政治公共生活的關(guān)注上來。這一經(jīng)典論述對于后世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它開啟了政治哲學的大門,公共性開始從私人領(lǐng)域被分離出來并且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和討論。

第一節(jié) 表象世界與理式世界

簡單來說,柏拉圖關(guān)于洞穴論的主張其實根本上源自于他對分別處于教育狀況和非教育狀況下兩種人的一個初始比喻。在柏拉圖看來,有這樣的一部分人從小居住于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之中,在地下室里面一條長長的通道一直能夠通向洞外,只有和洞口一樣寬窄的一束光可以順著通道照進這個洞穴。洞穴中的人他們的頭和腳都被固定在一個方向,因此他們只能夠看見自己面前的洞穴后壁上的倒影,但卻永遠沒有辦法看得到他們背后真實的火光。而阻礙這些被囚禁者通向洞外之路的僅僅是一堵矮矮的墻,矮墻外的人們分別舉著各種不同的事物經(jīng)過這些囚禁者。毫無疑問,囚禁者們根據(jù)他們有限的認知,僅僅是會認為倒影就是唯一的真實事物本身。而實際上,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洞穴之喻中,是用洞穴里墻壁上的倒影和真實的火光、事物分別來比作了所謂的表象世界和理式世界。[ 參考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75-280]

對比地看一下這兩個世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其中許多根本的區(qū)別。位于洞穴內(nèi)的表象世界,只是一個流變并且還有著缺陷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的只是代表了假象的各種倒影。它們分有了實物的信念,反映到現(xiàn)實世界也就是代表著我們每時每刻都可觀可感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種種存在本身,既包括了從人類到各種低等的生物和無機物,也包括了我們?nèi)粘T谥R層面可以利用的數(shù)理對象、符號和圖形等等工具。在這個世界里,太陽因為其永恒的光亮被我們當作了一種最高形式的存在。

而洞穴外的世界卻存在著永恒的真理,那是一個完美的理式世界,在這里不再有各種流變的實物,而是分有了各種各樣實物的理念,例如影像的理念、物質(zhì)的理念、數(shù)理對象的理念,代表著最高存在形式的太陽也為至善這一基本理念所取代。

我們也可以說,表象世界只是一個依靠著模仿并分有理式世界中的某一種或幾種理念而存在的低等的世界,它雖然可以無限趨向于理式世界但卻永遠無法達到。兩個世界之間并不是永恒的隔絕狀態(tài),它們可以通過某種秩序締結(jié)起來,同時依靠靈魂來取得聯(lián)系。就像我們的眼睛偶爾也看得到太陽一樣,我們的靈魂偶爾也能夠達到至善。同時柏拉圖也認為,各種至善的理念從一出生之時便存在于我們的靈魂之中,只是被我們暫時地遺忘掉了,因此我們也只能通過后天的學習來逐步地刺激自己的靈魂,并回憶和發(fā)現(xiàn)各種曾經(jīng)擁有過的知識。[ 參考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80]

第二節(jié) 試著走出洞穴

接下來,柏拉圖就設定了一個發(fā)生于假想之中的場景。有一個人突然被神強制性地解除了禁錮。他扭過了頭,在刺眼地火光中模模糊糊地瞥見了真實的事物,這意味著他不必再通過倒影來感知所處的這個世界,而是開始接近了造成倒影的原因也就是事物本身。毫無疑問,這個走出了洞穴、感知了真實的人是不能夠忍受重新再回歸黑暗洞穴這一命運安排的,他的眼睛甚至已經(jīng)不能再習慣那種黑暗了。冒險者肯定是幸運的,因此他們就更加地珍視屬于自己的這份幸運,一旦走出洞穴必定不愿回頭再做回囚徒。[ 參考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75-279]

換個說法也就是,一個偶然間接近了這個世界的真理之人不僅不愿再重歸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同時更加不能再適應愚昧的環(huán)境和生活本身,他們甚至開始憐憫起自己那些尚處在愚昧之中的同伴們。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完成了所謂的“靈魂轉(zhuǎn)向[ 參考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81]”。每個人的靈魂本身都有著極好的視力,但只是由于面對的方向和對象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移才導致了它們靈魂暫時的失明。靈魂必須設法使得自己轉(zhuǎn)離這個流變的世界,才能夠真正地正視實在事物和其背后的理念世界。

完成靈魂轉(zhuǎn)向這一比喻的方式最方便的就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而達成這一結(jié)果的人也因掌握了真理而成為了哲學家,由他們來統(tǒng)治和領(lǐng)導著這個世界上的各項行動。

以上就是柏拉圖洞穴理論這一比喻地基本內(nèi)容。在這里面,柏拉圖試圖通過這一比喻來引出他關(guān)于教育重要性這一問題的詳細闡述。而我在了解了這一比喻之后,繼續(xù)設想了第一批走出洞穴之人所面臨的情境,和他們可能做出的幾種選擇。我在這里列舉以下的四種可能性。

第二章 洞穴之喻下的四種選擇

沒有能力成功走出洞穴的人只能繼續(xù)做著囚徒,在充斥各種各樣倒影的世界里尋求著自己狹隘的滿足。而走出了洞穴的人在岔口處卻面臨著不同的幾種選擇,同時也不得不去解決首批探險者在各種境遇下出現(xiàn)的問題。

第一節(jié) 啟蒙者的選擇

啟蒙,這一明詞通常解釋為通過各種的宣傳和教育使社會接受新鮮事物從而得到進步的一種運動,一般來講主要指的是開發(fā)愚昧、講明事理和普及新知識、新事物兩種類型的活動。洞穴之喻中的啟蒙者,顧名思義就說的是那些走出了洞穴,窺見了太陽和實物的人們重新又回歸洞穴之中并且把外界的光明和實物等各種現(xiàn)象作為福音帶給整個洞穴及其里面的其余囚徒的那一類人。

這一批人,往往有著很強的探索意識、極大的勇氣和力量,他們能夠沿著長長的隧道走出黑暗,面見光明。同時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有著不一般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入世的哲學家就是這一類人的一種典型代表,柏拉圖的“哲學王[ 參考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51]”也就是建立在這一假設人物的基礎之上而存在的。他們自己擁有著掌握智慧并且無限趨近于真理的能力,然后他們又選擇了通過教育、啟蒙、入仕為官或者是成為統(tǒng)治者等種種的方式來構(gòu)建一個無限接近于理式世界的現(xiàn)實政治制度和形式。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哲學家都曾經(jīng)發(fā)出過一些令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他們在審視著自身生活的同時也在審視著整個世界,他們?yōu)槿祟惖母l矶鴬^斗和犧牲,并且坐擁著一種經(jīng)過審視的值得過的人生。

第二節(jié) 獨存者的選擇

獨存,顧名思義,就是指獨自享用了真理的那一批人。中國自古有一句話叫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參考孟軻:《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jié)》]”。這一句話分明是將啟蒙者與獨存者根據(jù)人生的得意程度來進行區(qū)分了,而在實際的情況下,者或許只需要根據(jù)個人的取向來做選擇。有一批人,他們有著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也愿意承擔起啟蒙者的重擔,而另一部分人則只選擇了獨善其身。

這一部分人的經(jīng)歷在柏拉圖的洞穴之喻中,就代表了走出了洞穴,見過了光明也就是已進入理式世界的那些人反而選擇留在洞穴之外并且絕不愿再踏入黑暗之中的狀態(tài)。他們掌握了真理卻對這個世界抱有著出世的態(tài)度,中國歷史上的老莊之學這一派的人物就是這一類人的典型代表。莊周,他崇尚自由,拒絕楚威王對他丞相之位的允諾和誘惑而選擇了去周游列國,晚年他更干脆隱居在了南華山中,終生都以一種消極的游戲態(tài)度面對著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和官場。可以說,對于這一部分人來講,獨存既可以說是一種自保的方式、一種逃避的態(tài)度,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成是對這個黑暗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無聲的對抗和嘲諷。[ 參考莊周:《莊子釣于濮水》]

第三節(jié) 遺忘者的選擇

也曾有這樣的一部分人,他們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或者是單純的所謂運氣有幸地走出過漆黑的洞穴,見到過實物也仰視過太陽但卻毫不為之所動甚至可以用麻木來形容。他們與其說是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的所見所感,更像是壓根沒有意識到洞外那些真實的存在。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或許他曾經(jīng)有過被啟蒙和教育的經(jīng)歷,但在他踏入現(xiàn)實世界那一刻后,卻完全為眼前的種種表象所迷惑,絲毫記不起來自己也曾那樣近距離地接觸過真理。如此一來,由于連記憶都已不復存在,他們的境況就難免落得個與從未走出過洞穴的那些囚徒一樣。這樣的情形在現(xiàn)實中反倒是最多見的一類,學校作為啟蒙教育的主要陣地,曾近乎平等地給過每一個人以教育和真理的熏陶,而身處課堂之上的學習者們也都一字不差地接收了這些關(guān)于真理的傳道。他們了解正義,也清楚何為不正義;他們見識過勇氣,也目睹過懦弱;他們曾經(jīng)也過著有節(jié)制的生活,而如今卻只剩下了縱欲。因為他們自踏出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在這外界復雜紛亂的吵鬧聲之中經(jīng)歷一個了遺忘的過程。漸漸地,在混亂中他們習得了其他的個性,并讓這些取代了曾在教育中養(yǎng)成的那些習慣。

第四節(jié) 假裝遺忘者的選擇

我們也不可否認,在遺忘者之中還有一些人,他們既不愿意丟棄曾經(jīng)的真理但又沒有勇氣承擔起啟蒙者的重任,于是干脆選擇了裝模作樣。一部分不愿意獨存卻又放不下安逸生活的人們在謀生之余學會了偽裝。這些偽裝的人中,既有為自己的良知保有一方凈土的,他們在積極的入世和消極的出世之間尋找到了一個折中之法,也就是消極的入世。他們既不逃避現(xiàn)實也不至于在現(xiàn)實中迷失自我。芥川龍之介曾有言道:“最聰明的處事術(shù)是,既對世俗投以白眼,又與其同流合污?!盵 芥川龍之介:“最聰明的處事術(shù)是,既對世俗投以白眼,又與其同流合污?!盷但我相信,這樣的人大部分會生活地撕裂、痛苦,但又別無選擇,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成為了真理的臥底。

另一類假裝遺忘者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他們既沒有忘記真理又絲毫無心去踐行真理。他們沒有被迫做臥底的悲壯,反而是在入世之后變本加厲地維護著虛假的表象生活。德國存在主義大家海德格爾就曾有過加入納粹政黨的經(jīng)歷,在他任職弗萊堡大學校長的期間甚至以猶太人血統(tǒng)為由禁止自己以前的教師胡塞爾進入弗萊堡大學的圖書館,并引發(fā)了納粹種族清洗法例。

第三章 啟蒙者的宿命

早有蘇格拉底飲鴆赴死的悲壯之舉,近更是有著數(shù)以萬計的真理探尋者把最后一絲正義附在了刑架上。刑場之上不僅留下了布魯諾對于科學的展望,也曾有過譚嗣同對于變法圖強之最后一翻振聾發(fā)聵的陳詞。縱觀歷史,啟蒙者的悲劇宿命似乎從來沒有被改變過。

房龍所著的《寬容》一書中著名的序言一章就以一個寓言的形式直接地揭露了所有啟蒙者將要面臨的處境。崇尚古老的無知之谷排斥和拒絕著外界的一切事物。終于,擅自出谷冒險的一個幸存者從黑暗中負傷爬回,他帶來的是關(guān)于山谷之外另一個了不起民族的新鮮文化和奇跡。然而,最終他卻被谷中的長老和萬千的無知者以瀆圣之罪處以極刑。后來,災難襲來,谷中眾人被迫逃亡,在他們自己也踏出山谷之時才發(fā)現(xiàn)他說的都是對的,他們?yōu)樗?、立碑、著傳。但在此后的幾十年甚至千百年間,如上的場景在人們的面前也在第一個冒險者的墓碑前反反復復地重演著。事實證明,幾十年后世界只是還一樣。[ 參考房龍.寬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8:1-5.]哪怕是萬能的上帝也難逃偏見的怪病,因為上帝的不公造就了第一個殺人犯?!妒ソ?jīng)》記載,由于祂對亞伯所獻禮物公然的偏愛激發(fā)了該隱內(nèi)心的嫉妒之火,該隱因此謀殺了亞伯,嫉妒也就成為了人的七宗原罪之一。雖然是該隱的嫉妒害死了亞伯,但是嫉妒之心卻是源自于上帝的偏寵。[ 參考陳志華.該隱和亞伯——人類第一對兄弟[J].天風,2009(07):39.]

神性尚且如此,人性當中的弱點就更加難以克服了,不寬容是人性的本質(zhì)。這種不寬容是可以理解的,它來自于人類力量弱小之時的恐懼和無知,是難以靠天然的力量來消弭的。因為它是人類得以存續(xù)和戰(zhàn)勝自然的必要條件,正是因為求生欲所以才有了恐懼,恐懼滋生了萬物的不寬容,同時也說明人類是為了生存才選擇的不寬容。這是種族延續(xù)的代價,也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劣根性。有這樣的劣根性存在,寬容自一開始便只能淪為一種無稽之談,啟蒙者也因此只能背上這樣悲劇的宿命。他們在將火光帶來這人間的同時也點燃了自己,這一特性彰顯了啟蒙者危險但卻崇高的身份。

人們學會了生存,也就因此學會了遺忘和偽裝,或許開始只是出于自保的偽裝,但是偽裝得久了大概也就真正地忘記了。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助紂為虐的確有言過其實之處,但冷眼旁觀在現(xiàn)實中確實比比皆是。

第四章 總結(jié)

柏拉圖的洞穴之喻雖然原只是立足于啟蒙和教育的一個小寓言,但背后卻能夠牽連出無數(shù)現(xiàn)實的選擇和后果。對于我們來說,所走的每一步路都代表著我們的選擇,我們是需要對此承擔不可逃避的責任的。當然,如何選擇在于每個人自己心里的看法。啟蒙者固然崇高,但是也必然是困難重重且危險的,不做啟蒙者是每個人無可厚非的選擇自由。但是值得我們思索的是在啟蒙者之外,我們又該做何選擇?是成為幫兇還是消極地避世?不管怎樣,最基本的善惡之念應該長存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在復雜多變的世界里生存,保有一絲本心和善念本就是我們每個人力所能及的選擇,也是責無旁貸的義務。

本文就從柏拉圖著名的洞穴之喻出發(fā),論述了洞穴之喻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延申理解,進而給出了自己進一步的思考和分類。聯(lián)系現(xiàn)實選擇和部分歷史實例,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和境況,以期能夠引起更多的思考和更廣泛的討論。

但是由于本人理解能力、知識儲備以及涉獵范圍的有限,很多觀點仍有諸多不成熟之處,論述過程中也有許多不完善和不規(guī)范之處。未來我將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進一步思考本文中所提出的種種觀點,并完善自己的論述。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 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8:275-314.

[2]王金曉.柏拉圖《理想國》中城邦與靈魂的類比[D].蘭州大學,2020.

[3]房龍.寬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8:1-5.

[4]董西彩.淺談莊子的入世與出世[J].傳承,2011(22):68-69.

[5]志野好伸,歐陽鈺芳.介紹:倪梁康《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弗萊堡的相遇與背離》[J].中國現(xiàn)象學與哲學評論,2019(01):273-286.

[6]陳志華.該隱和亞伯——人類第一對兄弟[J].天風,2009(07):39.

作者簡介:崔家碧, 1998年7月25日,女,漢。籍貫:山東龍口市,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