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敏, 何錦雄, 呂沛東, 董明國
(東莞市中醫(yī)院,廣東東莞 5230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的生理病理機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腸道感染與炎癥反應激活、胃腸道動力紊亂、黏膜通透性和腸上皮屏障功能改變、“腦-腸-菌”軸失調(diào)、遺傳易感性、內(nèi)臟高敏感性增加及精神心理因素異常等起了一定的作用。研究證明,功能性胃腸病患者抑郁、焦慮程度與胃腸道癥狀分級均呈正相關[1];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癥狀,其可能與5-羥色胺(5-HT)水平有關[2-3]。目前,該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以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和消除顧慮為主,但療效不盡人意。而中醫(yī)藥在治療該病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補氣升陽法治療陽氣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diarrheal-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伴失眠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8年8月~2019年11月在東莞市中醫(yī)院門診部就診的陽氣虛證IBS-D伴失眠患者,共50 例。根據(jù)患者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 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臨床試驗知情同意書。
1.2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1)IBS診斷參照2016年修訂的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羅馬IV標準[5]:反復發(fā)作的腹痛,最近3 個月平均每周發(fā)作至少1 d,合并以下癥狀至少兩項:①腹痛與排便相關;②伴有排便頻率改變;③伴有大便性狀改變。其中IBS-D患者松散糞或水樣糞占當日排便次數(shù)的比例>25%,同時合并有以下癥狀,支持IBS-D 的診斷:①排便頻率異常(>3 次/d);②糞便松散或水樣便;③排便急迫感或不盡感;④黏液便;⑤腹脹。(2)失眠診斷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6]相關診斷標準:有入睡困難、眠淺、睡眠總時間短、睡眠中易醒或早醒、多夢、日間功能障礙,每周至少發(fā)生3 次,持續(xù)至少1 個月,且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評分≥7分者[7]。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醫(yī)證型為陽氣虛證: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少氣或懶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多,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虛。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IBS-D 診斷標準,且在診斷前病程至少6個月以上;②符合上述失眠的診斷標準;③中醫(yī)證型為陽氣虛證;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排除標準①胃鏡發(fā)現(xiàn)有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zhì)性病變的患者;②既往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⑤精神病患者;⑥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進行治療,或自行加用其他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從而影響療效判定的患者。
1.5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去除誘發(fā)因素,消除患者顧慮,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同時,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給予解痙劑、止瀉劑、5-HT、抗精神病藥和干預腸道菌群等藥物治療。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補氣升陽法(補氣升陽湯配合艾灸)治療。(1)中藥治療。補氣升陽湯的方藥組成:黨參20 g,炒白術20 g,炙甘草5 g,干姜5~10 g,黑順片5~15 g(先煎),黃芪15~30 g,陳皮5~15 g,升麻3~5 g,柴胡3~5 g,當歸5 g,茯神15 g。血虛者加川芎10 g;陽虛甚者加補骨脂10 g、杜仲10 g;氣滯甚者加砂仁5 g(后下);眠差甚者加石菖蒲5~10 g、遠志5~10 g。每日1 劑,水煎服。(2)艾灸治療。取穴:中脘和關元穴;教會患者自行艾灸中脘穴和關元穴,每日1 次,取仰臥位,每穴每次約艾灸10 min,以局部發(fā)紅即可。病情好轉時,隔2~5 d服藥、艾灸以鞏固療效,防其復發(fā)。
1.5.3 療程 2組療程均為12周。
1.6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1.6.1 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根據(jù)癥狀嚴重程度,于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大便溏稀、大便頻數(shù)、腹痛、腹脹、失眠等癥狀進行評分,以上各癥狀評分之和為癥狀總積分。再根據(jù)癥狀改善百分率評價療效:癥狀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療效顯著:癥狀改善百分率≥75%;療效較好:50% ≤癥狀改善百分率<75%;療效一般:25%≤癥狀改善百分率<50%;無效:癥狀改善百分率<25%。總有效率=(顯著例數(shù)+較好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6.2 生活質(zhì)量評價 采用浙江大學李魯教授提供的漢化版健康調(diào)查簡易量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了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8 個維度36 個條目,各維度評分之和為該量表總評分。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量表總評分的變化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
1.6.3 睡眠質(zhì)量評價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對患者睡眠質(zhì)量進行評分。PSQI 量表包括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zhì)量、功能障礙、催眠藥物等7 個維度18 個自評條目,各維度評分之和為PSQI 量表總評分,分值為0~21分。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的變化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zhì)量越差。
1. 6. 4 安全性評價 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大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的變化情況。
1.7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治療組25 例患者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齡18~70 歲,平均(40.7 ± 10.3)歲;病程0.5~5 年,平均(2.5 ± 1.4)年。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19~70 歲,平均(43.6 ± 10.4)歲;病程0.5~5 年,平均(2.7 ± 1.3)年。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程度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12 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0%(24/25),對照組為84.0%(21/25);組間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χ2檢驗)和總體療效(Ridit 檢驗)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SF-36評分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SF-36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治療組對生活質(zhì)量SF-36評分的提高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伴失眠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IBS-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例(%)]
表2 2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伴失眠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F-36 scores in the IBS-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伴失眠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F-36 scores in the IBS-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表3 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PSQI 各維度評分及其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PSQI 各維度評分及其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對PSQI各維度評分及其總分的降低作用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5安全性評價治療過程中,2 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均無異常變化。
表3 2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伴失眠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SQI scores in the IBS-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伴失眠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SQI scores in the IBS-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目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臨床治療主要是采用對癥治療方案,即通過解痙、糾正內(nèi)臟感覺、抗抑郁焦慮、止瀉和調(diào)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等來改善相應癥狀,短期內(nèi)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差,停藥后容易復發(fā),且副作用較多。因此,尋找針對IBS-D 的有效治療方法仍然是當前的研究熱點。
中醫(yī)學中雖無IBS-D 病名,但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將其歸屬于“泄瀉”的范疇。腹瀉日久,患者多表現(xiàn)為陽虛、氣虛和氣陷。該病為身心疾病,患病日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失眠等癥,且生活質(zhì)量普遍下降。失眠用鎮(zhèn)靜催眠藥起效較快,但可引起藥物耐受性,停藥后易復發(fā),而且易成癮,易導致體倦乏力,甚至產(chǎn)生睡眠-覺醒周期紊亂[10]。失眠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稱為“不寐”,又稱為“不得眠”“不得臥”?!鹅`樞·口問》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薄额愖C治裁·不寐》曰:“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敝赋銎洳荒苋朊哒邽殛柌蝗腙幩?。明代李中梓認為:“不寐之故,大約有五:一曰氣虛,……一曰胃不和”,指出氣虛和胃不和是失眠的重要病機?!毒霸廊珪吩疲骸叭擞诿聲r,則衛(wèi)氣入于陰分,此其時,非陽虛于表者何?”失眠日久,衛(wèi)氣行于陽分而不能藏于陰分,必致衛(wèi)氣損傷,而出現(xiàn)頑固性失眠[11]。若腎陽虛衰,一則真陽不潛,浮越于外,陽不交陰而失眠;二則不能蒸騰腎陰上濟于心火,使心陽獨亢而不眠。同時,足少陰腎經(jīng)又為衛(wèi)氣出入陰陽的樞紐,腎陽不足,衛(wèi)氣虧虛,運行不利則不寐[12]。故失眠日久,患者以陽虛、氣虛多見。我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IBS-D伴失眠患者也以陽氣虛多見。
基于以上病機認識,本研究采用補氣升陽法治療陽氣虛證IBS-D 伴失眠患者,選方補中益氣湯合四逆湯加味。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能補氣健脾、升陽舉陷。四逆湯能溫下元,兼防升散太過?;鹕?,補火則土堅。同時,柴胡既能升陽,也能疏肝解郁,起到一藥二功之效。另外,方中加用川芎以養(yǎng)血活血、升陽安神;加用茯神以利尿通陽止瀉,防藥太燥,兼能安神。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升陽安神之功效。
艾灸方面,《扁鵲心書》認為:“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常灸關元……中脘……可保百年壽矣”。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是任脈中的胃經(jīng)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效。關元穴位于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處,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jīng)交會,具有培補元氣、溫腎壯陽等作用。用3年以上的陳艾,艾灸中脘、關元穴,“能回垂絕之陽”(《本草從新》);又能“灸百病,開關竅,醒一切沉痼伏匿內(nèi)閉諸疾”(《本草匯言》)。該法簡單、方便、易學,不會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可見,中藥與艾灸合用,補氣升陽,使陽氣歸其位,則泄瀉自除,同時配合少量養(yǎng)血藥以引陽交陰,使陰陽復常,從而改善患者焦慮、抑郁、失眠等癥,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 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和總體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組在改善生活質(zhì)量SF-36 評分和PSQI 各維度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補氣升陽法治療陽氣虛證IBS-D 伴失眠患者,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睡眠質(zhì)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