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中國音樂要用自己的母語,才能既被中國百姓喜愛,又能和世界對話。從民族器樂、民間音樂到戲曲,都可以“入樂”,關鍵是創(chuàng)作者要具備豐厚的傳統(tǒng)藝術思維和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懂得中國人的情感,把握時代精神的內核,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我在《第二琵琶協(xié)奏曲》中用了江南絲竹的音樂,琵琶以蘇州評彈為動機,用琵琶表現吳儂軟語的韻味。在海外首演時讓國外觀眾耳目一新,也讓中國觀眾倍感親切,常演常新?!兜谝恍√崆賲f(xié)奏曲》也是這樣,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它的旋律一聽就是中國的,所表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首演謝幕時,很多觀眾站起來,流著淚鼓掌。民族管弦樂《第二交響樂——和平頌》是我作為一名中國作曲家,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祭奠,每年國家公祭日之際在南京演出。對和平的向往是全人類的主題,這部作品也被國外樂團演奏。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藝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民族管弦樂《第三交響樂——風雅頌之交響》、管子協(xié)奏曲《絲綢之路幻想曲》、室內樂《關山月》、大提琴協(xié)奏曲《莊周夢》等作品,以中國氣派的音樂風格承載中華文明,吸引國外音樂家合作,也為國內外觀眾喜愛。
我常常覺得,自己的作品就是這片土地自然生長出來的。我今年77歲,依然喜歡采風,聽到民間音樂就走不動路。有一次在鄭州街頭看到一位拉墜胡的民間藝人,我站著聽了半個小時。電視劇《水滸傳》片頭曲一開始,我就用了墜胡,民間氣韻氤氳而生。每去一地,地形地貌、生活形態(tài),我也用心觀察和感受,我尤其喜歡聽當地人說話。寫《好漢歌》,“大河向東流”的旋律其實就是拉長的山東話;電視劇《白鹿原》片頭曲,“原上的白鹿喲”是典型的陜西話。音樂從這片土地上長出來,最好的歸屬是回到這片土地,給電影《黃土地》寫的《女兒歌》,如今已被當地人當成自己的民歌了。
說一千道一萬,藝術家要愛這片土地。只有愛這片土地,同時開放包容,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中國風范的優(yōu)秀作品;只有把自己的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接地氣、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