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軍,孟磊,李東風,張冶
(江蘇省徐州仁慈醫(yī)院 脊柱科,江蘇 徐州)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我國臨床屬于多發(fā)的骨科疾病。在臨床上該疾病多由于患者椎間盤變性導致纖維環(huán)出現(xiàn)破裂,造成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并對馬尾神經以及神經根產生壓迫而誘發(fā),進一步出現(xiàn)一系列反射性疼痛癥狀[1]。本研究目的在于探析不同手術方案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的差異性,現(xiàn)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選擇本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脊柱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32例納入討論領域,均為單節(jié)段,通過簡單隨機法將入選對象分為兩組,分別為參照組(n=16)與研究組(n=16),參照組中病患接受開放式髓核摘除術治療方式,研究組中病患接受顯微鏡輔助通道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方式。研究組患者中女性10例,男性6例,年齡20~75歲,平均(47.86±4.54)歲。參照組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 8例,年齡 20~76歲,平均(47.82±4.72)歲。經告知后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并簽署相關文件,同時經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兩組臨床癥狀、病況等基礎資料通過應用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全部患者均行相關影像學診斷,術前12 h禁食,靜脈麻醉。
參照組(16例,施行開放式髓核摘除術治療方式),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臥位,切口位于病變椎間隙后正中部,切口長度為4 cm左右。將患者椎板間黃韌帶開窗剝離,切除病變側椎板上下緣,充分暴露突出硬膜囊和壓迫的神經根。用神經根拉鉤輕輕向對側牽開神經根,顯露突出的髓核。去除突出髓核,同時避免損傷患者硬膜囊與神經根,將髓核使用髓核鉗完整鉗出與摘除,后將殘留的髓核組織清理干凈,解除患者硬膜與神經根的壓力。
研究組(16例,施行顯微鏡輔助通道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方式),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臥位,通過C形臂x線機確定好具體病變節(jié)段,在患側正中線偏腰椎間盤突出部位進行切口,切口長度為1.3 cm左右,將患者皮膚、皮下組織和深筋膜依次切開,剝離多裂肌上下緣。將通道操作穿刺導針置入體內,通過C形臂X線機確認位置,根據具體情況擴張工作通道,將顯微鏡置入通道內,顯微鏡下采用無齒髓核鉗將黃韌帶與上、下椎板表面多余軟組織清理干凈,雙極電凝止血。用高速球頭磨鉆或椎板咬骨鉗去除下位椎板上緣與上位椎板下緣部分骨質,采用神經剝離子剝離硬膜囊和黃韌帶間隙,通過椎板咬骨鉗去除小關節(jié)內側與黃韌帶部分骨質,暴露神經根與硬膜囊,將硬膜囊與神經根牽至內側,暴露脫出或突出的椎間盤,并將脫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清理干凈。后將18號鈍頭穿刺針插入椎間隙,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充分吸出游離的髓核組織。依次退出工作通道,逐層關閉切口。
(1)經過統(tǒng)計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長、住院時長、術中出血量等對研究組和參照組的相關手術指征進行觀察評價。(2)記錄統(tǒng)計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JOA評分、ODI評分。通過日本整形外科學會(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腰痛評分量表對患者疼痛緩解情況進行評價,JOA評分越高,代表疼痛緩解效果越佳。通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腰椎疼痛程度進行全面評價,總分為10分,VAS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情況越嚴重。(3)采用Oswea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對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情況進行對比評價,ODI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功能障礙越嚴重。
各項手術指征、VAS、ODI評分、JOA評分(計量資料(±s),輸入到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軟件)中,經由t檢驗,若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長與住院時長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相關手術指征對比(±s)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相關手術指征對比(±s)
術中出血量(mL)研究組 16 1.23±0.14 48.68±4.45 6.67±1.69 34.46±3.52參照組 16 4.16±0.78 62.61±6.35 8.20±1.91 61.23±6.67 t 14.789 8.218 2.400 14.198 P 0.001 0.001 0.023 0.001組別 例數(shù) 切口長度(cm)手術時長(min)住院時長(d)
兩組治療前VAS與JO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后的JOA評分更高,VAS評分更低(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評分與JOA評分比較(±s, 分)
兩組手術前OD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后的ODI評分更低(P<0.05),詳情如表 3所示。
表3 參照組和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前后的ODI評分對比(±s, 分)
外傷和腰椎間盤病變等是腰間盤突出疾病的常見病因,如果患者腰椎間盤出現(xiàn)病理性變化,且伴有髓核突出和纖維環(huán)受損等并發(fā)癥狀,會進一步誘發(fā)腰椎間盤突出癥[5]。腰椎間盤突出癥在全部腰腿痛患者中約占86.55%,其臨床表現(xiàn)包括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限制、腰部疼痛以及下肢麻木等[6]。該病癥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神經根和血管,同時還會出現(xiàn)活動性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病程較長,并且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7]。通常來說,該疾病在各個年齡段均有可能發(fā)生,常見于中青年男性患者,這將會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日常生活。如不能及時有效進行治療,嚴重的情況可致患者截癱[8]。
開放式髓核摘除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傳統(tǒng)手術方式,其主要在直視視野下進行病變椎間隙后正中部切口,去除壓迫神經根、硬膜囊和突出髓核。但該手術方式切口過大,且剝離椎旁肌肉范圍較大,容易造成骶棘肌失神經支配,對患者脊柱結構造成破壞[9]。易出現(xiàn)腰背部疼痛、腰椎不穩(wěn)情況,臨床療效尚不明顯[10]。隨著內鏡技術和微創(chuàng)手術的逐漸成熟與發(fā)展,各種內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相關疾病治療中[11]。
臨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顯微鏡輔助通道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方式,其主要通過C臂機確定好具體病變節(jié)段,顯微鏡下采用無齒髓核鉗將黃韌帶與上、下椎板表面多余軟組織清理干凈,雙極電凝止血,并將脫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清理干凈。開放式髓核摘除術具備良好的視野放大效果與照明系統(tǒng),能夠減輕對腰椎旁軟組織的牽拉與剝離[12]。有效保護腰椎旁肌肉,并且減少透視次數(shù),減少對椎旁肌肉支配神經與鄰近血液循環(huán)的損傷,從而減少出血量[13]。在此次研究中,相較于開放式髓核摘除術,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顯微鏡輔助通道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后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長與住院時長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JOA評分更高,ODI評分、VAS評分更低,提示顯微鏡輔助通道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的應用效果更佳,該術式具有適用范圍廣泛、手術切口小、手術視野清晰、操作精確與方便、止血徹底、對腰椎穩(wěn)定性的損傷小等優(yōu)點[14]。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縮短手術時長與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術后快速恢復。在劉陽等[15]研究中也顯示,將顯微鏡輔助下固定通道手術治療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也能夠取得較好效果,術后3個月和末次隨訪VAS及ODI評分明顯改善。其結果和本研究類似,有較高價值。
研究結果表示,顯微鏡輔助通道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在此次實驗中比開放式髓核摘除術治療的作用更佳,對于縮短手術時長,提高手術安全性等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將其推廣普及于相關腰椎疾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