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fā)掘,考古人員在曾是西周都城所在地的鎬京遺址內,發(fā)現了西周大型建筑基址、陶排水管道、道路、車轍、祭祀坑等重要遺跡。
2018年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鎬京考古隊在鎬京遺址官莊村南勘探發(fā)現了一座總面積1800多平方米的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編號鎬京14號建筑),這是繼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鎬京遺址勘探發(fā)現11座西周夯土建筑基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發(fā)現。2019年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鎬京考古隊開始對鎬京14號建筑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
鎬京14號建筑的夯土基址總體略呈南北向的長方形,長約53米,寬約34米,總面積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高等級的大型建筑。在建筑基址中南部邊緣,考古人員發(fā)現一段長3米多的陶排水管道,由4節(jié)一頭大、一頭小的圓形陶水管套接而成。陶水管外飾繩紋,內為素面,直徑約25厘米,長短不一,是豐鎬遺址(豐京和鎬京并稱為“豐鎬”)目前發(fā)現保存最好的排水管道,為研究該建筑的排水系統提供了實物資料。
本次發(fā)掘在建筑基址的南側發(fā)現了一條西周道路,路面距現地表約1.4米,大體呈東西向,暴露出的長度約30米,寬約6米。在路面上還發(fā)現一道長約12米、寬約0.10米、深約0.08米的車轍。專家表示,這是鎬京遺址第一次發(fā)現西周道路及車轍遺跡,為研究都城內道路的修建情況、車輛使用以及與周邊建筑的關系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此外,在建筑基址東南角發(fā)現一座略呈長方形的祭祀坑,內埋較多牛、羊、豬、鹿的頭骨及少量動物肢骨。因牛、羊、豬、鹿等動物頭骨與周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時最高級別的祭品“太牢”用牲種類可對應,這為判斷該座建筑或附近建筑的使用性質提供了重要資料。專家推測,在該處西周大型建筑的分布區(qū)域內,可能有國家級的宗廟存在,而距該座祭祀坑最近的14號建筑為宗廟的可能性較大。
經過兩年來的考古發(fā)掘,鎬京考古隊基本掌握了這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的規(guī)模大小、形制結構、使用年代等。這是30多年來豐鎬遺址建筑考古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它進一步豐富了鎬京遺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考古資料,對研究西周宮室或禮制建筑的分布、建筑技術、歷史考古及都城布局等具有重要意義。(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