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萱 王悅
摘要:本研究通過以濟南市某幼兒園的一所蒙氏班級為研究對象,運用訪談法、觀察法對教師參與泥工活動情況進行研究。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幼兒園不重視泥工活動、教師的指導方式單一、指導經驗不足、教師指導前觀察不足、教師缺乏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等問題。筆者從幼兒園和教師指導兩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并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教師參與;泥工活動;個案研究
泥工是幼兒表達的一種途徑、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感知、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懊佬g是比文字出現(xiàn)更早第二種語言,是幼兒表達內心情緒,想象、創(chuàng)造自己內心世界的途徑之一?!盵1]美術是幼兒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運用畫筆在紙上的勾畫,勾勒出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3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發(fā)展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2]泥工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當教師參與到幼兒的活動時,會讓活動的開展具有多樣的組織形式。通過教師的指導,幼兒會對泥工活動有更深的理解,更好的發(fā)展幼兒的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獲得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一、教師參與泥工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開展泥工活動缺乏計劃性
教師在開展活動時缺乏一定的計劃性,主要依據(jù)幼兒的興趣或節(jié)日選擇活動的內容。在選擇活動主題時缺乏一定的計劃性。研究者在幼兒園實習觀察發(fā)現(xiàn),每個班級都會粘貼周計劃表和月計劃表,卻沒有明確的具體泥工活動計劃表。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上隨意性較強,沒有周期性的計劃。
(二)教師選擇活動內容系統(tǒng)性不強
教師會根據(jù)幼兒的興趣或課本主題選擇泥工的活動內容,教師在內容的選擇上較為隨意,缺乏順序性與連續(xù)性。教師在九月份的第一周選擇的制作主題為飛屋環(huán)游,九月份的第二周制作主題為棒棒糖。針對教師選擇主題的依據(jù)研究者通過對教師詢問了解到,教師覺得飛屋環(huán)游的主題很有趣,覺得孩子們會喜歡就選了這個主題,對于棒棒糖主題教師回答認為盤繞的方法很有趣。由此看出教師在內容的選擇上沒有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沒有一個讓幼兒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發(fā)展的階段性制定活動的計劃。
(三)教師指導前觀察不足
在過程中教師沒有真正的了解幼兒的想法和意圖。教師不能一看到幼兒有困難就去幫助幼兒,教師應該給幼兒自由探索和思考的過程,教師的過分干預會影響幼兒的思考,也會使幼兒失去制作泥工的興趣。
(四)教師指導方式單一
教師在指導幼兒時一般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采用直接的語言或動作指導幼兒。在極少的情況教師會采取直接的動作指導與語言指導結合的方式。教師在指導幼兒時應結合多種指導方式,這樣幼兒會更清楚的知道作品的制作方法。
(五)教師指導時缺乏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
目前幼兒園教師在指導幼兒時存在很強功利心。例如:幼兒能否完成作品、幼兒的作品像不像、幼兒的作品是否精致。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不斷地指導幼兒,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在幼兒制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忽視幼兒的作品結果,注重在過程中對幼兒創(chuàng)作性的培養(yǎng)。教師應充分的尊重幼兒,給幼兒自由創(chuàng)造的機會,賦予幼兒自由創(chuàng)作的靈魂。
二、教師參與泥工活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幼兒園只重視自身特色
教師在開展活動時,會側重開展蒙氏活動。而泥工活動并非該幼兒園的特色部分,幼兒園對泥工活動的開展也并不重視。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部分班級以藝術領域為主,但具體以泥工為主要特色的班級卻寥寥無幾。
(二)班級缺少固定泥工教師
研究者所實習的幼兒園班級里有三位教師,班級里的教師每天根據(jù)早班、正點班、晚班的制度輪流排班。班級的泥工活動固定每周四的下午開展,所以每周四哪位教師上晚班就由哪位教師組織開展活動。教師之間沒有互相交流,內容也是教師隨意選擇的,導致活動的內容的選擇缺乏連續(xù)性與系統(tǒng)性。
(三)幼兒園班額較大
研究者所實習的幼兒園在開展活動時,經常會出現(xiàn)教師一人組織、實施和指導幼兒活動,教師經常性的出現(xiàn)一人無法兼顧多個幼兒的情況。
(四)教師缺乏相關指導經驗
在研究者實習期間幼兒園也從未開展過任何有關泥工的培訓交流活動。教師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培訓,在組織、指導幼兒活動時缺乏科學性的依據(jù)。教師在指導幼兒活動時缺乏經驗,這導致在開展泥工活動時多數(shù)教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五)教師觀念陳舊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認為指導幼兒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動手能力,而教師也注重最后的成果,幼兒是否完成了作品。這說明教師的觀念過于陳舊,只注重結果,而忽略幼兒的創(chuàng)作過程。
三、教師參與泥工活動存在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幼兒園方面建議
1、幼兒園提高泥工活動開展頻率
幼兒園應該定期舉行泥工活動。幼兒園可以每周或每月舉行一次泥工主題活動,以此提高幼兒制作泥工的興趣。每次制定的泥工主題不同,不僅提高幼兒的興趣,更能讓豐富幼兒的見識。
2、幼兒園組織相關培訓交流活動
在幼兒園的大環(huán)境下,每個老師的力量都顯得微不足道。這就要求幼兒園組織相應的培訓活動,將所有人的力量匯聚起來。教師在培訓后應該將在培訓中學到的知識迅速的消化吸收,能夠更好的運用到幼兒的身上。通過更多人的思想碰撞,共同進步。
3、幼兒園縮小班額
幼兒園班級的人數(shù)較多,給教師的組織活動、指導幼兒活動都帶來很大的困難。幼兒園應該通過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的方式來縮小班額。不僅教師組織活動、指導幼兒活動的效果能夠提高,幼兒也會獲得更多合理的資源。
(二)教師方面建議
1、選擇適合幼兒階段性發(fā)展的主題
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該考慮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特征,這樣幼兒在制作泥工作品時收獲的會更多,會使活動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上應符合幼兒的發(fā)展階段,順應幼兒的關鍵期。
2、全面觀察,提高自身指導水平
教師在指導幼兒的過程是一種雙向溝通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指導前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想法,滿足幼兒探索的欲望,給幼兒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教師應該順從幼兒的需求幫助指導幼兒,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3、加強自身專業(yè)知識學習
教師在指導幼兒活動時,考察更多的是一名教師的臨場發(fā)揮能力。這要求教師具備更加專業(yè)的基本素質,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幼兒,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4、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念
教師沒有正確的藝術觀念就如同一名畫家的眼睛里看不到美好的事物一樣,畫不出讓人稱贊的作品。而正確的藝術觀念也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形成的,教師需要不斷地閱讀各種書籍,多參加有關藝術的培訓交流活動。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0.10.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2001.
(山東協(xié)和學院?山東?濟南?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