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舒清
馬哈富茲
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穆斯林作家有兩位,埃及作家馬哈富茲和土耳其作家帕慕克。這兩位作家,馬哈富茲我極喜歡,帕慕克則是讀了許多遍,終于覺得與我無緣。我的一個老師,回族,文藝鑒賞方面,頗有見解,力薦我讀帕慕克,我推薦他讀馬哈富茲。結(jié)果我們發(fā)現(xiàn),至少在這一次互相推薦中,我們都覺得對方長著和自己很不一樣的眼睛。文藝欣賞方面的眼光之不同,有時候簡直懸殊到讓人吃驚,比如馬哈富茲,就讀不來福克納,而且愿意和人打賭,如果有人能專注地讀??思{半個鐘點而不走神,他愿意付出五十第納爾作為酬金。其實也不必爭論,不必試圖說服對方,各自讀各自喜歡的作家作品就是了。文藝方面是更容易形成人以群分的。
我讀的馬哈富茲的第一部作品是《梅達(dá)格胡同》,就像路過某地偶然吃到一頓美餐一樣,強(qiáng)烈地感覺是吃飽了,但確確實實還沒有吃夠。我覺得馬哈富茲筆下的人我都是很熟悉的,他所展示的生活氛圍、情感邏輯,于我都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閱讀馬哈富茲給我?guī)砹撕苁翘貏e的閱讀體驗,就像從一個明明是外國人的嘴里,不期然間聽到了老家的話一樣。我買了好幾本《梅達(dá)格胡同》,作為對我的一種特別慰藉。我的感受是,《梅達(dá)格胡同》這樣的書,讀完之后,可以不再讀,以便留存第一次閱讀時的那種極特別的印象,但是我的藏書里,絕不可以沒有這樣的書,便有多本,也不嫌多。
后來又讀了馬哈富茲獲得諾貝爾獎的三部曲之一《兩宮間》,就像一個酒徒得遇了好酒不舍得喝完一樣,我讀著《兩宮間》,也有一種害怕一時讀完無可再讀的感覺。我就像一條小魚,那么合適游弋在馬哈富茲所營造的感情和氛圍的水里。老實說,馬哈富茲的三部曲《兩宮間》《思慕宮》《怡心園》,我至今只讀了《兩宮間》,這使我覺得我就像一個有遠(yuǎn)略的財主一樣,充分享受了生活的同時,也對未來的日子有所預(yù)備。好東西不要一下子就吃個夠,好東西不可以一下子就吃完。這是我過日子的一個原則,在文藝領(lǐng)受上也是同樣的。
值得推薦的還有馬哈富茲的《續(xù)天方夜譚》,是馬哈富茲對名著《天方夜譚》的續(xù)寫,就像汪曾祺對《聊齋志異》的改寫形成了另一部名著一樣。馬哈富茲對《天方夜譚》的續(xù)寫,使我們有了從另外的意趣和維度上領(lǐng)略《天方夜譚》的福分。就我閱讀所及,我覺得改寫續(xù)寫古典名著,汪曾祺的《聊齋新義》和馬哈富茲的《續(xù)天方夜譚》可謂這類創(chuàng)作的典范之作。有一年,我受邀為《朔方》主持一個欄目,即選發(fā)了《續(xù)天方夜譚》中的一篇,作家陳繼明在珠??吹?,來信特別表示了對這樣的作品的欣賞和服膺。《續(xù)天方夜譚》里飽含著作家在宗教、哲學(xué)、歷史等諸多方面的非凡見地和深厚修養(yǎng),但在其整體的表現(xiàn)上又完全是文學(xué)的。讀這樣的作品,只要有向?qū)W之心,總是能從方方面面學(xué)習(xí)到很多。
偶然讀到馬哈富茲的一個短篇小說《聲名狼藉的家》,寫一個小有成就的公務(wù)員在工作中接待了一個女人,原來竟是許多年前自己的戀人。白云蒼狗,人生浮沉,這樣的時候,感慨自然是很多的。但老實講,這樣的作品,也很難寫出什么新鮮,而且類似作品,大家名家就寫過不少。比如蒲寧就寫過的,寫一個地主的少爺在青年時期受情欲支配,和家里的女仆有過一段情感往事;多年后偶遇,即生出許多感慨來,當(dāng)年的少爺觸景生情,吐露實情說,他現(xiàn)在的家庭生活其實很不如意。蒲寧的高明在于,寫到兩個人告別后,男主人公望著當(dāng)年戀人的背影想,要是沒有現(xiàn)在的家庭,要是和當(dāng)年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共同生活,會是怎么樣呢?生活的經(jīng)驗告知他,假設(shè)的生活其實是一點也不可以樂觀的。馬哈富茲寫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題材,卻寫出了新意。馬哈富茲筆下的公務(wù)員當(dāng)然也是喜歡那個姑娘的,那姑娘和別的姑娘全然不同,大膽、熱烈、敢于不戴頭巾、敢于主動邀約他,所有這些,都是別的姑娘那里沒有的,而且非獨(dú)姑娘一個人這樣。她家里姊妹幾個,包括她們的母親,都有些另類別樣,受大家的議論和指點的。愈是這樣,愈是吸引小伙子迷戀姑娘,也愈是讓小伙子偷偷和姑娘約會的同時,害怕由此而來的種種議論。后來,小伙子有個和前程相關(guān)的深造機(jī)會,于是和姑娘約定,等他回來再結(jié)婚,需要等好幾年。姑娘是愿意等的,但是提了個條件,說我等你可以,等多久都可以,但你得給我一件信物,哪怕一封短信也可以,讓人們知道我是在等你。就這樣一個再合理不過的微末要求,竟搞得小伙子很為難,甚至于帶著抱怨說:“你不能為了我不提出這個要求嗎?”又說:“我愛你,讓它成為我們兩人的秘密。”姑娘傷慟而又失望地說:“我們家的人不喜歡保密。”——總之,兩個人就這么散了,是非常特殊的情感關(guān)系和邏輯。由此可以看出,作家確實是不同群體中的那個代為表達(dá)者,所來的群體不同,其表達(dá)就帶著那個群體的整體特征和局限。馬哈富茲寫到兩個昔日的戀人偶遇而復(fù)別后,男主人公還在久久地回味這個事,琢磨這個事,他在想,那個聲名狼藉的家,一個個如花似玉性格奔放的姑娘,街坊們一直議論說,她們是不好嫁出去的,實際情況是,她們一個個都嫁出去了啊。小說中還有很要緊的一筆,就是這些姑娘出嫁后,男主人公聽到的消息說,“那幾個姑娘對丈夫出奇地順從”,意思是人們看走眼了,姑娘們其實都是順從丈夫的好姑娘,從這里也可以看到作家本人難以逾越的局限。整體的局限很難為其中的個體所逾越,即使這個體是整體中的優(yōu)秀者。
作為一個杰出的穆斯林作家,馬哈富茲難免對人間萬象,尤其生命現(xiàn)象有著精深的洞察和追問,這在他的幾乎所有的文字里都有所顯示。他也像許多思考者和覺知者那樣,對自己心里興滅的浪波和閃爍的光點有過捕捉記錄,譯作漢文的《自傳的回聲》就是這樣一部著作。要更好更深地了解、理解馬哈富茲,須看他的《自傳的回聲》?!蹲詡鞯幕芈暋分隈R哈富茲,正好比《野草》之于魯迅。我的觀點,魯迅全集里如果要求必須有所剔除,那么,或許可以剔除書信日記甚至幾篇雜文,但獨(dú)獨(dú)不可剔除薄到幾乎難以成為一本書的《野草》。
從成長環(huán)境、社會氛圍來說,馬哈富茲都深受宗教影響,說他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也并沒有什么不對。但他的表達(dá)本質(zhì)上是文學(xué)的,而不是宗教的,正因為如此,他曾被他的同胞刺殺過一次。這是他作為一個努力接近文學(xué)本質(zhì)的作家,付出的必然代價。
法朗士
在一部由信德、仲南編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作品精編》中,這樣介紹了法朗士的寫作特點:“法朗士的作品,就風(fēng)格和結(jié)構(gòu)來說,在文學(xué)史上是別樹一幟的”,“他的小說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只有日常所見的平凡的生活片段”,“人物的對話多于故事的敘述,哲學(xué)的論辯超過事物的描寫”,“他對丑惡現(xiàn)實的嘲諷,用的是‘圣人的溫和語氣(高爾基語)”。
讀過法朗士的小說后,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對法朗士小說特點的高度概括。當(dāng)然,對小說再精準(zhǔn)的分析或概括都比不上讀小說本身。尤其像法朗士一類作家的小說,字字句句里都伏藏著要義和深味,像壓縮餅干,很容易就吃撐了。即使是一個短篇小說,也得細(xì)讀慢讀精讀,有一種讀大書的感覺。從某種角度講,法朗士的小說是反概括的,因為無論怎樣概括,總是會有遺漏的方面;而且這被遺漏的,如果換個立場和角度來看,又會成為極重要的。在這樣的作家作品面前,讀者是甘愿伏低伏小的。
我第一次讀法朗士,讀的是他的小說《黛依絲》,是寫一個修士去拯救妓女的,結(jié)果是妓女幡然有悟,得歸圣途,修士卻被妓女的美貌誘惑得墮落了。名為長篇小說,譯作漢文也只有不到十三萬字。我的閱讀體會,覺得這真是寫進(jìn)骨頭里的小說,晦明之間、苦樂之間、圣魔之間的依存和往復(fù)關(guān)系,都可以憑此薄薄一冊來窺探打量。同樣題材同等印象的小說,除了托爾斯泰的《謝爾蓋神父》外,就是法朗士的這部《黛依絲》了?!吨x爾蓋神父》篇幅更小,大概不過六萬字。作為一個寫作者,一生能寫出薄到不像一本書的《謝爾蓋神父》或《黛依絲》就可以了。這當(dāng)然已經(jīng)近乎說笑話了,談何容易,連魯迅先生談到法朗士的《黛依絲》時也說“非法朗士,真是作不出來”。
《黛依絲》且不說,且說說法朗士的一個短篇小說《克蘭比爾》,便是這樣一部短篇小說,讓大學(xué)老師來給學(xué)生講授,大概也是能講上最少一個星期的。
像前面說到的那樣,法朗士的小說,情節(jié)總是不復(fù)雜的,很容易就可以講完?!犊颂m比爾》講的是,一個叫克蘭比爾的人,在街上推著小車賣菜快五十年了。一天,他賣白菜給鞋店老板娘,要價十五個銅子兒,老板娘挑挑揀揀后,只給他十四個銅子兒,而且身上沒帶錢,須去鞋店取來給克蘭比爾。這時候,六十四號警士卻走過來,讓克蘭比爾把車推走,好讓開馬路??颂m比爾說等拿到老板娘的菜錢他就走。警士卻不管他的菜錢不菜錢,只讓他趕緊走,連續(xù)命令了三次。正好有一個買鞋的女人抱著孩子進(jìn)了鞋店,老板娘忙著做生意,一時出不來。克蘭比爾讓警士催得冒汗,央告警士說:“我不是告訴過你,說我在等我的錢嗎!”警士即指責(zé)說克蘭比爾是在罵他了,說克蘭比爾罵他是“該死的母牛”,大概這個話在法國是很傷人的話。六十四號警士因此不依不饒,說克蘭比爾侮辱了他,他要帶克蘭比爾去見區(qū)長。圍了一大圈看熱鬧的人。忽然從中走出一個人來,對警士說,他聽得清清楚楚,克蘭比爾沒罵母牛的話。警士見那人穿戴不俗,就沒有冒犯他,帶著他和克蘭比爾去見區(qū)長。結(jié)果是克蘭比爾站在了被告席上。克蘭比爾嘴拙,無法說清自己的事情。為他作證的體面人的話法庭也沒有采納。應(yīng)該為他說話的律師私底下卻對他說,還是老實交代了的好。最終克蘭比爾被判拘留十五天,罰金五十法郎。拘留期滿,克蘭比爾繼續(xù)賣菜,但是沒有人買他的菜了,就是老主顧也轉(zhuǎn)而去買別人的菜,沒有人愿意買一個從監(jiān)牢里出來的人的菜??颂m比爾生活無著,性情大變。走投無路時,他忽然覺得還是拘留他的那個地方更好,有吃有喝,還不受凍。就在一個下雨的夜里,克蘭比爾走到一個在街上負(fù)責(zé)值守的警士跟前,鼓足勇氣,吞吞吐吐罵了他一句:“該死的母牛?!钡撬南M淇樟?,警士寬宏大量地表示了對他的輕蔑。小說的結(jié)尾是“克蘭比爾低著頭,垂著兩條胳膊,冒著雨,向黑暗的地方走去”。
情節(jié)就是這樣的。但如果說小說就寫了這點情節(jié),那真是比買櫝還珠還要糟糕。如果說情節(jié)僅只是一個人的簡介的話,那么小說就是這個人的整個一生。簡介是可以隨意增減的,但人生的每一次心跳每一個眼神都無法從既有的人生里除掉。比較于這三言兩語即可道盡的情節(jié),小說本身真好像是一座富礦,就看你采掘的能力了。
且看看法朗士是怎么寫克蘭比爾的種種心跡的:
他充滿了敬心。全身沉浸在恐懼之中,已準(zhǔn)備把他個人的犯罪問題完全聽任法官去處理。
克蘭比爾在街上推車推了半個世紀(jì),他早就學(xué)會了怎樣服從官廳的代表。
我說了“該死的母牛!”嗎?是我說的嗎?……唉!
那么,我是說了“該死的母牛!”了,唉!
我說了“該死的母牛!”,是因為警士先生先說了“該死的母牛!”,我才說“該死的母牛!”的。
克蘭比爾不想再(在法庭)分辯,因為太難了。
他不敢相信自己會對,而那些法官反倒會錯,盡管他沒有聽懂他們所舉的理由,他不能想象在這樣莊嚴(yán)的儀式里會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他對坐牢既不覺得痛苦,也不覺得可羞,他覺得監(jiān)獄是必須的,一進(jìn)門他特別注意的是四壁和方磚地的潔凈。
要說干凈,這地方真干凈,說真的,簡直可以在地上吃飯呢。
等到(拘留室)只剩了他一個人的時候,他想把坐著的小板凳往前拉一拉,卻發(fā)現(xiàn)凳子是釘死在墻里的,他高聲表示了他的驚愕。
他(在拘留所)覺得煩悶,放心不下他那被扣押的、依舊滿載著白菜、蘿卜、芹菜、萵苣的小車子,不安地想到:他們把我的小車子弄到哪兒去了呢?
(在法庭上)庭長足足花了六分鐘時間來審問克蘭比爾。克蘭比爾沒有辯才,并且在這樣一個場合里,他是又驚又懼,自己把嘴封了個嚴(yán)實,所以他一聲也沒有響,而是庭長自己在回答自己的話,這些回答是極端不利于被告的。
(律師來看克蘭比爾時,克蘭比爾借機(jī)問)你能不能告訴我,他們把我的小車子塞到哪兒去了嗎?
克蘭比爾出了獄,還是推著他的小車在蒙瑪特街上喊:白菜,大蘿卜,胡蘿卜!
監(jiān)牢里沒有什么可抱怨的,你需要的東西全有。不過,在家里究竟舒服一些。
他最覺得高興的是,又能在爛泥里、在本城的方石板路上走道兒了。又能看到頭頂跟臭水溝一樣臟的水淋淋的天……
小說一共有八小節(jié)。其中,篇幅最長的第四節(jié)在我們慣見的短篇小說里幾乎可以整節(jié)刪去(一定有不少編輯會建議作者刪去此節(jié)的)。然而一旦真的刪去,會是多么可惜。我覺得如果讀書有好摘錄的習(xí)慣,那么,這一節(jié)是值得整節(jié)摘錄下來的。這一節(jié)好像從整篇小說里跳了出來,和主人公沒有任何關(guān)系。如果最初的小說沒有這一節(jié),讀者是看不出什么缺損的;然而一旦有了,就顯得不可或缺。就像托爾斯泰小說里的大段議論會讓有些讀者不適應(yīng)一樣,但對有些讀者來說,卻是奔著議論的部分才去閱讀的。這一節(jié)全是議論。是兩個參與了庭審的人的對話。一個是版畫家,一個是律師,主要是版畫家講,律師聽,內(nèi)容是版畫家對庭長之所以如此來判的分析和肯定。
真是太精彩了,原文照錄都不為過。限于篇幅,摘錄幾小段吧:
應(yīng)該夸獎蒲里司庭長的……他是憑武力的強(qiáng)弱來衡量一切證據(jù)的。
他(指庭長)重視的不是馬特拉本人,而是六十四號警士,他是這樣考慮的:一個人是可能發(fā)生差錯的,笛卡爾、萊布尼茨、牛頓也會發(fā)生差錯……可是對于一個號碼,我們卻是可以信任的。
馬特拉是會發(fā)生差錯的,不過六十四號警士,撇開了他的屬于人的方面,是不會有錯的。他是一種原質(zhì)。
蒲里司庭長知道六十四號警士是國王的一小部分,而國王是存在于他所委任的每一個官員身上的,毀滅六十四號警士的威力就是削弱政府的力量。
法官是只有在實力支持之下才能得到人們的服從,如果沒有憲兵,法官不過是一個可憐的夢幻者而已。
司法就是使一切已經(jīng)成為事實的不合公理的行為變成合法。
等到一種不合法的權(quán)力起來了,只要司法把它加以承認(rèn),它便可以成為合法,關(guān)鍵全在手續(xù)上。
尤其要緊的是,你不可以向司法要求公道,它用不著公道,因為它本身便是公道。
小說里還有幾個女人,被憤怒和倒灶的克蘭比爾貶損為婊子的,限于篇幅,不再說了。短短的萬把字的一個短篇小說,使我領(lǐng)略到這小說本身的巨大魅力外,也還依稀看到幾篇小說的影子,像《阿Q正傳》《羅生門》《警察與贊美詩》等。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主要是以其創(chuàng)作了《金色筆記》為代表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譯林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的《金色筆記》這樣簡介多麗絲·萊辛:“1962年,代表作《金色筆記》推出,作為極易引起爭議的鴻篇巨制,成為其摘得諾貝爾獎桂冠的最充分理由?!弊g者陳才宇在譯者序里說:“那些嗜好閱讀離奇的愛情故事或冒險故事的讀者對《金色筆記》的情節(jié)一定會很失望:這里支離破碎,沒有連貫的、完整的故事,激不起你一口氣讀完它的欲望。有人也許還會覺得它不堪卒讀,因為它像一個大拼盤,各種風(fēng)味的菜肴胡亂混合在一起,使你很難在日常菜譜里找到它的位置”;“這樣一個結(jié)構(gòu),這樣的一種布局,哪里還有傳統(tǒng)小說的規(guī)范呢?乍看之下,簡直就是一堆零亂的、未經(jīng)加工的文學(xué)資料。然而,這種古怪的布局正是作者刻意追求的,這種混亂不堪的印象也是作者用心制造的”;“萊辛自己對《金色筆記》的形式頗感自豪,曾聲稱《金色筆記》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嘗試,一次突破某些意識觀念并予以超越的嘗試”。
這樣一些介紹和分析其實包含著非常重要的信息。
真正了不起的作品因其巨大的陌生感和不合常規(guī)性,并不一定是眾口說好的,可能是存在相當(dāng)爭議的。過于豐富的內(nèi)容要求著與之相匹配的形式,非“這個”形式,不足以反映“這個”內(nèi)容,當(dāng)一部作品使人們覺得見未曾見時,爭議和各種觀點就產(chǎn)生了。所以凡·高終其一生賣不出一幅畫,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徐渭、石魯?shù)纫不畛闪四莻€樣子。多麗絲·萊辛當(dāng)然是幸運(yùn)的,雖然她1962年就寫出了平生最重要的作品《金色筆記》,過了四十五年,直到2007年,才獲得諾貝爾獎的承認(rèn)和加冕。由此也可見得,尤其在文藝方面,重大的肯定有時候會姍姍遲來,而且這種漫長到幾乎無望的遲來顯得那么必要和可以理解,從中可以給人許多啟發(fā)和啟迪。我對莫言的“晚熟”一說很感興趣,真正的名聲也需要晚熟。晚熟的名聲一般來說是可以經(jīng)久的。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寫作者,寫作多年,總要致力于尋求和呈現(xiàn)相對陌生和新鮮的東西。我一直對寫作的形式感是不大重視的,這兩年忽然好像醒過一點味來,覺得無論多么好的內(nèi)容,都要借助形式來體現(xiàn)。天下無新事,說來真正新的倒可能只是形式,而且好的形式會帶出好的內(nèi)容來。好比一切像模像樣的建筑,需要杰出的建筑家出現(xiàn)的時候,先于梁木瓦石,總要有一個反復(fù)修改調(diào)整的設(shè)計圖一樣。萊辛得意于她的《金色筆記》的結(jié)構(gòu)形式,技巧在這樣的形式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和展示。只要有好的衣服,適合穿這個衣服的人總是有的。
我第一次讀多麗絲·萊辛,倒不是讀《金色筆記》,而是從好像是20世紀(jì)80年代的一本《外國文藝》里,讀到幾篇萊辛的短篇小說,都是寫非洲生活的,篇篇精粹,無一不好。其中一篇名《草原日出》,寫大群螞蟻吃掉了一只雄鹿的,讀來驚心動魄,嘆為觀止。讀到好作品,總是不忍獨(dú)享,要推薦給朋友也嘗一嘗這好滋味,結(jié)果這本《外國文藝》,不知借給了哪個朋友,反正我這里是沒有了。說來是可以引為教訓(xùn)的。后來又特意買了兩本萊辛寫非洲的短篇小說集,才痛感到一個真正值得讀的作家,譯為別種語言時,這譯者是多么重要。我還是得設(shè)法尋得那本載有萊辛非洲短篇小說五篇的《外國文藝》。人的口味真是不可言喻,加拿大女作家門羅幾乎是唯一一個以寫短篇小說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我也是鐘情于短篇小說寫作,但是就各自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而言,比較于門羅,我是更喜歡多麗絲·萊辛的。
比較于萊辛在《金色筆記》中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她的一個說法很值得玩味。她說,“對我來說,文學(xué)藝術(shù)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是十九世紀(jì)的小說,是托爾斯泰、司湯達(dá)、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大師的杰作,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的杰作”。樹葉從根部汲取營養(yǎng),這樣的話里面的信息應(yīng)該是極要緊的。
是生在伊朗的緣故嗎?從面相看,多麗絲·萊辛看起來像是一個姥姥級的伊朗老嫗。在街頭遇見,很難把這樣一個老人和諾貝爾獎聯(lián)系在一起。和一些長得神一樣的作家相比,比如托爾斯泰、泰戈爾等等,多麗絲·萊辛從模樣上看,好像是他們的一個仆人或老媽子;與氣質(zhì)優(yōu)雅,顯得脫俗洋氣的辛波斯卡也比不得。這比不得多么好啊,油然而生一種難以言道的不違和感親切感,覺得這個博得了人間大榮譽(yù)的人,看來真是像自己的太奶奶太姥姥。老人家真是堅韌,好像一個等不到糖就不離開的孩子一樣,一直等到她88歲那年,才有一個她應(yīng)得的消息傳來,使得她一舉獲得了兩個榮譽(yù):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畢竟是上年齡了,據(jù)說獲獎消息到臨時,她剛從菜市場買菜回來,面對大群圍攏著的嘈嘈切切的記者,老人在屋臺前坐下來,她需要先緩一緩再說。
無論怎樣評議甚而求疵,都不得不承認(rèn),迄今為止,舉世范圍內(nèi),關(guān)于文學(xué)獎,還沒有哪個獎項,其影響力和分量感能超過這個獎。這是由它的判斷力和公心所決定的。
除了以上寫到的三位,不必查資料,隨手還可以寫出來的作家有:索爾仁尼琴、黑塞、辛格、蒲寧、辛波斯卡、米沃什、米斯特拉爾、川端康成、莫言、略薩、帕斯捷爾納克、安德里奇、羅素、阿列克謝耶維奇、黛萊達(dá)。
責(zé)任編輯:楊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