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祥
138億年前,奇點爆炸,四維-多維時空形成。四維-多維時空中的銀河系,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個,太陽系是鐵餅狀的銀河系里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而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只不過是太陽系里一顆孤獨寂寞的行星。
這顆孤獨行星上的生命又顯得何其渺小無助,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人是多么弱小,即使是一滴水都可以摧毀他。然而,也如帕斯卡爾所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彼枷?、存在賦予生命以獨特性,生命的尊嚴崇高也正在于此。即使撇開生命的思想性,從民胞物與的角度來說,每一個生命——無論是過去時、現(xiàn)在時,還是將來時——都是造物主的無窮恩寵,都是四維—多維時空的坐標原點。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生命似乎只是蛋白質(zhì)存在的一種方式。然而從氨基酸到多肽,再到蛋白質(zhì),從蛋白質(zhì)一直到生命的遺傳密碼DNA,不知道有多少環(huán)節(jié)可以阻斷并摧毀生命,可以終止、延緩進化的歷程——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這一巨大的災(zāi)難性事件結(jié)束了恐龍時代,卻開啟了哺乳動物時代。在這一過程中,物種滅絕的比例在90%以上——但生命進化的歷程終究以無可阻遏的勢頭使生命成為宇宙萬物的尺度。
從進化論角度來看,歷經(jīng)億萬年的演變,從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的奇點開始,到46億年前形成地球,到40億年前由無機分子合成的有機小分子,聚集在熱泉口或者火山口附近的熱水中,通過聚合反應(yīng)形成了生物的大分子,到38.5億年前的有機碳,到38億年前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到35億年前的微生物,一直到500萬年前人與猿分道揚鑣、30萬年前現(xiàn)代智人橫空出世,直到鐘靈毓秀、風流蘊藉、孔武有力的人類成為天地萬物的精華,確實是一個讓人驚嘆不已的歷程。
《學會生存》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于1996年出版的一部書。由此可見,生存在教育、科學、文明傳承過程中的重要性。
從化學角度來看,人的物質(zhì)構(gòu)成如下:體重約70千克的成年人體內(nèi)約有45升水,大約占體重的65%。人體里除了最主要的水之外,還有其它各類物質(zhì):碳、氫、鈣、碘、鈷、錳、鋁、鉻和銀等。大能的造物主就是用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物質(zhì),摶土造人,賦予人以氣息,從而使人具有了感性、知性、理性、德性、靈性、神性,成為最能體會造物主全知全能的意會者。
一個完整的人由固態(tài)的碳、鈣、碘、鈷、錳、鋁、鉻、銀,液態(tài)的水,氣態(tài)的氫組成。然而,一個人具備生物條件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在精神上必然形成完整的人格。
生物意義上的生存依靠本能,以復(fù)制、傳承DNA為第一法則。動植物的生存準則既有叢林法則的優(yōu)勝劣汰,也有自然法則的返璞歸真。在本能生存的軍備競賽中,靈長類動物越來越?jīng)]有優(yōu)勢可言,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中的勇敢一族,另辟蹊徑,走出叢林,習得文化,習得語言,生存本能越來越讓位于群體規(guī)則,于是有了生活準則。
準則、規(guī)范、習俗所帶來的有秩序的社會化生活,讓人類充滿強大的力量,在與自然、動物的較量中逐步占得上風。于是,生活而不是生存,越來越讓人們遠離叢林,在采集-狩獵-畜牧文化的道路上漸行漸穩(wěn),在農(nóng)耕-工業(yè)-信息文明的道路上健步如飛。
就像河水在堤壩的約束下流淌才能流得長遠一樣,語言、習俗、準則、秩序不斷形塑人的思維、行動,從而讓人類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社會性活動不斷激發(fā)出群體智慧,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規(guī)律體現(xiàn)得越來越充分。因此,我們說人是觀念的動物,而不是被本能驅(qū)遣的動物。
對自由充滿向往是人類的天性,然而人的這些天性卻被秩序、準則所壓抑,于是構(gòu)成一種二律背反:人們向往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自由與秩序的相反相成、相生相克,實際上是因為秩序保障群體正常運轉(zhuǎn),自由永遠引領(lǐng)人的天性。如果沒有秩序、規(guī)則保護人類的生活,那么人類社會就是叢林社會;如果沒有理性、德性引領(lǐng)人類,那么人類與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倭黑猩猩沒有什么兩樣。
社會性與個體性合二為一,既有結(jié)社聚會的合群,又有個人獨處的私密,從而讓協(xié)作共贏與獨立自主有了可能。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lǐng)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jīng)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保R克思語)這就是生存本能與生活技能的區(qū)別。毫無疑問,不少動物的生存本能遠遠高于人類的生活技能,但人類絲毫不必為此感到羞愧,因為人類的生活目標有著明確方向,即使看上去生活技能顯得有些拙劣。新幾內(nèi)亞島上的原住民喜歡獵取緞藍園丁鳥,用這種鳥的羽毛裝飾自己后載歌載舞;他們還喜歡在自己身體上紋上鱷魚的紋路,把自己的牙齒弄成鱷魚的尖利形狀??瓷先ニ麄儼炎约貉b扮美麗的能力比不上緞藍園丁鳥,對力量的追求比不上鱷魚,然而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走在審美的道路上,而鳥類和鱷魚只是在本能的驅(qū)使下追求美麗和力量。即使緞藍園丁鳥的尾羽美艷絕倫,求偶亭的裝飾頗具品位,鱷魚的力量具有人類無法望其項背的巨大優(yōu)勢,但卻無法理解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意念化行為。真善美正是提升人性、擺脫動物性的引導力量。
本能驅(qū)遣下的生存遵從繁衍至上的最高法則,不受任何東西的束縛;規(guī)則約束下的生活必須遵循風俗習慣、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道德等人類法則;精神信仰引導下的存在則會使人的生存和生活更具有超越意義,更能走向彼岸世界。
俗諺云:“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肉身的朽壞與精神的永存似乎是一個悖論,然而因為有了記憶的銘刻、語言的傳承,這一悖論得以化解。試想,一個個生年不滿百的活生生的人,在歷史長河里注定只是滄海之一粟,然而卻總有“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愿望和突破肉身記憶局限的沖動,于是向著有6000年歷史的文字記憶尋求幫助,向著有3.4萬年歷史的藝術(shù)記憶尋求幫助,向著有億萬斯年歷史的化石記憶和宇宙信息尋求幫助。我們通過閱讀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宇宙的神秘天啟和人類文明的菁華盡收眼底,這一切都是拜精神活動之所賜。人類就是這樣突破自身的局限,以文化年齡彌補生理年齡的不足,以群體記憶彌補個體智能的有限,得以在各個領(lǐng)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閱讀與思考,讓我們無限接近先哲存在的意義,并啟發(fā)我們尋找此時此刻、此地此在的存在意義。
千百年累積的語言現(xiàn)象和智慧結(jié)晶成為我們的閱讀對象,并啟發(fā)我們的言語活動,點燃我們的創(chuàng)造激情。在此意義上,閱讀能夠喚醒潛藏于我們大腦深處的言說本能,并促使我們尋找適合自己的言說方式。美國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史蒂芬·平克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作為教師,通過閱讀優(yōu)化自己的語言能力是自身素質(zhì)提高的需要;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提高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更是職責所系。于是,教師用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武裝自己的大腦,就具有雙重意義——既能讓教師自己接受文明的沐浴,又能讓學生享受春風化雨的熏染。
另一方面,語言現(xiàn)象和言說活動能夠?qū)ι钍┘佑绊?,形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鑒于此,教師作為語言的操練者,言語活動的自覺者,應(yīng)該認識到:語言現(xiàn)象和言語活動茲事體大,萬萬不可等閑視之。說明意義和表達情感有賴語言/言語,良風美俗的形成和移風易俗的可能有賴語言/言語,尋找詩意棲居的時間空間有賴語言/言語,科學、哲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賴語言/言語。反之,就像德國詩人斯蒂芬·格奧爾格所言: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轉(zhuǎn)引自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第150頁)
日常生活安頓好我們的肉身,閱讀經(jīng)典安頓好我們的靈魂,語言積累和言語活動成為肉身和靈魂的粘合劑。波瀾起伏的生活、妙趣橫生的語言、逸興遄飛的閱讀,可以讓我們擺脫單向度、平面化、空心化、泡沫化的侵蝕,成為并培養(yǎng)心智健全、胸有丘壑、吐納古今、神完氣足、元氣淋漓的現(xiàn)代人。
7.5萬年前印度尼西亞多巴火山的爆發(fā),造成了全球性的氣候災(zāi)難,這也正應(yīng)了中國的古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F(xiàn)代人類的始祖,三千個勇敢的亞當夏娃們從東非大裂谷走出,越過紅海,走向阿拉伯半島,走向歐羅巴,走向亞細亞,走向白令海峽,走向亞美利加;而另一支則走向印度次大陸,走向東南亞,走向澳洲大陸。這些勇敢的亞當夏娃們神奇地習得語言本能之后,突破了上帝的巴別塔之限,形成了有著豐富表現(xiàn)力的各種語言體系,從而意識到存在的意義,進而讓我們體會到:生命是宇宙的絢爛花朵,生存-生活-存在才能體現(xiàn)出生命的豐富多樣。
生命的神奇是一個問題,認識到生命的神奇是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