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文
隨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fā)布《2017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以來,全國各地積極推進STEM教育,一些學校引進3D打印、機器人等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投資建設學生創(chuàng)客教室,讓農村小學和資金短缺的學校望而止步。其實農村小學周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tǒng)工藝人才資源,只要結合STEM教育理念,利用民間的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玩具,也可以開發(fā)出低成本的STEM課程,推進農村小學STEM教育。
低成本STEM課程是指在實施STEM課程教育中所需要投入的資金比較少,選用的工具和材料較為常見,具有可持續(xù)實施與發(fā)展的特點。農村小學進行低成本STEM課程開發(fā)時應注意達成以下目標:一是選用的材料和工具的成本要低,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參與度;二是課程要富含趣味性、有吸引力,培養(yǎng)小學生對STEM課程的興趣;三是要富有探究性,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四是要盡量做到規(guī)則少、有挑戰(zhàn)、需團隊合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等。
我校地處廣州市增城區(qū)北部山區(qū),周邊種植了很多竹子,這些竹子是農村小學STEM課程的理想材料,利用竹子可以開發(fā)橋梁搭建、竹篾編織、民間傳統(tǒng)玩具制作等STEM課程。下面以“竹蜻蜓的設計與制作”為例,介紹農村小學低成本的STEM課程開發(fā)步驟。
第一步:編寫課程學材——“竹蜻蜓”閱讀知識卡
白皮書指出,STEM教育是跨學科、跨學段的連貫課程群。一個項目要面對不同能力層次、不同學段的學生,編寫課程學材尤其重要,可以普及項目相關的基本知識,形成連貫的課程群,為合作開展STEM學習奠定基礎。
竹蜻蜓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兒童玩具,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竹柄,二是“翅膀”。玩時,雙手一搓,手一松,竹蜻蜓就會飛上天空。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閱讀知識卡時應做到圖文并茂、以圖為主,文字淺顯易懂、言簡意賅。主要圍繞竹蜻蜓的簡介、簡單的科學原理、設計制作的技術、正確使用工具、實驗調試等方面進行編寫。閱讀知識卡的呈現(xiàn)方式有很多:可以用小海報張貼于社團活動室;制作成小冊子,方便學生帶回家拓展學習;還可以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學校門戶網站等方式呈現(xiàn)。
第二步:配備必要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制作竹蜻蜓最基本的工具和材料是手工鋸、刻刀、竹片。有條件的學校建議增加配備小電鉆或手動鉆、打磨砂紙、竹篾刀、學生專用機床等小型機械與傳統(tǒng)工具,滿足校內簡單機械技術的學習與訓練需要。
第三步:設計STEM實踐活動
STEM實踐活動的設計不能過于繁雜,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熱情。如竹蜻蜓項目的完成標準是省力、好操作又飛得高,學生在制作竹蜻蜓時需要在重量、角度、面積之間尋找平衡點,不斷地進行調試改進,富有挑戰(zhàn)性。
高質量的STEM課程實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它需要在校學習的課時保證。農村小學可以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學生開展STEM課程學習,既可以保證STEM課程學習的可持續(xù)性,也可以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白皮書指出,STEM教育大致分成驗證型、探索型、制造型和創(chuàng)造型等實踐模式。可以與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實施方式相融合,設計以下幾種類型的實踐活動:
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玩具的興趣,在本STEM課程實施之初,指導學生開展以“家鄉(xiāng)傳統(tǒng)的民間兒童玩具調查”為主題的考察探究活動。讓學生采訪祖父母、父母及身邊的同伴,了解家鄉(xiāng)兒童玩具更新?lián)Q代的演變過程;向祖父母、父母學習制作他們兒時最喜歡的玩具,感受親手制作玩具的喜悅,獲得積極的價值體驗。
學生親歷竹蜻蜓的設計與制作的所有過程,是本STEM課程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將根據“明確的結果和模糊的任務”,做出設計,然后進行測試,創(chuàng)造出最終的設計原型。活動程序大致如下:
1.明確設計與制作的結果:設計前明確提出制作的竹蜻蜓要省力好操作又飛得高。
2.設計規(guī)劃:在使用材料之前,要求先畫出竹蜻蜓設計草圖,包括設計規(guī)格、簡單的操作說明:蜻蜓翅膀的長度、寬度、厚度和角度,使用的工具,如何完成削刨,手柄的粗細、長度,鉆孔的位置、大小、工具,如何組裝等。
3.解釋論證:嘗試用了解到的各學科知識解釋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形成初步的實驗論證。
4.勞動技能訓練:教師要舍得使用課時進行勞動技能的訓練,確保學生掌握竹蜻蜓制作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最終制作出成品。
5.展示交流:總結學習所得,建構后經驗。
開展跨學科學習是STEM教育的主要特征,學生在開展竹蜻蜓的設計與制作活動時,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的研究往往需要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解釋,才能合理地設計與調整制作方案。
本STEM課程中,竹蜻蜓是怎么飛起來的?怎樣才能讓竹蜻蜓省力、好操作、飛得高?這些問題是促使學生積極開展問題解決學習的原動力。學生要制作省力、好操作、飛得高的竹蜻蜓,需要不斷地進行調試和改進,應用科學原理、工程知識和數學方法展開驗證,不斷完善工藝與技術,以獲得最佳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進入到學科的深度學習之中,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轉化,提高其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以上幾種類型活動先是循序漸進依次地組織實施,隨著學生活動的不斷深化,各個實踐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斷增多,形成知識螺旋,直到學生制造出自己滿意的竹蜻蜓為止。
白皮書對STEM課程的評價強調多元評價主體、形成性評價、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因此“竹蜻蜓的設計與制作課程”的評價可以分為兩部分進行,一是以競技比賽的形式對其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看誰制作出來的竹蜻蜓更符合省力、好操作、飛得高這三個標準;二是面向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性評價,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經驗分享和活動總結,指導有余力的學生形成項目學習研究報告,為學生本人、同伴、教師對其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興趣、參與度、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開展評價提供依據。
總之,STEM學習不應該是貴族課程,農村地區(qū)及經濟薄弱的學校需要樹立課程信心,讀懂白皮書對小學STEM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竹、木、沙、石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其民間傳統(tǒng)工藝等,注入STEM課程元素,開發(fā)各種低成本的STEM課程,指導學生積極開展STEM學習,加快教育教學內容的更新,實現(xiàn)新一輪教學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