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北
“內卷”本是一個生物學的術語,后又借用到社會學,如今早已越過學術用語的艱澀,而成為口口相傳的流行語。前不久人們還投身于這種謂為“內卷”的生活渾然不覺,下一刻則因之猛然覺察現實的殘酷。一口一個“內卷”,似乎不是為了解說,而是為了解恨,一種被蒙在鼓里太久了的宣泄。但人們在第一次使用它的時候更多是慨嘆,因為它不僅準確地概括了社會的態(tài)貌,更是觸著生存的真正本質。 “內卷”通常被解釋為一種無望的自我損耗——每天忙碌而無成長,焦灼而無出路,在同一個圈層里打轉、應付、奔勞而始終看不到躍升之機。每一個人刻苦做工的辛勞似乎只是社會運轉可有可無的補充,因為無論誰堅決退出社會齊一目標的眼紅的追逐,或是因為走神、乏力而被甩出這套系統(tǒng),都將發(fā)現留在轉盤上,還有無數急速旋轉的陀螺,多一個不多,少爾一個亦不覺少,生命竟是如此無足輕重!這種輕飄的存在卻以自身生命的超負荷磨損,為他人生存的艱難提供某種合法的證明,從而使引發(fā)“內卷”的社會機制從容免于責罪。在“人皆如此”或是“生來如此”的麻痹中,過勞與生存“不假思索”地緊緊連在一起,一種可怕的枯滅籠罩所有。 “內卷”使早期追求進步的亢奮悄悄地被后來的無望替代,或者說累年的失落不知不覺掏空了希望,雙眼漸漸覆上陰翳,人已無心于察覺有生機的方向。
疲于生計本身其實并不完全使人的生命干涸,辛苦而無果才使存活被感覺為無根的飄忽??偠灾瑤缀跛袑Α皟染怼钡慕庾x都指向這種寒熱錯雜的現代性疾病,則是目標之功利和高度的單一化造成擁擠獨木橋的紅眼狂熱,表面上選擇的自由實際消散在社會資源的稀缺之中,人生的意義漸漸隱遁于荒涼的虛無。而許諾靈魂也可一概外包的消費狂潮和娛樂至死正在奮力收羅我們,并造成一批批新的奴隸。內卷是內外的交困,心靈成為置之一旁的東西,而我們的身體早已逐物不知返,這無從聲討的一切令“內卷”看起來既是過程又是收場,既是原因又是結果。
“內卷”的火爆也有人生/事業(yè)規(guī)劃師公號們的推波阻攔,搭上解救“內卷”的流行列車,職場達人奮力給予建議,詳列脫“困”妙招,贏取美譽和點擊。內容多圍繞重新定位、另辟蹊徑以及技能儲備戰(zhàn)等展開,在解除焦慮和制造焦慮的模棱兩可中,屏氣凝神的大眾再次被安排在“內卷”慘烈的現場。
一圈圈流水式的縮進,或是一輪輪無休止的掏挖, “內卷”一詞給予的形象性體驗不斷加深我們的意識,使得現實被感知為一種統(tǒng)一的趨勢——我們難以超越這種“連續(xù)”,但“內卷”一詞至少引發(fā)人的反省,并提請反復回溯它的背后。是的,看起來很難終止這種似是引力無限的無效交疊,但是患病的生活從切脈中感到一絲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