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瑩
(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烏魯木齊830046)
元雜劇《望江亭》無元刊本傳世。結(jié)合《現(xiàn)存元人雜劇書錄》[1]《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2]《古本戲曲劇目提要》[3]等元雜劇目錄,以及筆者對古本戲曲文獻的閱讀和整理,目前,元雜劇《望江亭中秋切鲙》(后文簡稱《望江亭》)的傳世版本有以下四種:明息機子輯《古今雜劇選》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殘本)、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一部),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序刊本;明趙琦美鈔?!睹}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抄校本;明王驥德編《古雜劇》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顧曲齋刻本;明臧懋循編《元曲選》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為明萬歷四十三年、四十四年(1615、1616)刻本。
目前,已有多篇論文分別從作品版本、情節(jié)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等方面對元雜劇《望江亭》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對于在《望江亭》劇本內(nèi)容上有明顯差異的《古雜劇》本和臧懋循《元曲選》本,均未見詳細論述。
研究《望江亭》的版本問題,有助于人們求本溯源,將《望江亭》研究向更深層次推進。筆者通過對讀《元曲選》本與《古雜劇》本《望江亭》,比較兩個版本在曲牌和曲辭、賓白、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并試圖探究這些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以期收獲一定的認識。
(一)曲牌的差異
《古雜劇》本《望江亭》有29支曲牌,《元曲選》本有34支。兩個版本前兩折的曲牌基本一致。第三折中,《元曲選》將劇中其他角色演唱的內(nèi)容單列為一支【馬鞍兒】,而《古雜劇》本的這部分內(nèi)容被列入賓白部分,故較前者少1支曲牌。兩個本子在曲牌上差異最大的是第四折,《元曲選》本較《古雜劇》本增加了4支曲牌,分別是:【沉醉東風】【錦上花】【幺篇】【清江引】,這些曲牌的增加使原本樸素簡略的情節(jié)豐富生動起來。如【雁落兒】前添加一支【沉醉東風】:
【沉醉東風】楊衙內(nèi)官高勢顯。昨夜個說地談天。只道他仗金牌將夫婿誅。恰元來擊云板請夫人見。只聽的叫吖吖嚷成一片。抵多少笙歌引至畫堂前。看他可認的我有些面善。[4]
這時,被譚記兒偷走勢劍金牌和文書的楊衙內(nèi)想要勒索白士中,不料卻被已經(jīng)知情的白士中當場揭穿,只得求饒。臨走前,楊衙內(nèi)提出想再見譚記兒一面。在這段唱詞中,交代了事情的前因,譚記兒一句“看他可認的我有些面善”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她面對惡勢力時的勇敢和輕蔑。而在《古雜劇》本中,這一情節(jié)僅用一句“唬的他口不開怎的言,腳不離花街串。數(shù)年聞姓名。今日重相見”[5]來表達。將兩個版本對比來看,《元曲選》本增加的這支曲子使劇本情節(jié)更加完整生動,更有利于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點。
除了使情節(jié)生動,《元曲選》本第四折末尾曲調(diào)的增加還大大豐富了劇本的表現(xiàn)內(nèi)容?!豆烹s劇》本中,巡撫李秉忠突然出場,洞察楊衙內(nèi)惡行,為白士中夫婦討回公道。寥寥數(shù)語,便草草收場,這樣的收尾使劇本原本的節(jié)奏被加快,讀來不免有些奇怪。而《元曲選》本增加了【錦上花】【幺篇】【清江引】這三支曲牌,將結(jié)局的情節(jié)拓展得更為完整,為結(jié)局的產(chǎn)生做了一些符合邏輯的鋪墊。如此一來,李秉忠的出場斷語不至太過突兀,而劇本的結(jié)局也不致戛然而止。
【錦上花】不甫能擇的英賢。配成姻眷。沒來由遇著無徒。使盡威權(quán)。我只得親上漁船。把機關(guān)暗展。若不沙那勢劍金牌。如何得免。
【幺篇】呀。只除非天見憐。奈天天又遠。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似他這強奪人妻。公違律典。既然是體察。端的怎生發(fā)遣。
〔李秉忠云〕一行人俱望闕跪者。聽我下斷。〔詞云〕楊衙內(nèi)倚勢挾權(quán)。害良民罪已多年。又興心奪人妻妾。敢妄奏圣主之前。譚記兒天生智慧。賺金牌親上漁船。奉勅書差咱體訪。為人間理枉伸冤。將衙內(nèi)問成雜犯。杖八十削職歸田。白士中照舊供職。賜夫妻偕老團圓?!舶资恐蟹蚱拗x恩科〕〔正旦唱〕
【清江引】雖然道今世里的夫妻夙世的緣。畢竟是誰方便。從此無別離。百事長如愿。這多謝你個賽龍圖恩不淺。[4]
這三支曲子將譚記兒的申辯、巧奪勢劍金牌故事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又做了一次交代。同時,還增添了李秉忠對各主人公的判決發(fā)落,豐富了劇本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使故事結(jié)局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更加清晰飽滿,在情節(jié)邏輯上更加完整合理。
(二)曲辭的差異
綜觀整個劇本,《元曲選》本與《古雜劇》本在曲辭上的差異很大。在二者共有的29支曲子中,盡管曲子大意基本相同,但曲辭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兩個版本相較,曲辭中的字句或增加或刪減或在原處改動,致使同一只曲子的兩個版本在文字呈現(xiàn)上展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以上幾種改動在曲辭中往往雜糅出現(xiàn)。如第一折中的《村里迓鼓》,《元曲選》在對部分曲辭改動的情況下,還增加了新的曲辭:
【村里迓鼓】我待學你這出家兒清靜到大來一身散袒,難熬他這日月韶光似相隨相伴,不俺這世間無危難,俺便多曾經(jīng)憎,只我這玉鬢環(huán),黃粱飯,只是一夢間,姑姑也都,來與你燒藥煉丹。[5](《古雜劇》本)
【村里迓鼓】怎如得您這出家兒清靜。到大來一身散誕。自從俺兒夫亡后。再沒個。相隨相伴。俺也曾把世味親嘗。人情識破。怕甚么塵緣羈絆。俺如今罷掃了蛾眉。凈洗了粉臉。卸下了云鬟。姑姑也待甘心捱您這粗茶淡飯。[4](《元曲選》本)
再如第一折中的【混江龍】,兩個版本的曲辭部分相同,但《元曲選》本將口語化、世俗化的曲辭改為了更為雅正的文學語言。
兩個版本同一支曲子在曲辭上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一是《元曲選》本較《古雜劇》本,在部分曲辭一致的情況下,臧懋循編纂的過程中增添了新的曲辭內(nèi)容。二是兩個版本曲辭語言的表述方式不同。但無論有何差異,二者曲辭所表達的大意都基本相同。
曲辭在文字上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劇本在語言風格上的呈現(xiàn),對此,筆者將在第三部分“語言風格的差異”中進行探討。
元雜劇劇本的賓白,就其范圍而言,大約可以包括三類,即詩對的賓白,散語的賓白,還有類似快板、順口溜之類。[6]《元曲選》本《望江亭》較《古雜劇》本增加了部分賓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豐富情節(jié)內(nèi)容,使劇情趨向合理
臧懋循《元曲選》本較《古雜劇》本多出一些體現(xiàn)情節(jié)內(nèi)容的賓白,這些賓白的增加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完整,使劇情的發(fā)展符合邏輯、趨向合理。
如開篇譚記兒上場時的說白:
(正旦上)妾身乃學士李希顏的夫人。姓譚小字記兒。不幸夫主亡化過了。三年光景也。我每日在清庵觀和白姑姑攀話。[5](《古雜劇》本)
(正旦扮譚記兒上云)妾身乃學士李希顏的夫人,姓譚小字記兒。不幸夫主亡化過了。三年光景。我寡居無事。每日只在清安觀和白姑姑攀些閑話。我想做婦人的。沒了丈夫。身無所主。好苦人也呵。[4](《元曲選》本)
在這里,《元曲選》本較《古雜劇》本添加了譚記兒與白姑姑每日攀話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補充了譚記兒作為一個寡居的婦人內(nèi)心的孤苦,為其后譚記兒與白士中初見便決定結(jié)為夫婦做了鋪墊。
再如第一折中,白姑姑介紹白士中與譚記兒二人見面,面對譚記兒的疑問,《古雜劇》本中白姑姑的臺詞直接道出了“你那里去,他便是你的夫主”,而《元曲選》本則為:“你那里去,我正待與你做個媒人,只他便是你夫主可不好那?!焙笳咻^前者多了話語上的鋪墊,語氣也由陳述轉(zhuǎn)為商量,顯然這樣的說白是更易為性情剛烈的譚記兒所接受的。此處賓白的增加,在使劇情更為合理的同時,也為劇本增色不少。
(二)增加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性格
臧懋循《元曲選》對賓白的增加還有助于充分表現(xiàn)人物情感,刻畫人物性格。如第二折中,白士中坐在公堂之上,擔憂楊衙內(nèi)因覬覦譚記兒而對自己懷恨在心,他害怕楊衙內(nèi)會報復他,“害我每日懸懸在心”。這一段描寫在《古雜劇》本中為:“在前廳上閑坐,看有甚么人來?!倍对x》本中則為:“且在這前廳上閑坐片時。休將那段愁懷。使我夫人知道?!痹凇锻ぁ分校髡邔Π资恐羞@一人物形象著墨并不多,因而其個性特點也并不十分鮮明。而《元曲選》增加的“休將那段愁懷。使我夫人知道”,短短一句話,便將白士中對妻子譚記兒深沉的愛展露無疑,更能體現(xiàn)白士中作為一個丈夫的擔當。這一情節(jié)是《古雜劇》本中沒有的,屬臧懋循的“師心自用”,但從刻畫人物形象這一角度來看,這種情節(jié)的添加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對比兩個版本《望江亭》的賓白,可以發(fā)現(xiàn)《古雜劇》本較《元曲選》本的賓白在內(nèi)容上顯得較為簡略,語言上也稍顯質(zhì)樸。而經(jīng)臧懋循之手改編過的《元曲選》本《望江亭》的賓白,憑借添加合理的情節(jié)內(nèi)容和細節(jié)描寫,強化了賓白豐富雜劇情節(jié)內(nèi)容、刻畫劇中人物性格的功能。
從《望江亭》劇本的整體語言風格來看,《古雜劇》本通俗,而《元曲選》本較為雅正,《元曲選》本《望江亭》的語言體現(xiàn)出一種文人化的審美傾向。
(一)劇本語言的規(guī)范程度
在語匯的使用上,《元曲選》本的用語較《古雜劇》本更為準確妥帖,因而更加書面化。如表示遵命意味的詞語,《古雜劇》本中為“理會的”,而《元曲選》本中則為“謹依來命”;表示驚嚇的詞語,《古雜劇》本中“嚇的”,《元曲選》本為“顫巍巍”;《古雜劇》本中的“納悶”,在《元曲選》本中為“兀的不悶殺我也”;對白姑姑的敬稱,《元曲選》本較《古雜劇》本多了表示尊敬的“您”字,等等。二者相較,《元曲選》本書卷氣更重,更符合戲劇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要求。
在劇本書面語言的規(guī)范化程度上,《元曲選》本較《古雜劇》本也更勝一籌。首先,《元曲選》本增加了許多腳色的名稱。如:旦兒、正末、凈、外。對于劇本中人物的名稱,《古雜劇》本只在劇本中人物姓名出現(xiàn)的第一次時使用了全稱,而后的部分大都使用人物的姓氏、身份等稱謂的單字作為代稱,而《元曲選》本從頭至尾都使用人物全稱,更顯規(guī)范。其次,《元曲選》本對人物的動作進行了補充。如:“下”改為“虛下”,“你將耳朵來”改為“做耳暗科”等,在更好地實現(xiàn)劇本舞臺提示作用的同時,與讀者間也形成了互動。最后,《元曲選》本《望江亭》在每一折后都添加了音釋,即為劇本中的部分字標注讀音。這樣的添加使劇本更為簡明,為演員的演出以及讀者的閱讀提供了便利。
(二)劇中詩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在與人物相關(guān)的詩歌上,兩個版本相比,《元曲選》本呈現(xiàn)出了一種雅化的傾向。如第一折中白士中的上場詩,在兩個版本中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貌:
【白士中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自登科甲,金榜姓名標。[5](《古雜劇》本)
〔正末扮白士中上〕〔詩云〕昨日金門去上書。今朝墨綬已懸魚。誰家美女顏如玉。彩球偏愛擲貧儒。[4](《元曲選》本)
同是寫白士中及第登科,從詩歌的篇幅上來看,《古雜劇》本中呈現(xiàn)為一首五言絕句,語言較為直白淺易。而《元曲選》本將這首詩進行了完全地改編,創(chuàng)作了一首較有文采的七言絕句。從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上來看,《古雜劇》本只表現(xiàn)了白士中登科及第這一種內(nèi)容,而《元曲選》本豐富了上場詩的內(nèi)容,還表現(xiàn)了白士中金科及第后想要追求婚姻愛情的愿望,為后面劇情的發(fā)展做了鋪墊。
再如,前來報信的院公的上場詩在兩個版本中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
〔院公上〕老漢最殷勤,答應在白門。謹遵老母命,持書見大人。[5](《古雜劇》本)
〔院公上詩云〕心忙來路遠。事急出家門。夜眠侵早起。又有不眠人。[4](《元曲選》本)
顯然,《元曲選》本的上場詩不僅道出了院公一路上的奔忙,同時,“夜眠侵早起。又有不眠人”一句為白士中即將面臨禍事埋下了伏筆。較之《古雜劇》本樸素直白的詩歌語言,這首詩語言簡潔典雅,文學性更強。
(三)人物唱詞的語言風格
除劇中的語匯和詩歌,人物的唱詞也是體現(xiàn)劇本語言風格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對于元雜劇的曲辭,王國維評價頗高,他在《宋元戲曲史》中曾這樣說道:“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jié)構(gòu),而在其文章?!瓕懬閯t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盵7]如第一折中【后庭花】一曲的曲辭:
【后庭花】依著他休離了我行坐間。只這十個字不放閑。豈不聞法正天地順。只他這官清民自安。姑姑著看他今番。我著他實實稱贊。姑姑你念經(jīng)處不放閑。閑管處手叚犇。你東山里放謝安。南山南措秦弱蘭。[5](《古雜劇》本)
【后庭花】你著他休忘了容易間。則這十個字莫放閑。豈不聞芳槿無終日。貞松耐歲寒。姑姑也非是我要拿班。只怕他將咱輕慢。我我我攛斷的上了竿。你你你掇梯兒著眼看。他他他把鳳求凰暗里彈。我我我背王孫去不還。只愿他肯肯肯做一心人不轉(zhuǎn)關(guān)。我和他守守守白頭吟非浪侃。[4](《元曲選》本)
這一支曲子講的是譚記兒與白士中相遇之后,面對白姑姑的撮合,譚記兒復雜的心理活動。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的曲辭部分相同,但《元曲選》本中的曲辭增加了文字內(nèi)容,并將《古雜劇》本中修飾較少的曲辭置換為更具文學意味的曲辭?!对x》對【后庭花】一曲的改編,與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中的【梅花酒】一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這是編者按照其文學品味對曲辭進行的藝術(shù)性改編。
再如同寫譚記兒將楊衙內(nèi)一干人灌醉后的情狀,《元曲選》本的“冷清清楊柳岸伴殘月”顯然比《古雜劇》本“冷清清船兒上覺來也”更有詩意,文化氣息更濃。
除上述差異,兩個版本《望江亭》在劇本結(jié)尾的題目、正名上也有所不同。
題目:閑坐一個慶喜筵會 正名:白士中夫婦團圓[5](《古雜劇》本)
題目:清安觀邂逅說親 正名:望江亭中秋切鲙。[4](《元曲選》本)
將這兩個版本進行對比,可見二者的題目、正名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側(cè)重點。顯然,《元曲選》本的題目正名能更多地體現(xiàn)劇本內(nèi)容,也與劇情貼合得更為緊密。
造成二者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臧懋循在編《元曲選》時,依照個人的欣賞趣味對收錄的元雜劇進行了改動:“戲取諸雜劇為刪抹繁蕪,其不合作者,即以己意改之,自謂頗得元人三味?!盵8]而在明代,這種修改元雜劇劇本的行為并非只見于臧氏一家。這是因為在明代,元雜劇所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它所要面對的欣賞主體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文人、出版商勢必會對雜劇的內(nèi)容進行不同程度地調(diào)整,以迎合讀者和市場的需求。
明初,文化政策高壓,統(tǒng)治階級宣揚教化的需要使得在元代未受重視的雜劇重新回到歷史舞臺的中央,并經(jīng)由一批宮廷貴族之手,實現(xiàn)了短暫的復興,也由此走向了宮廷化的道路?!半s劇一旦被明代統(tǒng)治者改編為一種宮廷娛樂,就發(fā)生了許多本質(zhì)上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的壓力迫使許多劇本要重寫,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劇本的全部內(nèi)容必須都以書面形式寫出來,而戲劇演出環(huán)境的變化加強了雜劇的戲劇性。萬歷年間出現(xiàn)的元雜劇版本正是這些改編和壓力的結(jié)果”[9]。因此,元雜劇的體制日趨工整,內(nèi)容也日趨精美,在完成其政治使命的同時,也逐漸成為能供人欣賞的一種文學體裁。
“元雜劇之為一代之絕作,元人未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賞之,至有以關(guān)漢卿比司馬子長者”[7]。在明代,元雜劇迎來了真正欣賞它的受眾。隨著明代中后期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各種元雜劇選集應運而生,而他們主要的讀者,便是有著一定知識文化和審美趣味的文人。所以,體制更加工整,文字更加優(yōu)美的元雜劇劇本更受文人群體的歡迎。而在明代的眾多戲曲選集中,《元曲選》以其囊括元雜劇劇本的數(shù)量大、劇本規(guī)范程度高而成為明代乃至影響后世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戲曲選集。
作為一代之文學,元雜劇綜合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xiàn)實,集中體現(xiàn)了元代的文學成就。然而伴隨元末雜劇的衰落以及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元刊雜劇大量散佚,使得人們今天研究元雜劇主要依靠明代及其以后的版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元曲選》都是占據(jù)學界主流的研究底本?,F(xiàn)今較為主流的戲曲選本如:盧冀野編《元人雜劇全集》[10]、顧學頡選注《元人雜劇選》[11]、王季思等選注《元雜劇選注》[12]等均以《元曲選》本為底本。從戲曲改編的情況來看,川劇《譚記兒》、京劇《望江亭》亦主要參考了《元曲選》本的《望江亭》。顯然,《元曲選》在后世受到的青睞與臧懋循對劇本的搜集整理和藝術(shù)加工不可分割。
臧懋循在選編《元曲選》的過程中對元雜劇劇本進行了不同程度地增刪和改寫,破壞了元雜劇原有的形態(tài),在戲曲史上曾受到王驥德、凌濛初等多位名家批判。但從文學文本審美的角度來評判,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元曲選》本《望江亭》對劇本曲牌、曲辭、賓白的改編使原本直白通俗的元雜劇體制更加工整,文辭更加優(yōu)美,情節(jié)更加合理。如果從這一角度來評價臧懋循和他的《元曲選》,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