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時期以來關于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的研究述評

2021-01-31 18:37
關鍵詞:布萊希特古典戲劇

沈 浩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是20 世紀以來戲劇場域一個重要的存在。他的舞臺實踐和戲劇理論被學界接續(xù)讀解,尤其是他對戲劇思索品格的拓展,為戲劇界帶來的戲劇理性審美等戲劇思想一直深刻影響著當代世界戲劇舞臺創(chuàng)作。其“敘述體戲劇”體系和俄國的斯坦尼斯拉夫基體系、中國的梅蘭芳戲劇體系并肩,已成為世界上三大戲劇理論體系。戲劇的成功取決于它與時代脈動的關聯,也取決于它對時代的關切與思考,還取決于它對時代進步的貢獻與推動。[1]

20 世紀30 年代,布萊希特的理論和作品開始傳入中國。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國學界對他的理論研究、舞臺實踐從未停止過,并在逐步深入過程中。系統(tǒng)翻譯和研究布萊希特大致可以從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始。布萊希特被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和親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身份引入文藝界,黃佐臨是布萊希特理論的重要研究和引入者之一。1958年,黃佐臨親自導演布萊希特的經典劇作《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并于1962 年的“廣州會議”上向戲劇界提出,應該對布氏的“敘述體戲劇”予以關注。1961 年起,卞之琳就開始著手著《布萊希特戲劇印象記》,1962年于《世界文學》上連載三期。

新時期,戲劇藝術進入蓬勃發(fā)展時期。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以后,對布萊希特的研究走出泛政治化。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第二外語學院、中國戲劇協(xié)會國際交流中心共同舉辦了中國第一屆布萊希特討論會。會議旨在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加強對布萊希特戲劇體系及其意義的了解,探討在我國介紹布萊希特戲劇體系的遠景及各種困難,并希望通過這次討論會促進我國話劇界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開展介紹布氏體系的活動。[2]此后研究熱潮迭起。在諸多研究路徑中,關于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關系的研究頗為引人注目。具體而言,可以細分為三個維度:中國古典哲學對布萊希特的影響研究、中國傳統(tǒng)戲曲對布萊希特的影響研究、布氏劇作與中國文化元素的關系研究。

一、中國古典哲學對布萊希特的影響研究

布萊希特擁有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喜好和執(zhí)著的情感。在思想文化層面,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哲學有著歷史淵源。正如他的夫人海倫·魏格爾所說的:“布萊希特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原則和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布萊希特戲劇里流著中國藝術的血液?!保?]學界隨后發(fā)現布萊希特雖然接受了中國古典哲學各個派別的影響,但是布萊希特對墨家學說的研究,比對道教和儒教的研究要深入得多。

1983 年,呂龍霈在《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哲學》中,他把布萊希特的劇作和中國古典哲學論著,尤其是和有關墨子的論著作互文性影響研究,“沒有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哲學對其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影響,同樣不會有馳名全球的社會哲學戲劇家布萊希特?!保?]該文為后來學者研究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哲學之關系起到了先導作用。1993 年,陳良梅在《當代外國文學》上發(fā)表《布萊希特的〈墨子·成語錄〉與墨子的倫理道德觀》,1994 年衛(wèi)茂平在《讀書》上發(fā)表的《布萊希特與墨子》中敘述了布萊希特在流亡期間,伴隨著他度過這一段艱難歲月的有一幅孔子畫像。除了這幅孔子的畫像外,他在流亡多年的途中還帶著一本墨子的書。這本書是他的朋友漢學者福克翻譯的,譯為《社會批評家墨子及其弟子的哲學著述》。受到這一啟發(fā),他作了一百八十多頁并假托墨子所寫的《成語錄》。這都是布萊希特哲學思想與墨家學說親密碰撞的力證。

也有一派學者把視野放在了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哲學儒家的視閾中。2012 年,羅煒在《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上發(fā)表了《布萊希特與孔子》一文。他研究梳理發(fā)現,在20 世紀20 年代中葉布萊希特最早開始注意到儒家哲學作為道德和生命哲學的務實的一面。布萊希特和儒家的關系也同他與墨家的關系具有內在聯系。布萊希特創(chuàng)作的教育劇《孔夫子的一生》正是他追求孔子及其思想的表現。通過對布萊希特近三十年吸收借鑒孔子及儒家思想主要情況考查,佐證了孔子及儒家對布萊希特戲劇創(chuàng)作和文藝思想的影響是明顯的。

1998 年,丁揚忠發(fā)表了《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一文,是應布萊希特的百年誕辰而作。丁揚忠認為布菜希特創(chuàng)作史詩戲劇的過程中,廣泛吸收了歐洲和東方的戲劇文化遺產。他參考了同時代德國的皮斯卡托導演、蘇聯的梅耶荷德導演的藝術方法。在西方戲劇文化方面,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狄德羅到德國的萊辛、歌德、席勒、黑格爾等經典都給了布萊希特啟發(fā)和營養(yǎng)。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日本文化對布萊希特的影響被世人所認可。布萊希特的戲劇和東方文化的關系是戲劇學者們研究的重大課題。中國文化是從中國戲曲和中國古代哲學兩個方面影響了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創(chuàng)作。2013 年,張黎發(fā)表《布萊希特與〈易經〉》。論文在還原歷史現場的同時,研究了布萊希特在流亡期間對中國古典《易經》的接受及《易經》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解讀布萊希特的〈易經〉:中國哲學的“思想啟發(fā)”》更是他對布萊希特與中國元素——《易經》的終極探究。2017 年,彭玥、任運忠合作發(fā)表了《布萊希特〈變易之書〉中的〈周易〉智慧》,認為布萊希特熱愛中國文化哲學,而《變易之書》的命名也是直接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典籍《周易》。書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景的發(fā)展深深地刻上了《周易》智慧的痕跡,比如書里《米恩列關于登高山的比喻》和《更換方法》的故事分別體現了《周易》中明夷卦“艱難之時韜光養(yǎng)晦”的道理,以及困卦“困境叢中思出路”的思想。[5]

學界對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哲學之間的問題盡管各自彰顯學術特色,但還未研究窮盡,有很多問題還亟待探討。例如,布萊希特和中國古典哲學的關系全貌究竟是如何,為什么作為出生于哲學之都德國的布萊希特喜好中國古典哲學,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哲學現代性轉換問題等都可以研究分析。雖然學界這一方向的研究近幾年有些平靜,但并不意味著這一層面的問題就已經全部解決完畢。

二、中國傳統(tǒng)戲曲對布萊希特的影響研究

學界對布萊希特的創(chuàng)作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關系的研究也方興未艾。1980 年,《戲劇藝術》上刊登了丁揚忠的《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戲曲》。該文探討了中國古典戲曲對布萊希特戲劇創(chuàng)作的審美啟示,從中西戲劇影響研究的視閾出發(fā),剖析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審美啟發(fā)及布萊希特對古典戲曲的借鑒與吸收。這不僅明顯地能感受到布萊希特在中國的研究逐漸地“去政治身份化”,同時也開啟了布萊希特戲劇理論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研究道路。1982 年,薛沐發(fā)表了《第四堵墻及其他——布萊希特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探討》,表達了他不同于丁揚忠在《布萊希特與中國古典戲曲》中的觀點:“布萊希特‘間離效果’與中國古典戲曲是一致的?!彼赋觯骸安既R希特說中國戲曲的表演方法是破除生活幻覺的,和他的方法一樣。我認為中國戲曲的表演方法不是破除生活幻覺的,和他的方法不一樣,布萊希特對中國戲曲是誤解了。而這種誤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看中國戲曲實在太少了,僅僅只有一次,對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也了解不多,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恐怕接觸就更少了。”[6]

1983 年,趙耀民的《敘述體戲劇觀的缺陷與意義》直接把布萊希特標榜為“幸運的”“由誤讀而引起”的偉大的藝術家?!罢`讀說”一經提出,很快被學界所接納?!罢`讀”也是在傳統(tǒng)和現代的關照下產生的,是現代的布萊希特的眼光審視反思傳統(tǒng)的古典戲曲的產物?!罢`讀說”是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現代性挖掘,無疑也是從審美的角度進行考察和觀測的。相較于把布萊希特當做“共產主義”而引進研究,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審美的回歸。

這種“誤讀”并非是消極意義上,相反學界更傾向于這是一種“有意義的誤讀”。有學者這樣看待,“雖然他對中國戲劇的解釋,只限于和他的間離說有某些聯系,而且并不十分確切,甚至有些地方還十分牽強,但他的友善態(tài)度和好學精神,卻是西方戲劇家中的第一人。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所表述的一切,我們只能看做是他對中國戲劇的一種主觀意念上的解讀而已?!保?]或有學者認為,“布萊希特的敘述劇‘間離效果’理論作為對歐洲傳統(tǒng)亞氏戲劇之革新,在‘演員與角色的辯證關系’‘演員與觀眾的辯證關系’兩個層面受到中國戲曲的啟發(fā)影響。布氏對中國戲曲的認知與解讀既敏銳捕捉了其中的某些美學特質,同時也存在誤讀?!保?]正是因為布萊希特對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誤讀”,才會有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體系的誕生。所以我們更應該持有“包容態(tài)度”,不應該過度指正布萊希特的“誤讀錯誤”,不應該過度研究布萊希特是否“真正讀懂”中國戲曲,而應該把學術眼光放得更為長遠,落在布萊希特“誤讀”產生的價值和意義上。對布萊希特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影響研究未來指向何處,“舊事重提”至今都依然有意義。

2003 年,朱良發(fā)表了《論中國文化對布萊希特戲劇實踐和理論的影響》。該文從中國文化對布萊希特戲劇實踐和理論的影響這一視角,分析了布萊希特戲劇創(chuàng)作實踐上的東方淵源和特色,探討了中國文化對構建布萊希特史詩劇戲劇理論的重要意義。該文從兩個層面來進行中國文化對布萊希特的戲劇的影響研究。認為實踐層面上是中國文化推動了創(chuàng)作靈感在起作用,理論層面則是中國戲曲點燃了史詩劇戲劇理論。2017 年,首都師范大學梁丹丹的碩士論文《論布萊希特“疏離”說及其與中國文化關系問題》,從跨文化的視閾出發(fā),對布萊希特的“疏離”理論作本質性的探究。以“疏離”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語境:布萊希特以中國梅蘭芳戲劇演藝的不同文化解釋文本為背景和參照系,綜合布萊希特戲劇理論和戲劇創(chuàng)作,從“疏遠”的美學和社會學方面探索其深層內涵。第一,在美學方面,“疏遠”指藝術的詩性,正是詩的藝術形式的審美距離帶給讀者驚喜的審美感受,恢復了人在藝術中的詩意想象和審美自由。布萊希特對于梅蘭芳藝術的解釋文本,在美學層面上,表示他沒有誤讀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富有詩性的藝術本質和精髓。這種詩性藝術形式內在契合于布萊希特的人與藝術的和諧藝術觀中。第二,在社會學的層面上,“疏遠”指的是“歷史化”,從遙遠的視點形成批判距離,表示實際世界的變化出現的可能性,人們反省自己的立場,促進觀念的革新和改變現實的力量。布萊希特對梅蘭芳演技藝術的解釋文本,在社會學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了梅蘭芳在演技藝術上的詩意驚奇,甚至擴展到了對社會認識的探究態(tài)度,中國傳統(tǒng)藝術和先秦思想中變幻莫測的視角對這種“疏遠”說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啟發(fā)和促進作用。

2016年,任子文發(fā)表《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紀念貝托爾特·布萊希特逝世60 周年》一文。他認為布萊希特對中國戲曲的借鑒不僅體現在戲劇美學上,而且還體現在戲劇創(chuàng)作和舞臺實踐中。放置于四個方面來論述他的觀點:從中國戲曲中發(fā)現“陌生化效果”“開放式”結構的異曲同工之妙、對戲曲素材、藝術程式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對中國哲學思想和古典詩詞的研讀。這篇文章較為全面地吸收和接納了歷來中國研究布萊希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作為紀念布萊希特的文章,文章觀點相當全面,這雖是優(yōu)點,卻也難免陷入了深度不夠的窘境。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研究領域和價值空間廣闊,難以憑一篇或幾篇文章加以論述完整,這仍需我們學者一步一步探索和挖掘。此外,一個西方的戲劇家從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美學當中發(fā)現并汲取現代戲劇需要的審美因素,那么,這就力證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的確蘊含著現代戲劇所需要的審美因素。如何從布萊希特戲劇中學習挖掘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現代審美因素,將是一個巨大的有意義的問題。

三、布氏劇作與中國文化元素的關系研究

布萊希特一生創(chuàng)作了四十多部戲劇,但是新時代以后沒有學者對布萊希特的作品進行全面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也還沒有極盡?,F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是研究布萊希特的單一作品,另一方面則是停留在方法論方面來研究布萊希特的敘述體戲劇理論。從單一作品的研究來看,僅對《四川好人》《三分錢歌劇》《伽利略傳》《高加索灰闌記》《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這幾部作品來研究,研究范圍有待深拓。這既是研究布萊希特的另一大問題空間,也是學界應該加強研究的領域。2003 年,易樂湘在《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上發(fā)表《布萊希特創(chuàng)作中的中國情結》,主要通過介紹分析他的兩部作品《四川好人》及《高加索灰闌記》,揭示了其主題思想、人物塑造、藝術風格等方面的中國烙印。

在布萊希特眾多的劇作當中,在中國最被關注的是《四川好人》,研究成果頗多并且研究熱度一直持續(xù)。1985 年,鮑黔明在《戲劇報》上發(fā)表《中國式的布萊希特戲劇舞臺實驗——〈四川好人〉導演札記》,這篇札記一定程度地表現出新時期的戲劇導演對布萊希特劇作的理解和探索,演員對布萊希特戲劇編排的認識。畢竟這時戲劇界對布萊希特的戲劇還處于實驗階段,那么這些認識和理解就顯得淺薄。但這并不能掩蓋中國對布萊希特劇作的研究熱情。戲劇界對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做了本土化改編,改編后的川劇《四川好人》被學者們充分重視,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舞臺實踐??梢岳C的是1987 年《戲劇報》上刊登兩篇通訊報道,一是巢順寶的《首都戲劇界盛贊川劇〈四川好人〉》,另一篇是慧敏的《川劇〈四川好人〉的價值不可低估》。

2007 年,張黎在《外國文學評論》發(fā)表《異質文明的對話——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一文。該文全面考察梳理了布萊希特研究和吸納中國文化的范圍、目的、特點,以及布萊希特如何將中國文化的影響化于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學理念;同時也指出了布萊希特在一些問題上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以及這種誤解對后世布萊希特研究者的誤導。張黎從還原歷史的角度,溯源了布萊希特接觸到的中國文化的源頭,摘出布萊希特對中國文化當中的哪些部分是以怎樣的態(tài)度學習和借鑒的,以及中國文化對布萊希特的詩歌、史詩劇、陌生化效果產生怎樣的影響都做了細致且精致的考究。研究布萊希特劇作與中國元素的成果還有謝芳的《好人何以變成壞人——評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謝芳和舒文玲合作的《〈四川好人〉中的中國文化》,張黎的《〈四川好人〉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盧煒的《殊聲而合響 異翮而同飛——〈三峽好人〉與〈四川好人〉之比》,楊揚和徐永明合作的《簡論中國戲劇對布萊希特的影響——以〈四川好人〉為例》等,學界關注不減,并且研究愈發(fā)深入,2020 年安徽師范大學的謝昭新在《民族文學研究》上發(fā)表《論老舍對布萊希特的接受與創(chuàng)新——兼及〈茶館〉與〈四川好人〉之比較》,這是中國學界首次深入地把老舍的劇作同布萊希特的劇作一同比較,發(fā)現了布萊希特戲劇對中國戲劇發(fā)展的持續(xù)影響,甚至是對中國戲劇經典的反哺作用。2021 年,譚淵在《同濟大學學報》上發(fā)表《布萊希特的“中國榜樣”與〈四川好人〉的僑易之旅》一文,折射出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的共鳴。

除了《四川好人》之外,布萊希特取材于中國元雜劇而創(chuàng)作的《高加索灰闌記》也是研究布萊希特與中國元素的關注點。關于此研究成果也很豐碩,如鐘鳴的《跨文化傳播與主題變奏——以〈灰闌記〉為例》、賈穎的《寓意劇的范式原則與中國戲劇寓言式思維比較——以《高加索灰闌記》為例》、劉佳的《元雜劇〈灰闌記〉對布萊希特“陌生化效果”的影響》、劉一澍的《理性引導爭執(zhí)——從〈高加索灰闌記〉對〈灰闌記〉的改編中看布萊希特的社會主義愿景》等文章。此外還有少量的關于《伽利略傳》《三分錢歌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的研究。

上海外國語大學史節(jié)的博士論文《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2010 年),以布萊希特翻譯的12 首“中國詩”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結合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其他的8 篇詩作,對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最后,史節(jié)博士也對布萊希特詩歌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了歸納和提煉,分析出布萊希特在詩歌、其他文學形式方面接受和運用中國文化元素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較為平面化、單薄和缺乏立體性的特點。在新時期以來學界雖然對布萊希特的理論研究更為多元,并且也涉及詩歌層面,但是并沒有掌握德語的學者在中西比較下對布萊希特的詩歌作研究,這是中國布萊希特研究歷史的一次突破。

從研究現狀來看,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布萊希特的劇作與中國文化、中國舞臺實踐有著呼應關系。但是也不可回避地暴露出中國學界目前對布萊希特劇作層面的研究對象單一化,主題單一化,創(chuàng)新性視野狹小等不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對布萊希特的翻譯作品數量有限,質量平平,另一方面可能是國內還缺少一定的布萊希特研究資料。這也表明,目前我們對布萊希特的劇作仍需做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和研究。

新時期以來,學界在布萊希特戲劇與中國文化之間建構起二元互動關系研究,同時揭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是具備現代性特質的,并且具有現代性轉化的可能。這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問題做了思想的突圍。但由于對布萊希特的理論認識還尚待全面,掣肘了對布萊希特的深入研究,所以很多學者認識到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之間存在現代性的問題域,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提供路徑和借鑒方法上力不從心。這就迫切需要身為研究主體的當代學者秉持薪火相傳精神,依實而觀,據理而問,進入研究對象的本體,還原其歷史本質及原貌,進而深拓“布萊希特”的現代光芒和當代價值。

猜你喜歡
布萊希特古典戲劇
花園
論“間離效果”理論中演員的共鳴與反共鳴
有趣的戲劇課
從不同側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與現代之間
陌生與間離——以孟京輝版話劇《茶館》為例分析布萊希特的藝術理念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怎樣讀古典詩詞?
戲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