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毛毛
古典詩歌的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教師經(jīng)常感慨,我們給學生講了很多閱讀古典詩歌的方法,但學生還是不會解讀,還是無法看到文字內部的風景,無法“泡”開每一個字。如此一來,學生做題困難,進行自由鑒賞也困難。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講授古典詩歌,主要從意象、意脈、意境入手,兼顧詩歌的標題、作者、小序和注釋。那么,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幫助學生理解古典詩歌呢?我們嘗試打破現(xiàn)代詩歌和古典詩歌的界限,以更宏觀的“詩”的視野,重新探索一些學習古典詩歌的路徑。比如: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分行、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互映、區(qū)別詩化翻譯和散文化翻譯等。
我們對古典詩歌進行重新分行,并不是要破壞古典詩歌的形式美,而是要借助分行制造“停留”的機會,從而有可能發(fā)現(xiàn)古典詩歌的 “留白”, “留白”的地方就是詩意精靈的棲息處。
分行是現(xiàn)代詩歌很重要的特點,不僅僅會影響詩歌的形式,還會影響詩歌的內容。在現(xiàn)代詩歌里,分行意味著詩歌節(jié)奏的停頓、關鍵詞的懸置和凍結,分行會產(chǎn)生意義。那么,我們能不能給古典詩歌重新分行呢?打破古典詩歌原有的“句”和“聯(lián)”的形式束縛,重新考慮什么是詩的句子,哪些意象或動詞等要放在一行……以前我們講細讀文本,總是跟學生說“要關注詩人說出了什么,更要關注詩人沒有說出什么”,其實這樣指導學生,還是有點飄,有點虛。我們可以嘗試用分行重新“照”一遍古典詩歌,詩歌的裂隙處就出現(xiàn)了,那是阿里巴巴的寶藏之門。下面,我們就給古典詩歌課堂增添一點趣味,一點新鮮感,給 “文本細讀”大家庭增添一個新成員。我們不妨給《虞美人》重新分行:
春花秋月
何時了?
(分析:如果這樣分行,可能就不會有俞平伯的疑問了——“奇語劈空而下”,美好的事物為什么要讓它們結束。一口氣連續(xù)讀肯定會有疑問,但我們把“春花秋月”懸置在那里,春花艷艷,秋月朗朗,好美啊!之后,分行產(chǎn)生的停頓,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 “空洞”,忍不住想補充內容,然后才勾連 “何時了”。分行產(chǎn)生意義,現(xiàn)代詩歌的解讀武器沒想到更適合古典詩歌。這個“語言空洞”里有什么?時間流逝,囚徒生活,作者雖然面對春花秋月,但他看到的和正經(jīng)歷的是生命的寒冬,一片蕭瑟無望,于是很順暢地接“何時了”,趕緊結束吧。)
往事,知多少。
(分析:往事,凝凍在紙上,凝凍在詩人的記憶里。但春天來了,春花和后文的東風帶著遙遠的氣息,試圖解凍詩人的記憶。詩人不愿去想,但又情不自禁地想,情不自禁地自問。)
小樓 昨夜
(分析:小樓,多逼仄,多委屈。昨夜,夜夜難眠,睡不著,詩人可能會登樓抒懷。但迎面 “嘩啦”一陣風,可能吹得更清醒了。)
又東風
(分析:又,時光流轉,又一年囚徒生活。東風,照應前面的春花,又提攜后面的一江春水。萬物復蘇,季節(jié)更迭,時刻在提醒詩人,或者說,他現(xiàn)在對時間、對美的景物特別敏感,畢竟遭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詩人在他的寒冬里,再也走不出來。)
故國 不堪回首
月明中
(分析:分行,斷開,我們一眼就看清了句式。在月色下,他不能回望故國。這小小句子,竟然內有乾坤,不能打亂次序,讓明月最后浮出水面,一切都好像凝滯在月光中,有光澤但又是清寒的。皓皓明月永存,人間榮衰無常,這是人類的大悲苦,可惜他等不到蘇軾的寬慰了。)
雕欄玉砌
應猶在,只是
朱顏改
(分析:想著學生都能說到物是人非,但 “應猶在,只是”,故意讓它們在一行,更有意思。如果是現(xiàn)代詩歌,會不會繼續(xù)省略?去掉它們好像也不行,必須保留,保留語氣,保留那種悵恨感。此外,雕欄玉砌和朱顏,本是很搭配的意象,很美。但我們細究會發(fā)現(xiàn),雕欄玉砌質感的堅硬,朱顏的“薄”。人們常說 “紅顏薄命”,那么薄,那么柔軟的容顏怎么能抵御堅硬之物呢?心生悵惘啊?。?/p>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分析:最后兩句,怎么斷,都再也斷不開了。一定是波濤翻騰,一瀉千里,無窮無盡,無邊無涯。好吧,再從形式看,如果真的斷開,視覺上就覺得這江怎么流得斷斷續(xù)續(xù)的,不合理嘛。)
在古典詩歌中,我們往往會對一些句子有不同的理解。另一種相反的情況是,我們認定一些句子的翻譯是唯一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比如王翰 《涼州詞》的開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绷指?、馮沅君二位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將這句注釋為: “欲飲”句,是說正要舉杯痛飲,卻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fā)了。如果是現(xiàn)代詩人,這兩句可能就不是兩行了:
葡萄美酒
夜光杯
欲飲
琵琶
馬上催
這樣排列,切斷了散文直線性的語言鏈,將 “葡萄” “美酒”“夜光杯”并置,美的事物絢爛呈現(xiàn),給人琳瑯滿目的感覺。吳豐強老師認為,將 “欲飲”單獨成行,突出飲的欲望,同時將這個欲望懸置、凍結,又以琵琶的美妙音樂“烘炙”它,強化這種欲望,然后突然轉折,詩意急轉直下,從人生盛宴跌落進死亡境域。詩人抓住了人生這個極富包孕性的瞬間,將人生絕對對立沖突的兩端——生與死——聚合在一起,造成藝術上大起大落的戲劇性。吳豐強老師在《文字內部的風景》中分析: “當我們解決了這句話的翻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最后兩句。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我們會感受到交織著的悲劇性和英雄氣形成沖擊人心的力量。戰(zhàn)爭是殘酷的,死亡是恐怖的,可是醉臥沙場這種有些兒戲有些荒唐的行為消解了嚴峻的氛圍,這個‘臥’字的閑散姿勢,散發(fā)出極強的精神意味。身體倒下去了,精神卻在上升。”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看到,分行讓我們對詩句的理解超越了散文式的翻譯,而走向了詩歌本身。
總之,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分行是“文本細讀”的一個具體方法,對解讀古典詩歌有幫助。蔣勛說:“語言有兩個極端化的發(fā)展,一個是詩歌,一個是法律條文。后者講究清晰,忌諱含混、多義,而詩歌恰恰是多義的、朦朧的、復雜的?!焙髞?,在中學語文界, “文本細讀”提法流行開來,大家試圖通過細讀撥開詩歌朦朧的迷霧,或品出“文辭平淡”中的豐腴和華彩。怎么細讀古典詩歌呢?我們要求學生讀詩歌要落到每一個字上,把每一個字都撫摸一遍,正所謂“字字珠璣”。久而久之,這樣的操作多少有些程式化,有逼迫的味道,也有過分解讀的嫌疑。關鍵是——學生盯著每個字看,也還是看不出味道來,更別談細細梳理曲折幽微的意脈了。學生的情緒受到摧折,學習過程也少了樂趣。
我們認為,文本細讀確實是解讀古典詩歌的支架,但落到具體操作層面,學生感覺這個東西還是虛的,感覺文本細讀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不是具體的方法。我們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 “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分行”是文本細讀的一個好方法,是幫助學生進入詩意、詩境,發(fā)現(xiàn)詩心的好工具。
古典詩歌教學中,我們會布置一些隨文寫作任務,比如創(chuàng)作一首現(xiàn)代詩歌,表達你對某一首古詩或作家的理解。學生在改寫的過程中,可以從另一個維度重新打量古典詩歌的形式、意象、情感表達的特點。
古典詩歌形式規(guī)整,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但現(xiàn)代詩歌掙脫了這樣的規(guī)范,在創(chuàng)作中少了一些鐐銬;古典詩歌意象綿密,但現(xiàn)代詩歌意象可以松散;古典詩歌特別強調寓情于景,但現(xiàn)代詩歌可以單純地凝望景色,單純地寫物。學生可以通過改寫比較,進一步體察兩種詩歌的樣式,這樣的學習既有新鮮感,又有趣味性,學生非常喜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具體的操作是,教師先給范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然后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
界限——李煜的自白
陳曙兵
一面鏡子就這樣望著我
我就這樣望著鏡中的圓月
當春風秋月的嘆息
停落在我的肩頭
當那座宮殿
永遠地關上了大門
當啁啾的鳥鳴
凋落一地的落紅
我的心,被時間流放
——在無盡的悵惘之中
我們也嘗試讓學生用古典詩歌的形式重新闡釋一首現(xiàn)代詩歌。當學生不得不把形式散亂的現(xiàn)代詩歌壓縮在句式整齊的格律里,他們瞬間發(fā)現(xiàn)古代的詩人們太偉大了。在重新選擇意象、寄寓情感時,學生發(fā)現(xiàn)要想寫出一首地道的古典詩歌,真的很難做到含蓄蘊藉。詩歌的語言既要表達清楚意思,但又要朦朧,掌握好分寸,很難。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不再認為“摳字詞”的分析是多余的,因為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調換合適的詞語,常常為一個字的使用搜腸刮肚、費盡心機;不再認為古詩四聯(lián)的“起承轉合”是機械的,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在短小的古詩中,起承轉合可以制造詩歌的波瀾;他們也不再認為“虛寫、通感、想象”等手法或修辭是冰冷而蒼白的答題術語,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想含蓄又深沉地表達情感,想生動形象地描摹事物,這些藝術手法是自然而然的。詩歌原來這樣有趣,詩歌的內部風景竟然如此斑斕。
在解讀詩歌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陷入散文式翻譯的泥淖。這時,不妨看看國外作家的翻譯,從他者的視角回望古典詩歌,也許會另有一番風景。目前,中國古典詩歌大量被西方世界翻譯,很多現(xiàn)代詩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作家。有一本書叫《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書中漢學家、作家、翻譯家一起翻譯了王維的《鹿柴》,其中墨西哥帕斯的翻譯很是有趣。
鹿 柴
王 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散文式的翻譯: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再看看帕斯的翻譯,我們認為他理解了王維。
鹿 柴
[墨西哥]帕斯
在這座山上看不到人,
只有聲音,遠遠地,聽見。
樹林幽深。西天的光:
照亮青苔,綠,泛起。
我們通過閱讀西方優(yōu)秀作家翻譯的作品,再次理解了王維,再次審視“什么是詩歌的語言”。散文式的翻譯和理解也很美,但少了詩歌的味道。帕斯的 “照亮青苔”,讓我們一下子感受到了落日余光的色調; “綠,泛起”,幫助我們打開了感官,余暉下的青苔,涌動的綠,是一片片的水波啊。西方作家的眼光、異質文化的眼光、審美的眼光,幫助我們重新勾勒了王維的月下青苔圖。
我們一邊破除散文式翻譯的迷障,一邊鼓勵學生把詩歌改寫成散文,但這種散文必須是“詩化散文”。學生可以在不同文體之間穿梭,利用不同文體的優(yōu)勢,表達情感和觀點。在不同文體的碰撞比較中,逐漸理解什么是“古典詩歌”。
在以文解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提醒學生:第一,要對詩歌的重點詞句進行賞析;第二,還原經(jīng)典場景,合理想象;第三,要把自己讀完后的生命感觸溶解在文章里。其實,就是把“鑒賞·感悟·升發(fā)”合在一篇散文中,但對語言有較高的要求,要典雅秀麗。在表達情感時,也要有詩歌的含蓄蘊藉、余味悠長之感。下面給一個范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 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深情難歌
十年的光陰,是蘇軾和妻子的陰陽兩隔,是春夏秋冬的思念?!懊C!?,是在時間河流上的迷迷茫茫,是浩渺空間的迷迷茫茫,更是內心的感覺,恍惚蒼茫。如何能將妻子忘卻呢?縱然時間流走,但思念卻沉淀下來了,像一層層的永生花,在蘇軾的心里積成一個思念之冢。
“千里孤墳”, “孤”在千里中被放得更大了,蘇軾覺得妻子孤單,就這樣睡在大地上,特別動人,比直接說自己孤單更讓人潸然淚下,這里還有一份丈夫對妻子的體諒,他掛心妻子會孤單寂寞?!肮隆笔菍儆趦蓚€人的。
蘇軾仕途坎坷,若妻子還在,也許能抱怨幾句,可現(xiàn)在呢?是“無處話凄涼”, “凄涼”是氛圍詞,也是感情詞,作者將具體的繁雜瑣事都用凄涼代替,化實為虛,留白處請后人來填補,令人非常容易共情。 “塵滿面,鬢如霜”是心酸之辭,這里有奔波之苦,年華逝去之無奈??鬃邮遣幌嘈殴砩竦模f子又看淡生死,認為人死了,天地為棺槨,日月是璧玉,滿天的繁星是裝飾,死亡變得那么灑脫浪漫。但是,蘇軾仍然期待,不能忘懷現(xiàn)實中的妻子。
夜里,蘇軾夢見了妻子,身姿曼妙,黑發(fā)如瀑,一個日日相見的家常畫面,兩個人對視卻淚流滿面。在蘇軾的夢境里,我們看見了他的思念,也看見了妻子對他的愛戀。他們好不容易在夢中相逢,本來可以飲酒賦詩,登高望遠,或紅袖添香,或品茶閑談,但為什么是“淚千行”呢?眼淚里有苦苦的等待,有生活的悲辛,還有未言說的傷痛,外人不能理解,蘇軾不能說的私語。每一滴眼淚都有故事,千行眼淚,怕真的不知道從哪里說起了。
夢醒來,蘇軾心中定是 “茫?!保ㄒ磺逦氖敲磕暝铝磷蠲赖臅r候,他都在痛斷心腸。明月照人,我們似乎能看見千年前二人相依相伴的影子,后來就變成蘇軾一個人的影子,心頭浮上一個成語,形單影只。這首詞啊,蘇軾寫生命的隕落,寫自己對亡妻刻骨銘心的思念。動情,動人。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古典詩歌,或許可以站在文學這個大舞臺上,借助現(xiàn)代詩歌的力量,借助詩化散文的力量,重新?lián)崦诺湓姼璧拿佳?。如果我們能走進詩歌,貼著詩句分析,貼著詩意分析,貼著詩境分析,我們或許能多捕獲一些人間情和詩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