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作者單位: 213000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發(fā)生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近些年發(fā)生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1]。該疾病與年齡相關,當前社會由于老年化程度不斷加深,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2]。我國統(tǒng)計數據顯示,女性中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在1%左右,男性人群略低,但也在0.7%左右,整體平均患病率在0.9%左右[3]。慢性心力衰竭難以徹底根治,因此臨床多選擇藥物控制病情,具體可選擇的藥物有多種,其中以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拮抗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利尿劑、地高辛、硝酸酯類應用較多[4-5]。纈沙坦是一類傳統(tǒng)ARB類藥物,部分患者可獲得良好療效,但有患者治療無效,病情反復,甚至進一步惡化[5]。隨著研究深入,沙庫巴曲纈沙坦為一種新藥,可用于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得到證實[6]。本研究比較沙庫巴曲纈沙坦與纈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9月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45~85(62.43±11.94)歲;疾病類型:擴張型心肌病2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18例,心動過速性心肌病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45~85(61.96±10.58)歲;疾病類型:擴張型心肌病1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19例,心動過速性心肌病4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中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7];(2)病程>3個月;(3)年齡>18歲;(4)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8]:Ⅱ~Ⅲ級;(5)正接受標準化抗心力衰竭治療;(6)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1)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2)合并癥狀性低血壓;(3)肝功能重度受損,有血管性水腫史;(4)藥物過敏史;(5)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相同基礎治療,戒煙酒,合理吸氧,保持低脂及低鹽飲食,適當使用利尿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或β受體阻滯劑。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纈沙坦分散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1350,規(guī)格:40 mg/片)2片口服,每天1次,治療期間每2周根據耐受度、血壓、病情調節(jié)藥物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160 mg/d。觀察組給予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90002,規(guī)格:100 mg/片)1片口服,每天2次,治療期間每間隔2周根據耐受度、血壓、病情調節(jié)藥物使用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200 mg/次。2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測定2組患者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3 ml,血清分離后留取血清,通過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檢測NT-proBNP,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IL-6、TNF-α,通過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2)心功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測定2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容積(LVESV)、左室舒張末容積(LVEDV)、左室收縮末內徑(LVSD)、左室舒張末內徑(LVDD)、左房內徑(LA)、心輸出量(CO)、每搏輸出量(SV),均利用同一臺心臟超聲儀進行測定。(3)治療結束后隨訪6個月,比較2組患者再次入院率及隨訪期間病死率。
2.1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NT-pro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NT-pro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1),且觀察組患者均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2 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LVEF、LVESV、LVEDV、LVSD、LVDD、LA、CO及SV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LVEF、CO及SV均升高(P<0.05),LVESV、LVEDV、LVSD、LVDD及LA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患者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2.3 預后比較 治療結束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期間2組患者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6個月內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比較 [例(%)]
慢性心力衰竭是不同心血管疾病病變進展到最終階段的臨床表現,慢性心力衰竭心臟代償功能逐漸下降,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均降低,體循環(huán)及肺循環(huán)會有淤血表現,動脈系統(tǒng)血循環(huán)缺乏,影響組織及器官的灌注,從而導致心源性休克,嚴重者甚至發(fā)生猝死等不良結局[9-10]。因此,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對改善其預后非常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LVEF、CO、SV均升高,LVESV、LVEDV、LVSD、LVDD、LA均下降,且觀察組患者升高/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表明相較于纈沙坦,沙庫巴曲纈沙坦對患者心功能有更好的改善作用;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無死亡患者,且2組患者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與本研究納入對象過少有關,但仍可證實沙庫巴曲纈沙坦可降低疾病復發(fā)導致的再入院率,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有一定改善作用,分析是由于沙庫巴曲纈沙坦較纈沙坦對心肌肥厚、心肌纖維化有更好的減輕作用,患者心臟重構逆轉,運動耐量明顯提升,因此可減少心力衰竭復發(fā),也可減少死亡[11]。
沙庫巴曲纈沙坦為超分子復合體,組成包括腦啡肽酶抑制劑前體藥物沙庫巴曲、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纈沙坦,兩種成分占比相同[12]。因此選擇這一種藥物治療即可發(fā)揮兩種作用機制,即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AS)系統(tǒng),降低利鈉肽敏感程度。沙庫巴曲纈沙坦通過對血管、腎上腺AT1受體的拮抗,起到減少醛固酮生成、抑制血管收縮、增加尿鈉排泄等作用[13]。
炎性反應被認為是促進心力衰竭發(fā)生、加快心力衰竭病情進展的重要原因,NT-proBNP對心力衰竭有特異性反映作用,與患者預后聯(lián)系緊密,NT-proBNP水平越高,提示患者預后不佳。TNF-α、IL-6、hs-CRP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機體中炎性遞質的活化水平,與組織受炎性反應影響后損傷程度呈正相關。因此治療中應注重控制上述各項炎性指標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NT-pro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沙庫巴曲纈沙坦可更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心力衰竭發(fā)生時機體為慢性炎性反應狀態(tài),左心室功能處于失調狀態(tài)時,血流動力學發(fā)生變化,IL-6及hs-CRP水平上升。研究發(fā)現,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水平,患者心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4]。研究顯示,觀察組采用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1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還有研究對比纈沙坦與沙庫巴曲纈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應用價值,發(fā)現后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前者相比并未明顯增加,證實沙庫巴曲纈沙坦的應用安全性[16]。本研究未在結果部分對比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主要是因為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相較傳統(tǒng)ARB類藥物可更有效改善心功能,控制炎性水平,可降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獲得更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