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新生心理彈性與幸福感的關系:新生適應的中介作用

2021-02-01 08:57:58張曉州張金鐘七十三
關鍵詞:入學幸福感新生

羅 杰, 張曉州, 張金鐘, 七十三

(1.貴州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內蒙古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3.銅仁學院 教育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近年來,伴隨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與發(fā)展,作為個體積極品質的心理彈性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4]。心理彈性(resilience)體現(xiàn)了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或威脅時的良好適應,呈現(xiàn)個體面對壓力或挫折時的反彈能力[5]。作為個體心理成長的指征,心理彈性折射出發(fā)展多樣性,是經(jīng)歷壓力或逆境時個體展現(xiàn)出的積極表征[3]。心理彈性作為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促進與保護因子,通常是基于最小的成本協(xié)助個體應對壓力或逆境,以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健康發(fā)展[4,6]。

心理彈性作為個體健康發(fā)展的保障因子,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壓力、抑郁等負性表征呈顯著負相關[7]。心理彈性是抑制個體適應不良的積極資源,可以抵制個體的心理病癥與行為問題,對個體的幸福感存在積極影響[8-9],心理彈性水平的增長可以有效預測個體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的增加[8-10],且高心理彈性的個體在壓力或逆境中更能夠積極樂觀地追求幸福,使其生活快樂并有意義[11-12]。因而心理彈性在提升個人生活滿意度中飾演著重要角色和作用,能夠協(xié)助個人維持正常心理狀態(tài),促進個人幸福感的提升并保持持久[12]。本研究假設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對其幸福感存在積極預測作用。

在個人健康發(fā)展過程中,適應是必備的基本要素,體現(xiàn)了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己或環(huán)境,使兩者彼此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13]。大學新生作為適應的主體,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經(jīng)歷了高考的選拔和競爭,最終順利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入學以后在嶄新又陌生的大學校園面臨著諸如學業(yè)和人際等方面的全新適應[14-15]。以往研究顯示,心理彈性對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即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水平能夠促進其良好適應,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大學新生,其入學適應表現(xiàn)越好,而行為問題與消極情感則越少,從而實現(xiàn)其健康成長與人格完善[16-17]。

此外,幸福的適應理論認為,大學新生入學適應與其幸福感的關系密切[18-20]。一種觀點傾向于適應者更幸福[20-21],即適應表現(xiàn)越好,則越容易體驗到更多積極情感,獲得更高的滿意度; 反之,個體越傾向于體驗消極情感,滿意度較低。另一種取向則認為幸福者更適應[22],當個體的幸福感越過某個特定等級以后,積極快樂的情緒情感可以讓個體產生更多的探索和趨近行為,得到更多正向積極效果,以獲得更好的適應[22-23]。一項針對大學新生的追蹤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適應對幸福感的影響即大學新生適應者更幸福,而非幸福者更適應[19]。

綜上可知,心理彈性、適應以及幸福感三者之間存在緊密關聯(lián),且個體的心理彈性可以影響其適應行為,而個體的適應行為對其幸福感存在積極影響,則適應行為可能在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存在中介作用。心理素質理論[24]認為,個體的適應(適應性)是其認知因素與個性因素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綜合表征,個性因素能夠借助于個體的適應行為對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積極影響。心理彈性屬于個性特質[2],幸福感屬于心理健康的內涵表現(xiàn)[25],心理彈性、適應行為及幸福感均與個體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谛睦硭刭|理論和幸福的適應理論,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在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存在中介作用,進一步考察大學新生的不同適應表現(xiàn)在兩者間的多重中介效應,以獲取不同適應行為的獨特效應,以探討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適應行為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機制,為高校開展大學新生適應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1 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對貴州、山東和內蒙古等地的600名大學新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39份(有效率89.8%),男生232人,女生298人,9人未注明信息,文科212人,理科173人,工科154人,平均年齡(19.08±1.02)歲。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5],共27個條目,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5個維度,采用5點記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次調查中各維度的α系數(shù)分別是0.75,0.72,0.75,0.70和0.81。

1.2.2 大學新生適應性量表 采用于曉波(2010)編制的大學新生適應性量表[14],共49個條目,包括學習適應、專業(yè)適應、想家適應、人際適應、情緒適應和經(jīng)濟適應6個因子,采用6點記分(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本次調查中各因子的α系數(shù)分別是0.84,0.88,0.78,0.71,0.83和0.78。

1.2.3 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Diener等(1985)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26],共5個條目,采取7點記分(1=強烈反對,7=非常贊成),分值越高說明生活滿意程度越好,幸福指數(shù)也越高。本次調查中α系數(shù)是0.72。

1.3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Harman單因素法[27]發(fā)現(xiàn)有19個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中第1個公因子僅解釋了15.60%的方差,小于40%的臨界標準。這表明本次調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20.0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心理彈性、新生適應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入學適應和生活滿意度彼此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見表1)。

2.2 新生適應的中介效應分析

采用分層回歸分析考察新生適應在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效應(見表2)。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對其生活滿意度存在極顯著預測作用(β=0.334,SE=0.018,P<0.001),心理彈性對新生適應也具有極顯著預測作用(β=0.606,SE=0.072,P<0.001),并且新生適應對生活滿意度也存在極顯著預測作用(β=0.426,SE=0.010,P<0.001),則新生適應的中介效應極顯著。此外,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檢驗顯示,新生適應的中介效應估計值為0.112(0.083,0.145),則新生適應在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表1 心理彈性、新生適應和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表2 新生適應的中介效應檢驗

考慮到新生適應涉及大學新生入學后在學習、專業(yè)、想家、人際、情緒和經(jīng)濟等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14-15],按照多重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采用SPSS 20.0軟件中的process宏程序,檢驗新生適應各維度在心理彈性與幸福感之間的多重中介作用,結果見表3和表4。

從表3和表4可知,專業(yè)適應、情緒適應和經(jīng)濟適應在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極顯著的中介效應,而學習適應、想家適應和人際適應的中介效應則不顯著(圖1)。

3 討論與結論

與以往研究一致[16,28],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與其入學適應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大學新生,入學后的適應表現(xiàn)也越好,心理彈性能有效提升和促進大學新生積極良好的適應,可見心理彈性是大學新生適應各類壓力及正常開展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積極心理特征。此外,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與其生活滿意度也存在顯著正相關, 這與前人研究一致[8-9,12], 即心理彈性可以影響個體積極情緒及生活滿意度的增加。另外,新生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也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新生入學后的適應性表現(xiàn)與其幸福感體驗密切相關[19,29],高適應能力的大學新生在面對新環(huán)境和新挑戰(zhàn)時,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調整自我,對學業(yè)、生活以及人際等感到滿意,并善于發(fā)現(xiàn)積極意義,體驗積極情感。

表3 多重中介效應檢驗

表4 多重中介效應分析

圖1 新生適應各維度的多重中介效應模型

基于心理素質理論[24]和幸福適應理論[18],以心理彈性作為自變量,新生適應作為中介變量,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建構了新生適應及其維度在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統(tǒng)計結果顯示,新生適應在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品質影響其入學后的積極適應性表現(xiàn),良好的心理彈性是大學新生適應各類壓力及開展學習生活的重要特質,高心理彈性水平的大學新生表現(xiàn)出的適應能力越好,越能快捷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相應的,入學適應能力越高的大學新生在面對新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時也越能體驗到積極情感,其幸福感指數(shù)亦越高; 大學新生在入學后隨著適應水平的提高,越容易體驗到更多積極情緒,獲得更高的生活滿意度[19,29]。

本文引入多重中介模型的思路,考察新生適應各維度在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多重中介效應,以獲得不同適應行為的效應機制。結果顯示,大學新生專業(yè)、情緒和經(jīng)濟三方面的適應在其心理彈性和幸福感的關系中存在中介作用,表明心理彈性通過大學新生在專業(yè)、情緒和經(jīng)濟方面的適應表現(xiàn)間接影響其幸福指數(shù)的體驗,這三條間接路徑分別是: 心理彈性專業(yè)適應幸福感,心理彈性情緒適應幸福感,心理彈性經(jīng)濟適應幸福感。大學新生入學后比較常見的是對大學四年所學專業(yè)的適應,對專業(yè)成長及未來就業(yè)既充滿憧憬也伴隨疑惑。部分新生在入學后發(fā)現(xiàn)所學專業(yè)不符合個人志向和興趣愛好,與個人期望相差較大,有些新生會選擇申請轉換專業(yè),或是申請退學,重新參加高考,以選擇自己所追求的專業(yè)及學校[14]。因而需要發(fā)揮心理彈性的保護和促進作用,協(xié)助大學新生積極面對專業(yè)適應過程中的壓力或挑戰(zhàn),增強大學新生的專業(yè)認同與承諾,提升其幸福感。另外,對于大學新生而言,踏上高等教育陣地,這當中包涵成功后的喜悅,對未來的憧憬及不確定感等[14]。因此在入學后大學新生要注重其心理彈性能力的培養(yǎng),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保持戒驕戒躁的心態(tài),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來適應嶄新的大學時代,以獲得更高的幸福體驗。此外,大學新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獨自生活時,尤其在衣食住行上更是需要主動的自理與自立[14]。大學新生應發(fā)揮心理彈性的抗逆力與復原力,克服與避免不合理的經(jīng)濟開支及盲從和攀比等,樹立科學消費觀,以適應大學生活。本文中想家適應的中介效應不顯著,現(xiàn)代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發(fā)達,新生入學后隨時可與家人聯(lián)系,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新生的入學焦慮。同時伴隨入學時間的增加,逐步開始外延至師生和同學,新的人際關系開始后,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人際適應和學習適應的中介效應不顯著。因為新的人際關系可能緩沖了大學新生離家入學的焦慮,對于新生活的各種好奇、各種新體驗讓個體還不能完全聚焦于學習; 另外,學習適應[30]和人際適應[31]本身是多維度結構,將其作為單維結構進行評估,某些信息會導致統(tǒng)計效應相互抵消,后續(xù)研究可以考慮進一步基于多維度視角,探討這兩者在心理彈性和幸福感之間的效應機制。

由于條件有限,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研究采用橫向設計,調查取樣集中在同一時間點內進行,對于解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稍顯欠缺,后續(xù)可考慮采用縱向設計,在不同時間點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以更加準確地解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其次,調查對象來自方便取樣,對研究結果在更大范圍內的推廣有一定影響,未來可考慮從更廣泛的新生樣本中取樣。最后,研究所構建的中介模型為開展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以及提升大學新生的幸福感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比如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門或教學單位在實施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與輔導時,應重視心理彈性對大學新生入學適應以及幸福體驗的積極作用,增加有關心理彈性品質的培養(yǎng),鼓勵大學新生在大學環(huán)境中面對壓力或困難時,努力提高其自身的抗挫力,培養(yǎng)堅忍不拔愈挫彌堅的心理品質,勇于應對入學后的種種困難與挑戰(zhàn),積極提升入學適應能力,獲得更多更高的幸福體驗,最終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綜上,大學新生的心理彈性、入學適應和生活滿意度彼此關系密切; 新生適應在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中介作用,進一步分析表明,專業(yè)適應、情緒適應和經(jīng)濟適應在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多重中介效應顯著。

猜你喜歡
入學幸福感新生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重獲新生 庇佑
中國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無紙化入學報名值得推廣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11-25 14:25:06
無紙化入學報名值得提倡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4:52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入學面試
堅守,讓百年非遺煥新生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入學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噠
視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文化| 平安县| 黑水县| 永年县| 巩留县| 长治市| 应用必备| 清水县| 重庆市| 康平县| 桂阳县| 英吉沙县| 延津县| 河北省| 诸暨市| 崇州市| 吴旗县| 新竹市| 盖州市| 呼和浩特市| 福贡县| 西乌| 靖西县| 靖安县| 雅安市| 长垣县| 张家港市| 凤城市| 中超| 洪雅县| 呼伦贝尔市| 庆城县| 伊春市| 博罗县| 东港市| 通山县| 宜川县| 武乡县| 竹北市| 教育|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