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主領袖”自居的美國舉辦了所謂的全球“民主峰會”,西方媒體則配合造勢,渲染中國、俄羅斯等國是民主世界的“破壞者”。對此,中俄兩國駐美大使聯(lián)合撰文反擊了西方打著“民主”旗號挑動隔閡與對立,此舉十分罕見。
12月9至10日,以“民主領袖”自居的美國舉辦了所謂的全球“民主峰會”,西方媒體則配合造勢,渲染中國、俄羅斯等國是民主世界的“破壞者”。對此,中俄兩國駐美大使聯(lián)合撰文反擊了西方打著“民主”旗號挑動隔閡與對立,此舉十分罕見。
“民主峰會”參會名單的多重標準
據(jù)悉,此次“民主峰會”圍繞“對抗極權、打擊腐敗以及促進尊重人權”的主題,尋求作出創(chuàng)新和大膽的承諾。為此,美國政府邀請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參加“民主峰會”。其中,肯尼亞、剛果(金)、伊拉克等國引起了爭議。比如肯尼亞現(xiàn)任總統(tǒng)烏胡魯·肯雅塔曾因卷入部族沖突而受到國際刑事法院的“反人類罪”指控;剛果(金)因政府軍屢屢侵犯人權、司法部門任意拘捕等問題,受到聯(lián)合國多次點名批評;伊拉克政府是美國推翻薩達姆后一手創(chuàng)建的,其頒布的法令被指有違《日內瓦公約》《海牙公約》,政府本身跟“民選”更是毫不沾邊。
此外,被香港警方通緝的犯罪嫌疑人羅冠聰竟然也被邀請參會。他曾多次發(fā)表煽動分裂國家和顛覆國家政權的言論,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
更令人不解的是,除了中國和俄羅斯外,歐盟成員國匈牙利、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也沒有受到邀請。如果根據(jù)《世界自由》報告的排名,超過30%受邀參加“民主峰會”的國家“沒有自由”或“只有部分自由”。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學者喬舒亞·庫爾蘭特茲克認為,邀請一些備受爭議的國家參會是出于戰(zhàn)略考慮。比如,菲律賓在南海地區(qū)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美菲之間有軍事合作協(xié)議,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代理人”。同樣,美國邀請在印太地區(qū)的合作伙伴印度參會,就必須邀請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以免美巴關系進一步惡化。然而,在“民主峰會”開始前幾個小時,巴基斯坦決定不參加此次“民主峰會”。
分析普遍認為,美國苦心經營的這次“民主峰會”,邀請名單是“大雜燴”式的,從一開始就讓峰會的“民主”招牌失去了道德制高點。
中俄聯(lián)手扯下美國“民主”畫皮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在世界范圍內變本加厲“輸出民主”。尤其在與美國經濟水平與歷史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發(fā)展中國家策劃“顏色革命”,顛覆他國政權,給當?shù)厝嗣駧チ松钪貫碾y。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王文指出,美國邀請一些并非美國盟友的國家參會,是為了挑撥這些國家與中俄的友好關系,為對抗中俄虛張聲勢。對此,中國和俄羅斯聯(lián)手扯下美國“民主”畫皮。
在今年11月底,中俄兩國駐美國大使在美國《國家利益》雜志聯(lián)合發(fā)表題為《尊重各國人民民主權利》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國“民主峰會”是典型的冷戰(zhàn)思維,將在世界上煽動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矛盾,制造新的分裂。這種趨勢與現(xiàn)代世界的發(fā)展相矛盾,它不可能阻擋全球多極化架構的形成,但可能干擾這一客觀進程,中國和俄羅斯堅決反對。民主不是哪一個或一小撮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實現(xiàn)民主的形式有多種,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一個國家走的道路行不行,關鍵要看其是否符合本國國情,是否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是否能帶來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社會穩(wěn)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能否為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貢獻。
文章強調,對民主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看人民是否有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人民的訴求能否得到回應和滿足,人民有沒有獲得感和滿足感。如果人民只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后就毫無發(fā)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后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中國和俄羅斯呼吁,停止在“價值觀外交”的旗號下挑動隔閡與對立,各國之間踐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理念,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國家和諧共處。
召開“民主峰會”是美國處于戰(zhàn)略守勢的體現(xiàn)
盡管美國將這場“民主峰會”打造成了一場“反對中俄”的大戲,但仍有美國媒體奉勸美國看清現(xiàn)實。比如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指出,美國在海外的影響力減弱主要是因為國內問題,而不是中國。
作為“民主峰會”的召集者,美國正在經歷“民主的中年危機”。調查顯示,多達5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民主制度并不值得效仿,只有17%的受訪者對“美式民主”持肯定態(tài)度。而一些受訪者更認同中國的領導力。他們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政府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給美國樹立了好榜樣。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表示,召開“民主峰會”是美國處于戰(zhàn)略守勢的體現(xiàn)。在美國眼里,現(xiàn)在中俄處于攻勢,而美國處于守勢,需要召集盟友為自己打氣。這次“民主峰會”名義上是為了民主,實際上旨在維護“西方民主制度”。
沈逸強調,中國一直在探索如何結合國情讓民主有效落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經驗,也愿意將此分享給世界。與此同時,中國也不認為民主只有一種實踐形式,各國在民主原理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加以選擇和借鑒,進行“個性化定制”,形成有本國特色的民主實踐,最終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包容和多元。尋找高效、高質量的生活模式,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人們應對風險、沖擊、挑戰(zhàn)的能力,去建設一個美好家園,這才是民主應該做的事。
(《人民日報》(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