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字典,是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的工具書,那么字典為何被稱為“字典”,其中的“典”字又作何解釋呢?
我們先來看甲骨文的“典”字: 。它的下半部分是如兩個叉子一樣的構(gòu)件,象征兩只高度簡化的“手”;上半部分則由四根代表竹片的豎線和一個橢圓組成,其中橢圓象征著把分散的竹片連接起來的繩索,二者結(jié)合,組成“書冊”;由一雙手鄭重捧獻著的“書冊”,正是“典”。其字義如《說文》中所言:“典,五帝之書也。”就是說,典是三皇五帝賴以成功治國的書冊,是可以作為標(biāo)準(zhǔn)的權(quán)威書籍和文獻。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典籍”,正是采用了“典”的這層意思,而字典、法典、藥典等名詞也是由“典”的這個意思衍生的。
作為標(biāo)準(zhǔn)的權(quán)威書籍和文獻往往具有綱領(lǐng)性、規(guī)范性、法則性,對社會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典”也具有需要遵守的常道、不可違背的準(zhǔn)則這類意思,后漸漸引申為法令、法則、制度。如《史記·禮書》里說漢武帝“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于后云”,指漢武帝確定了宗廟祭祀和百官朝拜時的各種禮儀,并把這些禮儀定為國家制度流傳后世,這里的“典”和“?!笔且粋€意思。又如《后漢書·張衡傳》說“國王驕奢,不遵典憲”,這里的“典”意思和“憲”一樣,指法令、制度?!暗洹边€被進一步引申為“刑法”,比如法家推崇的“重典治國”,就是指采用嚴酷的法律手段治理國家。
“典”作為法則和制度的義項隱含著約束、管理的意思。因此,古人將“典”字引申為“主管”意。如《尚書·堯典》中記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笔钦f舜命令官員夔主管音樂事務(wù),用音樂教導(dǎo)感化年輕人,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大而井然,剛毅而不粗暴,簡約而不傲慢。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追溯家族歷史,稱“司馬氏世典周史”,意思是說,早在周朝,自己的家族就擔(dān)任史官,世代掌管周代歷史記載及其文書了。
而由“主管”意,“典”又逐漸有了涉及主管權(quán)變更的“抵押”“典當(dāng)”意。我們在老電影中經(jīng)常看到的“當(dāng)鋪”“典當(dāng)行”,做的就是這類生意。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詩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痹娋鋵懺娙嗣棵可铣瘹w來,都要典衣沽酒,再到曲江邊舉杯暢飲,盡醉而歸;抒發(fā)了對人生苦短的感嘆。后代詩人也多化用“典春衣”“典春衫”“典衣”等,寫自己為盡興游賞春光,不惜典衣沽酒的雅致。
各類權(quán)威的“典”往往源遠流長,體現(xiàn)著先人的智慧,深受古人重視,這反映在眾多與“典”有關(guān)的詞語中。比如“典雅”一詞,常用來指文章或言辭有所依據(jù),有莊重、高雅、不淺俗的氣質(zhì),也形容人富于學(xué)養(yǎng)、莊重不俗。又如“典故”,指文學(xué)作品或談話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各類掌故,而古代文人寫作最愛“用典”。還有我們常用的成語“數(shù)典忘祖”,它出自《左傳》中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晉大夫籍談朝覲周王室,周景王問他為什么晉國不向周王室進貢,籍談?wù)依碛烧f,晉國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自然也就不向王室進貢。周景王就列舉出王室賜給晉國器物的舊典,有理有據(jù)地駁斥了他的說法,并批評籍談作為晉國史官,明明掌管國家典籍,卻“數(shù)典而忘其祖”。后來,人們便用“數(shù)典忘祖”形容對本國歷史的無知,或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及事物的本源。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人心目中,一個國家的大事除了戰(zhàn)爭,就是祭祀。祭祀就要有盛大的儀式,這也構(gòu)成了“典”的另一層引申含義,那就是“典禮”。沈復(fù)在《浮生六記》中寫道:“余適恭逢南巡盛典,各工告竣,敬演接駕點綴,因得暢其大觀,亦人生難遇者也?!鄙驈?fù)恰好趕上了各州府籌備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的盛典,各處工程都已竣工,地方在預(yù)演恭迎皇帝的儀式細節(jié),他不由得感慨,能夠看到如此盛況,也算是人生難得的機遇了。
當(dāng)“典”字來到現(xiàn)代,它的身影也常?;钴S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讀書識字,我們要查字典、詞典;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回歸到對經(jīng)史典籍的細致研讀;碰到重大的事項,我們常會舉行隆重的典禮。而作為青年人的我們,更要爭做典范,做有時代擔(dān)當(dāng)?shù)男虑嗄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