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
于右任(1879 ~ 1964)贈送家父的草書,是他86歲(1964)時所書,寫的是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圖1):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此乃他體弱多病,借古抒懷,想念故鄉(xiāng)之作。因年老力衰,臨池感慨,揮淚作字,時有筆誤,“晚”誤書為“曉”字,“兩水”后誤書一“如”字,“人”后誤書一“柚”字。此時,他的書藝,已至人書俱老之境,全篇平淡雅拙,火氣全無,偶有誤筆,依然行氣一貫,并無尷尬之態(tài),純任自然,一氣呵成。但見其濕筆溫潤,干筆微澀,有如老蔘溫水,滋味陳厚,觀者以“雙眼”服之,十分養(yǎng)氣補人。
晚年的于右任,政治家與記者的身份,漸漸淡去,詩人與書法家的形象,則日益高大。他辭世前自書詩云:
獨立精神未有傷,天風吹動太平洋;
更來太武山頭望,雨濕神州見故鄉(xiāng)。
中原少年矜亡命,瀛海白頭竟放狂;
我是乾坤一炮手,人間何用贈天香。
展現(xiàn)了“日落心猶壯”的胸懷,“猛志故常在”的堅持,年輕而倔強的生命力,在詩篇與書法中,盡情的揮灑,毫無老態(tài)。若無如此大氣的人格,何來如此動人的詩篇?若無如此的風度與才情,何來如此恢弘的書風?
于氏于1949年,播遷臺灣,曾有詩云:“小小環(huán)球多風雨,扁舟一葉與天爭”,氣魄宏大,志氣高遠,民國詩人,難有匹敵者。他寄寓臺北15年,提倡“標準草書”,從之者及研究者有劉延濤、李超哉等多人,使雄強的碑學,遒勁的草書,壓倒流行的館閣帖學,遂令臺灣書風,為之一變。
他病逝于臺北后,墓葬坐落于市郊陽明山上,紀念他的銅像有兩尊,一尊立于玉山主峰,后遭拆毀;一尊立于臺北仁愛路圓環(huán)中,后將其銅像遷入國父紀念館花園冷僻的角落之中。然懷念紀念右老者,來自世界各地,仍絡繹不絕,無他,皆為其高尚的人格與精湛的藝術所感化也。
然而濫竽總能充數(shù),魚目偏能混珠,致使一般世人,完全無法區(qū)別“書法藝術家”與“書法抄書匠”之不同,實在有些可惜。要知道,百年之間,書法藝術家萬不得一,數(shù)量稀少,然書法愛好者,卻可以成千上萬,只要大家區(qū)分清楚,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一方面各行其是,一方面相互共勉,當可收相輔相成之效。
成就書法藝術家的首要條件,便在才情,既要能將感情思想發(fā)之于文,又要能將其筆之于書,表現(xiàn)自我,反映時代,再輔之以高遠的風度,動人的性格,一代大師,于是出焉。因此,欣賞于右老的書法藝術,必先概略了解其平生、才情與功業(yè),然后參照其詩其書,方能深切體會,全面欣賞,從而獲得啟發(fā)。
于右任,陜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又曾化名劉學裕、原春雨行世。清光緒三十年(1904)他24歲,開始向報社投稿,用“右任”為筆名,遂沿用之。又有筆名大風、神州舊主、剝果、半哭半笑樓主、啼血乾坤一杜鵑、關西余子等。
于右任兩歲喪母,由伯母房氏撫養(yǎng)。后經三叔于重臣之助,入名儒毛班香私塾就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他17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為秀才。兩年后又在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經書院和西安關中書院繼續(xù)求學。光緒二十四年(1898)20歲參加歲試,又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陜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帝出逃西安,參加“跪迎”的于右任,憂國憂民、作詩抨擊時政,編成《半哭半笑樓詩草》,刊行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25歲時。次年,清廷下令拿辦于右任。他原為光緒舉人,因詩集譏諷時政,被清廷通緝,亡命上海,遂入震旦公學,師事創(chuàng)辦人馬相伯校長,后又與馬相伯、葉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籌組復旦公學,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中秋節(jié)正式開學,同時又與王敬方等人發(fā)起組織“中國公學”,使當時因義憤而歸國的留日學生繼續(xù)入學,并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
從1 9 0 7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1909)、《民吁日報》,最后創(chuàng)辦《民立報》(1910),成為當時發(fā)行量較大的報紙。因不斷鼓吹革命,多次遭到逮捕下獄,然他畢生追隨孫中山先生反對帝制,無怨無悔。毛澤東曾回憶道:“在長沙第一次看到的報紙《民立報》,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報,這報是于右任先生主編的?!保ㄋ怪Z:《西行漫記》第115頁)。由此可見他是杰出詩人、記者,還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書法家。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孫中山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報館會見于右任,并題“戮力同心” 四字,嘉勉該報對創(chuàng)建民國的貢獻。不久,他便應邀出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1912年春孫中山辭大總統(tǒng)職,于氏亦辭職,回上海繼續(xù)辦報。后來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查封,于氏避居日本,繼續(xù)從事反袁斗爭。后來他出任國民聯(lián)軍駐陜總司令,統(tǒng)領陜西靖國軍。接下來,他又出任過國民政府常委、軍委會常委、審計院院長,后長期任監(jiān)察院院長,達34年之久。在教育方面,他兼任復旦大學教授、校董,推廣教育,不遺余力。于右任除參與創(chuàng)建復旦公學、中國公學、上海大學等高校外,在1930年代初,他還創(chuàng)辦了西北農林??茖W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fā)展科技,殫精竭慮,精神感人。
1922年11月,他剛擔任上海大學校長不久,即有幸與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會晤,足見他對科學的興趣。1932年,于右任54歲,他本著科學精神,在上海創(chuàng)立了“標準草書學社”,以易識易寫為準則,向國民推行草書標準化、普及化。1934年,當時政府推行公民教育現(xiàn)代化,以儒家倫理思想為基礎,“新、速、實、簡”為目標,于右老的“標準草書”,簡化書寫,被譽為“當代草圣”。他的著作,除《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外,還有《右任墨存》與《標準草書》等書。其在臺弟子如李普同等,現(xiàn)在仍繼續(xù)不斷地努力宣揚標準草書;而大陸弟子如劉田依等,亦在整理、研究右老書法,并從事相關的推廣工作。
于氏一生熱愛鄉(xiāng)土,興水利、建農場、辦學校、倡書法,護持民族文化遺產,深受海內外各界所崇仰。然在他逝世以后,最為人所懷念與研究的,還是他在書法上的貢獻。
于右任自幼精于書法,到了40歲時,便與滿清遺老鄭孝胥齊名,有“北于南鄭”之稱。我們看他在40歲時所寫的《劉仲貞先生墓志銘》,可知早年的書法,秀麗遒勁,自二王出,入趙、董之體,遠有惲壽平之風,近似黃山壽之筆(圖2)。他42歲所作《劉禹錫和白樂天南園試小樂》條幅,遒勁之風增強,結字章法,錯落大小,反差頗大,戲劇化的反映《集字圣教序》字體忽大忽小的風格,亦兼有沈曾植行草風范(圖 3)。次年,他寫的《蔣母王太夫人事略》,則展現(xiàn)了北碑風格,有其雄強而去其獷悍,展現(xiàn)溫柔敦厚的氣質(圖4)。他44歲時寫的《張清和墓志銘》,把早期秀麗遒勁的書風,融入北碑,變寬猛為瘦峭,強烈展現(xiàn)自家風格(圖5)。次年他寫的《鄒容墓表》,把唐楷如歐陽詢的瘦硬風格,融入北碑,成就自家獨特的楷書面貌(圖6)。
我們知道,晚清自曾國藩在政治上提倡“自強運動”,在書法上提倡雄強的唐楷,一時之間,在最難出新的楷書范疇,掀起了一陣創(chuàng)新熱,造成楷書風格的爆炸,趙之謙、翁同龢、蒲華、李文田、吳大徵、楊伯潤、楊守敬、陸潤庠、吳昌碩、何維仆、樊增祥、陶浚宣、黃士陵、張祖翼、高邕、沈曾植、費念慈、朱孝臧、康有為、梁鼎芬、朱士林、鄭孝胥、曾熙、揚逸、齊白石、蕭俊賢、吳敬恒、羅振玉、莊蘊寬、李瑞清、王震、張伯英、方爾謙、褚德彝、梁啟超 、趙叔孺、童大年、金梁、譚延闿、陳樹人、張默君、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紛紛創(chuàng)造了自家獨特的楷書風格。于右任在此高手如林的楷書風氣之下,能從北碑之中,讓自己的楷書,轉化脫穎而出,自成一格,十分不易。此后六七年間,他將此一“北碑唐楷”風格,發(fā)展得雄肆開張,磅薄大氣,引人入勝。例如他在這一時期的楷書對聯(lián)“雄戟摩白日,長劍斷流星。”(圖7)不但句子氣勢驚人,精彩動人,寫法更是有斷岸千尺、橫掃千軍之勢,全篇內容與形式,完美合而為一,是他40多歲時的代表杰作。
近50歲左右,于右任的字形,開始由瘦長轉為寬橫,他的對聯(lián)“偶逢新語書紅葉,難得賢人化白云?!闭宫F(xiàn)一種海納百川的寬宏氣度,前所未見,算得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佳作。至于他53歲時所作的對聯(lián)“明月出滄海,青天養(yǎng)片云”于寬宏之中,展現(xiàn)厚重之氣,開始由歐陽詢向顏真卿傾斜,向標準草書時代轉進。1932年,他54歲時所作對聯(lián)“塔日霜逾靜,巖花雪且肥?!保▓D8)明顯將顏真卿的粗壯筆法,融入北碑,形成一種雄肆威猛、氣吞河山的風格,神采奕奕,透露出一種王霸之氣。此作一出,于右任在民國書壇的地位,便登上了高峰,同時代的書家,鮮有人能在創(chuàng)造想象的發(fā)揮上,在筆墨氣勢的魄力上,與之匹敵。
于老于1927年前后,49歲時,開始鉆研草書。1931年,他發(fā)起成立“草書研究社”,采取系統(tǒng)化的科學態(tài)度,懷抱普及簡化中文書寫的心愿,致力于草書的標準化工作,為國家文字書寫及文化教育現(xiàn)代化,盡一份心力。他廣泛收集歷代草書碑帖《千字文》為底本,確定“易識、易寫、準確、美麗” 四原則,篩選歷代多種草書寫法,刪剝大要,取其精華,系統(tǒng)整理,排出草書 “代表符號” 的序列,也就是草書的“DNA”,徹底厘清了草書的組成要素,建立了草書基本單元的數(shù)據(jù)庫,在書寫“語構學”(Syntactic graphology)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經過不斷的試寫、定型、歸類后,他選定草書代表符號74個,使中文349個偏旁部首,都有了草寫的法則。此項工作的完成,明示了草書制作過程與秘密,解決草書古今難寫難認之謎,為草書的普及,開辟了康莊大道。
同年,于右任在上海創(chuàng)辦“標準草書社”,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于1936年,交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出版,時年58歲。多年來,此書不斷重印發(fā)行,影響深遠,至今不衰。該書上承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條析草書的歷史淵源,下開近代簡化中文書寫的要求與風氣,不單是近代草書發(fā)展的里程碑,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亦是貢獻重大的地標。
該書收有王羲之草書221個字,懷素132個字,孫過庭64個字,另有王獻之、智永《秘閣草韻》各20余字,同時還選用了董其昌、皇象、索靖、米芾、蘇軾、曹植、賀知章及《草書韻會》、《草書辨體》等書中,各10~19個字不等,至于顏真卿、黃庭堅、虞世南、鮮于樞、史可法、岳飛等的書跡,亦都列入。全編收列歷代名書家有108人之多,各類碑帖120余本。其中字例,或有不足之處,均由右老親自書寫增補,共得74字。
此后20余年間,他先后9次修訂該書,不斷改進完善,以合理易寫為原則,對135個字作了結構調整,反映了他嚴謹?shù)闹螌W精神。右老時常自謙道:“這只是一個藍圖,偉大的建筑還要靠國人努力”。
《標準草書千字文》出版后,遠播至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沈尹默在《題于右任“標準草書”歌》中贊之云:“整齊百體刪草字”,“美觀適用兼有之”。日本人藤原楚水刊摘《標準草書》部首凡例入《書法六體大字典》,在日本掀起標準草書熱。例如金澤子卿組織的標準草書社團—“高崎書道會”就是例子。由此可見,右老在世時就獲得“近代書圣”的頭銜,絕非過譽。在國內追隨于右老多年的胡公石,則創(chuàng)立“標準草書學社”,并將草書代表符號由74個增加到87個,部首由原來349個增到384個,另增補190個單獨字符,出版《字匯》,收編常用字6000多個,推行《標準草書》,不遺余力,成績非凡。
從五十幾歲到六十幾歲之間,于右任在標準草書的推廣上,考慮千萬學子的程度與性向,有“老大意轉拙”的體悟,作書不再肆意開張,彰顯自家飛揚雄肆的精神,而是回歸中庸之道,重拾溫柔敦厚之筆。我們看他在63歲抗日戰(zhàn)爭期間所寫的《標準草書千字文》(圖 9),便可察覺他以草書方便說法、簡凈度人的胸懷。
1945年他67歲,迎來了抗戰(zhàn)勝利,日軍投降。他回到上海,寫下了許多200公分以上的大幅作品,以為慶賀。此一時期的代表作,是他自己填詞,送給徐世昌的橫披行草《中呂醉高歌》兩闕(封二),尺寸超大,筆法狂放,可見他心中高興慶賀勝利之一斑,原文如下:
禹王廟上風高,黃祖陵前樹老;長途駐馬鄉(xiāng)人笑,留得詩情畫稿。
當年仗義登壇,蒼隼護巢竟返;云屯牧野繁星爛,西北天容照眼。
國家8年苦戰(zhàn),終于驅逐外侮,右老心中開懷,曾作《中呂醉高歌》多闕,抒懷言志,氣勢恢弘。其中有名的如:
(一)萬家爆竹通宵,人類祥光乍曉;百壺且試開懷抱,鏡里髯翁漸老。
(二)金剛山上云埋,鴨綠江心浪擺;休講月暗長城懷,胡馬嘶風數(shù)載。
(三)黃河水繞邊墻,白帝云封繡壤;萬靈效命全民向,大任開來繼往。
(四)區(qū)區(qū)海峽波驚, 莽莽紅場月冷;興亡轉瞬歸天命,不作降王系頸。
(五)誰彈捷克哀歌,誰縱波蘭戰(zhàn)火;諸姬盡矣巴黎破,兩面鏖兵曰可。
(六)歐洲守望何人,群眾哀號隱隱;海洋霸主從今盡,來日之歌笑引。
(七)當年兵火流離,口渴誰來送水;漁人曬網樵夫睡,都是離宮廢壘。
(八)高原木落天寬,故國風和日暖;等慈寺下歌聲斷,常使英雄淚滿。
(九)至誠不外無私,真理方知有始;受降城下逢天使,大道之行在此。
(十)自由成長如何,大戰(zhàn)方收戰(zhàn)果;中華民族爭相賀,王道干城是我。
右老詩詞,用字遣辭,直指實事,反映時代,出自肺腑,表達真情,決不虛弄陳腔,作一些“假唐詩”、“偽宋詞” 蒙混世人。例如他大膽使用“波蘭”、“巴黎”、“捷克”、“歐洲”、“自由”、“人類”等新名詞,自然流暢,不但反映了時代感,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作者的內在世界,那就是一種新的宇宙觀與世界觀,伴隨著一套新的知識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就這一點而言,民國書家,鮮有能望其項背者。
如果他在書寫過程中,抄寫古人詩詞,也絕非是機械的書奴,而是與古人共鳴,有感而引,藉古抒懷,其中有其反諷現(xiàn)實的意義。例如此一時期,他的另一件大幅行草作品《書陸放翁詩》橫披(圖11):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就是即景即情,有感之作。忠義遭放,懷沙自沉,國家遂壞,古今一理,抗戰(zhàn)后的國共內戰(zhàn),讓他抄寫下放翁此詩,不無借古人之口,傷自家之懷之意。
他68歲所作《劉允丞墓表》(圖 12),受了鄭板橋的影響,將楷書與草書,混合編組,一同書寫,能得意外之趣。
于右老的標準草書,在近70歲時,已完全成熟,可以楷模一代。他69歲左右寫的草書“功自在天下,學當為圣人”對聯(lián)(圖13)是標準草書的代表之作,筆法收放自如,使轉自在,既能婉約,又能斬絕,真是沉著痛快,兼而有之。他70歲所書的大草“出為天下重,退讀圣人經”對聯(lián)(圖14),粗細相間,斷續(xù)相連,大小相配,高下相應,如萬歲老藤,力挽九牛,又如驕驍龍騎,騰躍九州,是他的草書極品。
此后十幾年間他的書法作品,則漸漸邁入人書俱老的境界,溫潤如玉蘊清輝,平淡如冬陽和藹,精氣內斂,生命頑強,讓人味之無窮。
于右老十分喜歡以白話文入書法,80歲時,他以標準草書筆法寫下《白話論文字書法》(圖15),鄭重指出:
文字為人類表現(xiàn)思想、發(fā)展生活之工具,書法為中國特有藝術,亦為我國古今教育要科,關系國家民族之前途至大,不可以小技視之也。
他雖然沒有從“語構學、語意學、語用學”三方面,論文字與文字書寫在文化上的重要性,但簡單數(shù)語,短短幾行,要言不繁,把握了文字創(chuàng)造、生活藝術與文化傳承的核心關系,是當今發(fā)展書法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值得后人詳加闡述,發(fā)揚光大。至于此作書法本身,實用與藝術,兼而有之,則可視為標準草書的楷模,可以臨仿學習,也可以分析欣賞。
他80歲左右所作大草“風雨一杯酒, 江山萬里心”對聯(lián)(圖16),是他晚年的心境寫照,也是他愛寫的句子,留有作品多幅傳世,件件都是精品,值得玩味再三。83歲所作的“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四十州”對聯(lián)(圖17),筆墨老成,氣力充沛,圓神滿溢,爐火純青,使轉之間,絲毫無憾,求之對聯(lián)書法史,可謂絕無僅有的經典大作,當是蒲作英、方爾謙以后最動人的草書大師,也是20世紀唯一的草書圣手。在草書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稍后的余承堯而已。
至于在章法上,于書不求激烈動蕩之節(jié)奏,通常畫面多成一種自然和諧的情調。論者謂:“他的草書藝術,字字獨立,使轉靈活,點畫分明,雖引帶不多,但顧盼有情,給人以‘作草如作真’的感覺,字里行間,閃耀出蒼勁雄偉,深厚質樸的風格。筆法省簡便捷,富有變化。有面目清新,氣韻獨特之態(tài),絕無一字萬同之弊?!?/p>
在結字上,論者謂于書“敢于打破固定模式,字形千姿百態(tài),創(chuàng)出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其特點是:重心低穩(wěn),體勢開張。字形多成梯形,若下部有橫則筆重力足,有托筆千鈞之勢。并能穩(wěn)中求險,隨機應變,把握重心。于書率意之處,正是由熟返生,使藝術進入高層次的標志?!彼淖煮w,線條凝練渾厚,剛柔互濟,使轉自如,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體勢縱逸,古樸典雅,拙巧相生,任其個性自然流露,不假雕飾,無相當才情者,絕對無法領略其創(chuàng)作的佳妙處。
不過,于右任書法最大的特色,還是在與時代保持密切關系。他雄強的筆法與自由奔放的書風,本是19世紀書法家的共同特色,此一特色為清代主流書體隸書與篆書注入了新血,為當時的楷書帶來了新氣象,為20世紀楊草仙、方爾謙、高劍父、溥心畬、陳定山、余承堯、臺靜農、梁寒操、劉延濤、傅狷夫、陳丁奇、于還素等書家的草書復興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160年間,從農業(yè)社會轉化至工業(yè)社會,再轉化至后工業(yè)社會。然農業(yè)社會之中,雖以農業(yè)為主,但其中亦含有工業(yè),后工業(yè)社會之因子;工業(yè)社會雖以工業(yè)為主,但其中亦含有農業(yè),后工業(yè)社會之因子;而后工業(yè)社會雖以信息工業(yè)為主,其中亦仍然包涵有農業(yè)與工業(yè)社會之因子,三者相互重迭,只是在各個階段,各有所重罷了。
以書法碑帖的美學進程而言,其創(chuàng)作時有超越時代之舉,例如出現(xiàn)于7世紀唐代農業(yè)社會的《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充滿了后工業(yè)社會之因子。10世紀北宋的活字木板印刷,有工業(yè)社會之因子。18世紀鄭板橋之綜合書體,有后工業(yè)社會之因子;金農之漆書,則有工業(yè)社會之因子。
以書法碑帖反映時代而言,19世紀,曾國藩、馮桂芬、趙之謙、張之洞、康有為、陶浚宣……等之雄強書風,皆反映“自強運動”時代的思潮。
以書法理論而言,19至20世紀,以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之提倡北碑的影響最大,不但在書壇有人聞風響應,天下景從;此一理論與公羊學結合,還影響到政治之改革,成為“百日維新”的理論基礎之一。書法反映時代,影響時代,至此可謂已達頂峰。
清末民初革命運動興起,導致民國成立。20世紀初期,反映此一時代的書家有于右任、徐悲鴻、方地山、李徐……在“雄強”書風之中,加入“新、速、實、簡”之特質,以及“狂放”、“稚拙”、“易懂”等特色。
1949年以后,在大陸,書風由沈尹默、郭沫若等人為主導;在臺灣及海外,則由王壯為、莊尚嚴、張隆延、王方宇等人為主導。后者首先在 1960 年代,接觸到日本書法新風,也開始從事類似的書法實驗;前后10年,有了初步的成績。大陸書家,在 1979年改革開放之后,也于1980年代,開始類似的書法實驗,至今方興未艾。
由是觀之,進入20世紀的書法家,若以作品反映時代而言,當以于右任為第一。于氏少時習二王唐楷與北碑,承繼趙之謙等人的雄強風格,骨氣開張,大氣磅礡。他壯年參加革命,眼光膽識皆有新時代之氣息,發(fā)之為書法,雄肆奔放,與康有為一樣,走上抒發(fā)個性,自由揮灑的道路。此時的書家之書風有由漢隸、北碑轉入行草、大草的傾向。而于右任便得風氣之先的代表。他認識到民國成立,代表以民為主的時代之來到。書法為配合普及教育及工業(yè)社會之“新、速、實、簡”等新精神,必須簡化,以收掃除文盲推廣教育的實用功效,于是于右任開始編寫《標準草書》,大力推行。他以身作則,臨池不斷,到處示范,希望將《標準草書》變成每一個中國人的必備書寫工具,與“新、速、實、簡” 的新生活運動相互配合,當時書家,無人能及。
可惜《標準草書》在字形上,還是美觀大于實用,仍有許多難認難記的字,只適合當作純藝術來傳播,不適合從事普及教育之推廣,其實用成果不彰,是可以預見的。不過在實用上,于氏推行《標準草書》運動不彰,并不足以證明于氏本身藝術的失敗。事實上,于右任在草書藝術上的成功,是20世紀中國書法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而與于右任前后同時的草書名家,有方爾謙、高劍父與余承堯。于氏的草書,55歲以前走北碑雄強奔放的路子,60歲以后,則以柔韌拙重為主,返樸歸真,英華內斂。方爾謙的草書則以拙丑為主,時加變形,于扭曲中見力量,于扁闊里見彈性,大有壓扁之后又反彈上來的氣勢,縱橫自如,妙不可言,自成一家。高劍父則以畫法入草,干濕濃淡、渴枯漲暈,無所不用;飛揚奔騰,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極盡變態(tài)之能事;把自由、強勁、個人主義等革命浪漫時期的三大要素,全都融合在一起反映在他的書法之中。余承堯的草書,細如游絲,綿綿不斷,有起有伏,似斷實連,一洗明末清初草書之寫法,自成一種險勁的波浪風格。
如果我們說于右任的草書,是從浪漫主義大我出發(fā),以時代的關懷為歸依,最后完成于小我藝術之登峰造極;則余承堯是從浪漫主義式的小我出發(fā),注重個人性格的抒放,表現(xiàn)純真的赤子之心,回到人性樸實未鑿的最初,終于在大我之普遍人性中,驗證了他藝術之動人的力量。
總而言之,20世紀初期的中國書法,仍多半在浪漫主義思潮的范疇中發(fā)展,與文學及繪畫中的浪漫精神相互呼應,蔚成風氣。有歷史使命感的書法家如于右任,希望書法在新的時代,能以新的形式,重新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努力于尋求“藝術”與“功能”之間的平衡之道。有些書法家,則把“革命精神”注入書法之中,使之成為一種反抗既成制度及傳統(tǒng)美學的象征。
80歲以后的于右任,體力日衰,作品日漸減少。當初他為我父親動筆作書時,是1964年春天,據(jù)他告訴我父親,已經數(shù)月未動筆了。
于右老去世后,中央日報上刊出他當年7月間的作品:草書《王陽明〈心漁歌〉》條幅,說是他的絕筆。此作書風與他的《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類似,都是晚年體弱多病時所書,時有缺漏,最后一句,落一“所”字,又落一“矣”字,原文如下:
有漁者歌曰:
漁不以目惟以心,心不在魚漁更深;
北溟之鯨殊小小,一舉六鰲未足歌。
敢問何如其為漁耶? 曰:
吾將以斯道為剛,太和為餌,天地為舫;
挈之無意,散之無方;
是為得無所得,忘無所忘者矣。
右老特別拈出陽明《心漁歌》并書之,當然有深意寄托。此歌氣象博大,比喻新奇,體道之心深,布道之意廣,由儒家轉入老莊,再轉入禪宗,層層內探又層層外翻,真是奇警動人。草書此歌,對右老說來,不但在人生體悟上,與陽明心有戚戚,同時對當時風氣,也有警醒點化之意??上В瑢σ话闳藖碚f,《心漁歌》似乎陳義過高,語涉虛玄,不易理解,后遂無書此歌者。
后記:
1992年由于氏家鄉(xiāng)政府、群眾干部以及臺灣地區(qū)、日本國等各界人士,集資興建“于右任紀念館”,位于陜西省三原縣城東。1997年11月正式開館,對外開放。館內有“于右任生平事跡展”、“于右任書法作品展”和“全國名流書法展”三個陳列室,還有附屬的碑亭、碑廊,是學習標準草書及歷代書法的好去處,也是弘揚中華文化思想重要據(jù)點。
近年來于右任書法的價值,漸漸在民國書家之中,脫穎而出,拍賣市場上屢創(chuàng)新高,原來就多的贗本,更是變本加厲。例如“曠懷掃氛翳 ,公論懸日星?!保▓D18)就是仿他50歲左右書風的偽作,荒唐破碎,不堪入目。特別刊出一幅,以供參考比對。目前市面上,仿于書各期書風的偽作甚多,早年的偽作,多仿其70歲以后的書風,近期的則仿其50歲左右的筆路,受拍賣市場的價位影響甚大,于書法愛好者,不可不察。
(作者為臺灣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