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獺
馬可·波羅的大名舉世皆知,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同時代的世界上,還有伊本·拔圖塔和汪大淵這樣的旅行家。他們走過了比馬可·波羅更長的路,去過比馬可·波羅更多的國家。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不同的出生
1304年,伊本·拔圖塔出生于今摩洛哥沿海丹吉爾的伊斯蘭教法學者家庭。這一年,延續(xù)40年的蒙古世界內(nèi)戰(zhàn)終于結束,坐鎮(zhèn)大都(今北京)的元成宗鐵穆耳成為大蒙古國名義上的宗主,歐亞大陸戰(zhàn)火平息,商道重歸和平。意大利人文主義先驅(qū)彼特拉克來到人間,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幾年后的江西南昌汪家壟,誕生了一個名叫汪大淵的孩子。大淵,意為大海,冥冥之中暗示著汪大淵與大海的非凡緣分,幾十年后,他將從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完成兩段非凡的旅行。
在重視商業(yè)的蒙古人的統(tǒng)治下,元代中國釋放了雄厚的貿(mào)易潛力,海上貿(mào)易空前發(fā)達。蒙古人的鐵蹄盡管摧毀了沿途的國家,卻也給歐亞大陸帶來了久違的秩序,人們能夠順利地穿行于整個歐亞大陸。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繁榮的海運、成熟的造船技術、重視商業(yè)的社會氛圍,也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才會孕育出伊本·拔圖塔和汪大淵那樣的旅行者。
兩個方向的旅程
1325年,21歲的伊本·拔圖塔從家鄉(xiāng)啟程,告別父母與愛人,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麥加朝覲的旅程,這一走,便是24年。
伊本·拔圖塔沿著北非海岸一路前行,在埃及,他遇到一位圣人,預言只有通過敘利亞才能到達麥加。于是伊本·拔圖塔便朝敘利亞方向前行,順道拜訪了圣地耶路撒冷。他跟隨商隊來到了麥加和麥地那,獲得了“哈吉”(朝覲者)的稱號。完成朝覲后,伊本·拔圖塔前往伊利汗國,之后隨著商隊和航船來到也門和東非海岸,最后順著季風回到麥加,完成了第一次遠行。
在伊本·拔圖塔出發(fā)后幾年,剛滿20歲的汪大淵在當時的東亞第一大港泉州登上貨船,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遠行。
跟隨著船隊,汪大淵來到海南,穿越西沙,抵達越南南部,又沿著海岸來到柬埔寨沿海。每到一地,汪大淵都會仔細觀察當?shù)氐娘L土民情、物產(chǎn)與社會情況,收集各種相關資料。在柬埔寨,汪大淵目睹了吳哥王朝奢侈的廟宇和豐富的物產(chǎn),而這一切,都將在百年之后物是人非。
離開柬埔寨,汪大淵訪問了泰國沿岸和南洋的大小群島。南洋島嶼密布,森林覆蓋,地理阻隔之下,各地形成了充滿多樣性的文化,途中所見的各種奇特習俗,令汪大淵深感震驚。
從南洋往西,便到了廣闊的印度洋。憑借豐富的物產(chǎn)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當時的印度沿海異常繁榮,西海岸的古里更是成為印度洋的香料貿(mào)易之都。市集上密布著大小寶石和各色香料,吸引著從中東到歐洲的商人們。
沿著海岸往北,汪大淵又一次踏上蒙古人統(tǒng)治的領地。他在波(今伊朗)斯的馬臘格遇到了老鄉(xiāng)——一位姓陳的漢人領主,他曾是元代小官,因緣際會來到波斯成為一方領主。之后,汪大淵往西來到埃及,從紅海沿岸一路往南,來到了東非海岸。他甚至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產(chǎn)自中國的青花瓷!
探訪完東非海岸,汪大淵從索馬里啟程返回,此時離當初下海,已有5年之久。5年后,汪大淵又一次從泉州出海,花了2年時間走完了旅程,可能還在途中經(jīng)過了莫桑比克海峽、澳大利亞等地。
正在汪大淵旅行的同時,德里蘇丹國(今印度北部)統(tǒng)治者圖格魯克聽聞了伊本·拔圖塔的故事,決定邀請他去德里擔任宗教學者,伊本·拔圖塔于是開始了第二次遠行。在欽察汗國,伊本·拔圖塔受大汗月即別的委托,護送拜占庭(即東羅馬帝國)公主回到故鄉(xiāng)生產(chǎn)。就這樣,伊本·拔圖塔來到了旅途中第一個非伊斯蘭教城市——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他在這里待了一個月,完成任務后一路向西,來到印度。
伊本·拔圖塔在德里遇到了圖格魯克,他在充滿疑心的圖格魯克手下度過了6年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教法官生活。1341年,借著出使大元的名義,伊本·拔圖塔離開了德里。歷盡艱險,最終在1345年到達了泉州。伊本·拔圖塔見識了遠東的物產(chǎn)、工藝和繁華的市井生活。待了大半年之后,他決定回家,此時,距離他出發(fā)朝覲已有20年。
物是人非,在回家的旅途中,伊本·拔圖塔聽聞伊利汗國陷入內(nèi)戰(zhàn),一分為四,路過大馬士革時,他得知黑死病已開始蔓延,父親也已死去。黑死病的打擊和蒙古諸汗國的內(nèi)亂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很快,西歐將從世界歷史的邊緣走向中心。1349年,伊本·拔圖塔終于返回丹吉爾,卻發(fā)現(xiàn)母親也已在幾個月前過世,此時,距離他離開家鄉(xiāng),已有24年之久了。
1351年,伊本·拔圖塔聽說了撒哈拉以南神秘的黃金之國——馬里帝國。伊本·拔圖塔花了2個月的時間,艱難穿越了1600千米的沙漠。在馬里帝國,伊本·拔圖塔遭受了很大的文化沖擊。旅行至加奧附近,馬林王朝的蘇丹發(fā)信要求他返回。于是伊本·拔圖塔便滿載著大量珍奇貨物返回,完成了最后一次旅行。
被埋沒的后世
雁過留痕,若不是有著作傳世,后人恐怕并不會記得有汪大淵和伊本·拔圖塔這般傳奇的旅行家存在。
第二次遠行歸來后,汪大淵便立志著書,詳細記錄旅途的所見所聞。幾年后,適逢泉州達魯花赤(元代官名)偰玉立編修泉州郡志,他請汪大淵撰寫《島夷志》,介紹各國的風土人情。1349年,汪大淵終于完成了這部影響了鄭和等旅行家的巨作。元末戰(zhàn)亂中,《島夷志》大部分內(nèi)容不幸散失,幸得簡寫版《島夷志略》傳世,我們才能從中了解元代后期中外貿(mào)易和印度洋航線的盛況。更具此畫一張汪大淵在寫《島夷志》
幾年后的1354年,伊本·拔圖塔完成了他的第三次旅行,在馬林王朝統(tǒng)治者建議下,伊本·拔圖塔講述了數(shù)十年的旅行經(jīng)歷,由蘇丹的秘書記錄成冊。這便是著名的《伊本·拔圖塔游記》。
可惜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汪大淵和伊本·拔圖塔的游記都不為中國或伊斯蘭世界之外的人們所知。直到19世紀,西方學者才發(fā)現(xiàn)了這兩人的游記,并對其中的內(nèi)容深感震驚。斗轉星移,那時的中國和伊斯蘭世界已經(jīng)不再像以往那樣繁榮。兩位旅行家的經(jīng)歷也沒法像馬可 波羅那樣,隨著西方文明的擴張而被整個世界的人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