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康,張枝盛,瞿和平,劉 偉,楊 漢,秦曉銀,黃志謀
(1.咸寧市農業(yè)科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2.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武漢 430064)
冷浸田是指受地下冷水浸漬而形成的一種低產水稻(Oryza sativaL.)田[1]。冷浸田具有地下土壤溫度低、低氧、土壤通氣性差的特性,使土壤有機質分解緩慢,潛在肥力無法充分利用,造成產量低下[2]。中國的冷浸田面積達346萬hm2[3]。針對冷浸田進行定向改良,可以提高冷浸田的糧食單產水平。通過改良大面積存在的冷浸田是中國糧食增產、穩(wěn)產的一個重要手段。
針對冷浸田的特性,學者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其改良來提高單產水平,例如開溝排水、興修水利等。有研究表明,在冷浸田使用化學調節(jié)劑可改善土壤氧化還原性,減少活性還原物質含量,提高根系活力[4,5]。在栽培措施方面,壟作模式可以有效改良冷浸田土壤特性,提高水稻產量[6,7]。
目前關于冷浸田改良的研究大多是從單項改良措施進行,缺乏各種措施相結合的研究。因此,本試驗以湖北省鄂東南(紅黃壤區(qū))典型冷浸田為研究對象,在施化肥、秸稈還田的基礎上配施微肥,并輔以挖溝排水,集成各改良措施形成一整套技術模式,研究該技術模式對水稻根系生長、干物質含量及產量的影響,為冷浸田改良治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qū)汀泗橋鎮(zhèn)赤崗村。供試水稻品種為泰優(yōu)398,試驗田為鄂東南(紅黃壤區(qū))典型冷浸田。
試驗設置3個處理:①常規(guī)技術模式(CK),機插,秸稈還田,常規(guī)管理,底肥為化肥600 kg/hm2;②微肥技術模式(T1),機插,秸稈還田,底肥為化肥600 kg/hm2+鋅肥 30 kg/hm2+硅肥 150 kg/hm2+石灰1 500 kg/hm2;③暖田技術模式(T2),機插,秸稈還田,田間機械起廂,底肥為化肥600 kg/hm2+鋅肥30 kg/hm2+硅肥150 kg/hm2+石灰1 500 kg/hm2。每個處理面積各0.27 hm2。
1.2.1 根系形態(tài)測定 成熟期時每個處理取3穴水稻。以每穴水稻根為中心,挖取長、寬、深均為20 cm的土塊,將挖取的土塊裝于70目的篩網袋中,洗根時先用流水緩慢沖洗,然后用農用壓縮噴霧器沖洗干凈。根系形態(tài)測定用根系分析系統(tǒng)(Win?RHIZO)進行分析。然后將根、莖和葉鮮樣放置恒溫箱內,105℃殺青 30 min,然后 75℃恒溫烘 3~4 d,稱量各部位干重,并計算根冠比。
1.2.2 產量性狀考察 在苗期每小區(qū)選定10穴水稻調查基本苗、分蘗數(shù),成熟期將10穴取樣考種,調查有效穗數(shù)、每穗總粒數(shù)、每穗實粒數(shù)、千粒重,計算理論產量。
圖1 3種模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長情況
數(shù)據(jù)用Excel軟件和R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LSD法進行樣本平均數(shù)的差異顯著性比較。
不同模式對冷浸田水稻根系生長的影響不一。由圖1可知,各水稻根系的構成因子在不同模式下根系結構具有顯著差異。T1、T2在水稻不同生長時期時各根系指標都優(yōu)于CK,說明T1與T2可以顯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水稻根系的生長發(fā)育能力,促進水稻植株的物質與營養(yǎng)運輸;與T1相比,T2分蘗盛期的平均單株根系總長顯著增長,成熟期的平均根直徑、平均單株根表面積、平均單株根體積增大。綜合分析認為,與CK相比,T2、T1可以顯著提高水稻根系生長,T2效果最顯著,T1次之。
由表1可知,與CK相比,T1株高、根干重顯著增加,分別增加8.79%、67.79%,其他干物質指標與CK差異不顯著,說明T1促進根系發(fā)育,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運輸,提高水稻根干重。與CK相比,T2在各指標上都顯著高于CK,其葉干重、莖干重、根干重分別比 CK高 60.08%、41.88%、89.07%,其中增長最大的是根干重,說明T2為水稻植株生長提供有利的生長環(huán)境,增加植株干物質累積,提高根冠比。
在葉干重、莖干重、單穗重上,T2要顯著高于T1,而T1和CK無顯著差異。在根干重上,3種模式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其中T2最高,CK最低。綜合分析認為,相比CK和T1,T2可以顯著提高水稻干物質累計含量。
由表2可知,與CK相比,T1每穗實粒數(shù)、實際產量顯著高于CK,分別達6.47%、12.98%,其他指標T1與CK間沒有顯著差異,說明T1能有效提高水稻實粒數(shù),從而達到增產的目標;T2的分蘗數(shù)、單株有效穗和每穗實粒數(shù)要顯著高于CK,分別達49.72%、20.00%、11.53%,增產達 21.42%,說明 T2更有利改善水肥管理,改良冷浸田土壤特性,促進分蘗,增加有效穗和實粒數(shù),進而增加產量。
表1 3種模式下水稻植株株高及干物質含量表現(xiàn)
表2 3種模式下水稻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表現(xiàn)
冷浸田由于長期受冷水浸泡,形成了與其他類型中低產田不同的特點,概括起來是冷、爛、瘦、毒[8]。該類型土壤潛在肥力高,但速效養(yǎng)分少,地溫低且缺氧條件下還原物質積累[9],如何利用土壤潛在肥力促進水稻生長成為學者們研究的對象。前人就肥料使用、水分管理、耕作模式、栽培措施、秸稈還田等不同方式改良冷浸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作物產量潛力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是從單方面調節(jié)生產因子來提升冷浸田的經濟價值[10,11]。本試驗通過集成前人關于冷浸田改良的研究成果[12-14],研究出一整套關于冷浸田改良的栽培措施,提出了挖溝排水、施堿改酸、微肥調控、秸稈還田的技術模式,被稱之為暖田技術模式。該模式在根系發(fā)育、干物質積累、產量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產量較CK顯著提高,在咸寧市冷浸田中應用暖田技術模式可增產21.42%。
根系是植物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重要器官,健壯的根系能夠為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和水分,保證作物高產。冷浸田由于長期漬水,導致土壤通透性差,氧氣供應不足,對水稻根系造成了嚴重毒害作用,甚至在前期造成爛秧死苗現(xiàn)象[12]。目前在冷浸田改良對水稻根系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少,本試驗測定了成熟期的水稻根系形態(tài),發(fā)現(xiàn)與CK相比,T2能夠顯著增加水稻根系總長、平均根直徑、平均根表面積、根體積,促進根系生長發(fā)育。
綜合來看,T1和T2可以顯著改善水稻田間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根系生長能力,增強根系發(fā)育,促進水稻營養(yǎng)物質運輸效率,增加干物質含量,提高水稻產量,與 CK相比,T2增產 21.42%,T1增產12.98%。T2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根系生長、促進干物質含量方面要優(yōu)于T1。綜合而言,T1和T2是因地制宜提出的一套栽培措施,分別在根系發(fā)育、干物質積累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產量較CK顯著提高,這2種模式中,T2效果最顯著,T1次之,故從冷浸田改良治理提升水稻產量、綜合生產力及經濟效益考慮,暖田技術模式(T2)在冷浸田耕種上具有顯著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