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中國人常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現(xiàn)在恐怕得倒著說。早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表《2014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xiàn)狀報告》中,就把70歲之前死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癌癥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死亡定義為“過早”死亡,也就是“早死”。
據新鮮出爐的《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我國正在通過實施和促進一系列的規(guī)劃措施,降低由慢性病所導致的“早死”,以應對由迅速加快的老齡化、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所導致的全民健康問題。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2018年世界衛(wèi)生統(tǒng)計數據,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約為76.4歲,與發(fā)達國家相差5~8歲。而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病。根據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監(jiān)測數據,2019年我國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所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88.5%,也就是說,我國居民中絕大多數的死亡都是由慢病導致的,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合計占了80.7%。
慢病導致的死亡幾乎都發(fā)生于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死亡發(fā)生在70歲之前,危害更甚。近年來,為了引起全球對這種死亡的重視,世界衛(wèi)生組織用了一個“慢病早死率”指標來監(jiān)測70歲之前死于慢性病的可能性,通過監(jiān)測人群70歲前各個年齡段的各種慢性病的死亡率,對此概率進行估算。換句話說,這個概率越高,說明慢性病對人的生命威脅越大、對社會影響也就越大。
以我國為例,《報告》公布的慢病監(jiān)測數據表明,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為16.5%,也就是說,在我國居民這四種疾病的死亡中,每6例就有一例不滿70歲,即“早死”。
慢病所導致的“早死”之所以至關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對人類期望壽命的影響作用顯著,另一個原因是它的可預防性。
據世界公共衛(wèi)生專家評估,如果目前全球70歲之前死于慢性病的概率降低三分之一的話,人類的平均期望壽命可以延長接近一歲。
要做到這一點,最可能的途徑就是改善與慢病相關的不良生活方式。具體來說,這些危險因素包括吸煙、不良的飲食習慣、靜坐生活方式、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
要打破慢病從萌芽到重疾的鏈條,關鍵在一個“早”字。對慢病的預防,重在早干預、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只有行動得早,才能避免“早死”。
而控制吸煙、避免酗酒、改善營養(yǎng),增加鍛煉,篩查和治療慢病,都被證實是有效的干預手段。例如在澳大利亞,1950-1970年期間, 30-69歲男性的慢病死亡率增速達到9%,后通過有效的控煙干預和控制血壓、血脂的公共衛(wèi)生手段,在1970-1990年期間,該年齡段男性慢性病死亡率下降了43%。
我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于《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研究也表明,干預對于降低慢性病早死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未來我國能夠實現(xiàn)對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和吸煙等的有效干預,預計到2030年,上述四類慢性病的早死率有望實現(xiàn)降低30%的目標。
慢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長期、隱性、緩慢發(fā)展、又不可逆的過程,如果不刻意預防,就會變成難以控制的重疾。
比如,很多人對自己長期高血壓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被腦血管病意外擊倒,才覺得疾病從天而降,非常突然。同樣,大部分常見惡性腫瘤也沒有特異性的自覺癥狀,等出現(xiàn)明顯癥狀時,往往已經到了晚期。因此,慢病所致的重疾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而只是突然被發(fā)現(xiàn)。
要打破慢病從萌芽到重疾的鏈條,關鍵在一個“早”字。對慢病的預防,重在早干預、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只有行動得早,才能避免“早死”。
“早干預”就是針對與慢病相關的危險因素采取措施。根據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特點,國家衛(wèi)建委倡導“三減三健”,就是“減鹽、減油、減糖”,和“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
“早干預”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將其融入到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才能持續(xù)改變,產生效果。
國家衛(wèi)建委的數據還提示了“早干預”的緊迫性。以“健康體重”為例,最新的監(jiān)測表明,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
在這些超重肥胖的人群中,不少人已經過早患上了慢性病,更多人會在未來10-20年中遭遇慢病重疾侵襲。尤為值得重視的是,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給成年期肥胖構筑了厚重的基礎,蘊含巨大的健康隱患。
“早發(fā)現(xiàn)”和“早治療”針對慢病的癥狀和前期疾病,像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像與腸癌、宮頸癌密切相關的高級別瘤變等癌前期病變,都需要通過常規(guī)體檢或專門的篩查得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獲得治愈的機會。
因此,個人需要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定期測量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標,積極參加癌癥篩查。
世界衛(wèi)生組織研究表明,政府每投入1元錢用于預防保健,可以節(jié)約8元醫(yī)療成本。對于個人而言,預防篩查比臨床診斷治療更為重要,提早預防,可以降低慢病重疾的發(fā)生風險和死亡風險,不僅大大減少醫(yī)療開支,也減少因疾病帶來的身心痛苦和間接經濟損失。
針對膳食營養(yǎng)、體力活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干預,不僅能夠顯著降低個人癌癥風險,還能夠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帶來預防慢性疾病的紅利。甚至對于已經罹患慢性病的患者而言,踐行健康生活方式也能大大延緩疾病進展,預防并發(fā)疾病,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死亡風險。
而且,取得這些效果的同時,也減少了疾病對自身和家庭的經濟影響。
此外,針對慢病的預防服務,比如周期性的體檢、接種疫苗、遺傳相關慢病咨詢等,相比慢病重疾的診療支出,價格更為低廉,早干預、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的效果也更為顯著。相對每年2000至5000元的預防性服務支出,與動輒每年幾萬乃至十多萬的重疾診療費用相比,性價比極低,可謂是智慧的健康“投資”。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發(fā)展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嬰兒和兒童死亡率在大部分國家中都控制在很低水平,傳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人的壽命迅速增長。所以在當下,我們更需要關注慢性病。只有防控好慢性病,才能牢牢把握健康的主動權,享受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長壽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