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產(chǎn)興
陳半?。?876—1970),即陳年,畫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拜吳昌碩為師。40歲后到北京,初就職于北京圖書館,后任教于北平藝術(shù)??茖W校。擅長花卉、山水,兼及書法、篆刻。曾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會長。代表作品有《盧橘夏熟》、《高枝帶雨壓雕欄》、《惟有黃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圖》,《莫負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覽。 有《陳半丁畫集》、《陳半丁花卉畫譜》、《當代中國畫全集·陳半丁》行世。
20世紀初至70年代,在北京畫壇上,半丁先生是位大名鼎鼎、名氣很大的中國畫畫家。他詩、書、畫、印全能,工筆花卉、山水、人物、鳥獸技法精湛,尤以花卉畫最為杰出。他嗜書畫入骨,一生畫筆不輟,九十四歲病中還在揮毫、篆刻,可謂筆耕不倦,至老不休。他高擎民族傳統(tǒng)繪畫大旗,用繪畫昭示光明、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抒發(fā)理想。從我所看到的一些作品,可見半丁先生汲古功深,為新化陳,他的藝術(shù)風格工穩(wěn)平正,寫中兼工、工中帶寫,平易中見巧妙、寫形中求變化,純樸雅致、清新自然,顯示著意為主、象為用的藝術(shù)特色。他耄耋之年創(chuàng)作達到頂峰,所作神韻天成、異趣橫生。畫家攝取的物象是主觀情志放在主要位置,形成繪畫形象與理想因素在達意要求下的統(tǒng)一。畫家在深入體察、精心構(gòu)思,經(jīng)過反復(fù)推敲、醞釀成熟后,創(chuàng)造著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作品。
一、生平經(jīng)歷與處世原則
半丁先生于清光緒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卒于1970年1月29日,享年九十五歲。他經(jīng)歷光緒、宣統(tǒng)、民國、新中國四個時期,是名副其實的世紀老人。祖籍浙江紹興柯橋鎮(zhèn),醫(yī)生世家。雙生,半丁為兄,胞弟易齋,“半丁”之名由此而來。他字靜山,又名半叟、半癡、半翁、半丁老人、半丁父、半野老、不舍老人、靜廬居士、稽山半老、山陰道上人、鑒湖釣徒、江南布衣。齋館號有竹環(huán)齋、天風閣、抱一軒、敬滌堂、五畝之園、二樹草堂、二樹山館、莫自鳴館等。
半丁年少時父母雙亡,孤苦伶仃,靠親戚收養(yǎng)。九歲務(wù)農(nóng),生活艱難,含辛茹苦,體驗世態(tài)炎涼。他在蘭溪學徒時,忙里偷閑,自習繪畫,酷愛書畫,自言“:性嗜書畫入骨,饑餓尤不顧也?!笔艢q回到紹興,巧遇表叔吳石潛(善花卉、治印,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從上?;剜l(xiāng),得知嚴小舫之小長廬館要人幫工,即帶半丁前去。吳昌碩是經(jīng)常出入小長廬館的名家,其篆刻功力深厚,又敢于求新求異,推陳出新,中年后直接從歷代金石文字中吸取營養(yǎng),在秦漢璽印、詔版、封泥、磚瓦、碑碣中廣收博取,熔為一爐而自成家法。他見半丁嗜畫如命,深為厚愛,不但自己親自傳授,還將其介紹與好友任伯年、蒲作英,這是陳半丁一生的幸運。吳昌碩認為陳半丁在繪畫、篆刻上必有盛名。陳半丁選擇花卉畫、篆刻,與吳昌碩畫花卉、精篆刻有直接關(guān)系,他學到了吳昌碩藝術(shù)的精髓。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吳昌碩畫的牡丹、水仙、藤蘿、梅花、荷花、松樹、達摩、無量壽佛,不僅他們的題材相同,在用筆、用色諸方面,陳半丁是師其意、師其心,而不師其跡。他臨摹徐渭的花卉冊,任伯年的花鳥畫《梧桐白鳳圖》(1909年作)與蒲作英的《葫蘆》、《牡丹》、《梅花》,顯然是竭盡心力地在向前輩學習。他對任伯年極為欽佩,他說:“我認為任伯年的‘畫才是有清第一人。任伯年的畫長于巧,吳長于拙;吳的拙處勝于他,他的巧處勝于吳。吳的學歷勝于他,他的畫才勝于吳;吳得力于金石書法,而他在文學修養(yǎng)上不是很高,所以他的作品嚴格地說起來屬于超脫有余,古拙樸厚不足,但是,任伯年講究結(jié)構(gòu),用色舒服,用筆巧妙,這是同時代畫家所趕不上的?!彼锵У卣f:“我和他接近后,只有兩年他便逝世了?!薄拔液蛥抢舷嗵幍臅r間比較長?!庇纱丝梢?,陳半丁先生在上海的十余年,在與諸多大家的接觸中已經(jīng)打下了繪畫、篆刻的深厚基礎(chǔ),嶄露頭角,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他的兩個同鄉(xiāng)徐渭、任伯年無論從間接還是直接對其繪畫的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而他的篆刻遵缶翁鈍刀之傳,然篆法、章法略異,渾厚豪邁,一洗時人嫵媚陰怪之習。陳半丁在上海廣泛接觸繪畫名家,藝術(shù)日趨成熟,他不以模仿為能事,善將前輩的經(jīng)驗提煉消化,融會其精華,卓然形成自己的風格。
北京文壇耆老
清末的上海已是商業(yè)繁華的世界五大城市之一,貿(mào)易之盛,洋貨堆積如山;繪畫市場為適應(yīng)市民階層的需要,上海出現(xiàn)了以賣畫為生的一批畫家。1906年,金拱北到上海,看到陳半丁在臨摹任伯年的《梧桐白鳳圖》,覺得他技藝精湛,邀請陳半丁前往北京。北京與上海迥然不同,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古都,商業(yè)尚不興盛,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然而其時畫風由南移北,一大批畫家先后由南方來到北京,其中有余紹宋、陳師曾、姚華、王夢白、周養(yǎng)庵、湯定之、凌直支、金拱北、齊白石、陳半丁、吳鏡汀、沈尹默等,其中有些來京后任政府官員,但大多數(shù)畫家在京以賣畫為生。陳半丁來京后,住在金拱北家,生活并不如意,由金拱北介紹與肅親王善耆相識,入肅親王府為吳柳堂侍御畫像。半丁的人物肖像畫功底頗深,早在上海曾應(yīng)吳昌碩之約,在蘇州雍睦堂居住一年有余,與吳昌碩“旦夕得同室深研”。半丁一絲不茍精心繪制吳昌碩先生之父母像。他所畫人物能抓住個性特征,肅親王見之,十分贊賞,勸其入部任職為官,然半丁遵先祖遺訓“一不做官,二不入幕”,自言“清風高節(jié)是家傳”。稱先祖以銳利的目光對塵濁世道已看破:“哪朝哪代都是一樣,做官的都好死不了,忠臣先死,奸臣后死。看清了這個就畫點畫得了?!雹?/p>
陳半丁離開肅王府后,賣畫生活并不順利,吳昌碩得知后,利用自己的名望向各界名流推薦陳半丁的繪畫,并親自撰寫半丁畫潤,足見缶翁對半丁的情誼。
半丁從民國初到新中國成立的數(shù)十年間一直定居北京,堪稱北京畫壇的耆老。1915年,余紹宋等牽頭成立“宣南畫社”,陳師曾、陳半丁、凌直支、王夢白、姚茫父積極參加。1920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半丁先生任評議。畫會組織、筆會雅集,半老是其重要成員。北京的美術(shù)展覽會在中山公園歷次舉辦“中日繪畫展”,30年代,張大千來京舉辦畫展,以及半丁門生尤無曲畫展,都是半丁支持操辦,有展必到。張大千到北京尋訪畫友,與陳半丁關(guān)系密切,他倆都敬佩、愛好石濤的作品,觀賞、臨摹、切磋,陳家成為畫家聚集賞畫筆會之地。數(shù)十年間,陳半丁不但是北京美術(shù)活動的中堅人物,在美術(shù)教育上也是前輩良師。1918年,他受國立北京美術(shù)學校之聘,任中國畫教授。北伐后,北京美術(shù)專科學校改為國立北平大學藝術(shù)學院,國畫系教授有鄭錦、齊白石、陳半丁、王夢白、湯定之、周肇祥、蕭謙中等,授課形式有點像英國大學中的沙龍方式,教授講課和學生坐在一起,隨意座談。像齊白石、陳半丁上課時,略事座談,鋪開宣紙,即席作畫,大筆揮寫,墨彩淋漓,是純中國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圍攏案前,一邊看作畫,一邊聽老師談技法,有時提問老師解答,師生感情十分融洽。②他不僅對美術(shù)教育關(guān)心,與京劇界的一代名伶、名士亦交往甚密,以藝會友。名伶蕭長華、程硯秋、尚小云、毛世來、荀慧生、孟小冬、梅蘭芳、余叔巖、言菊朋、李少春常有戲票、書畫相贈。1931年,“北平國劇學會”成立于紀曉嵐故居,梅蘭芳、張伯駒、余叔巖、陳半丁、齊如山為理事,由此足見陳半丁在當時北平文藝界的名望與社會影響。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平淪陷。半老對帝國主義侵略表示抗議,拒絕日偽政府聘請,毅然辭去國立北平藝專教授之職,不做日本侵略者的臣民。他刻有“強其骨”“不使孽錢”等印章,表現(xiàn)出一個中國人的骨氣和品格。其弟易齋性情剛烈,不懼日本侵略軍,赤手空拳奪得日軍刺刀,在與日軍搏斗中傷及自身,幸而脫險。半丁得知此事刻有“天生半個漢”,并在石章上落邊款:“去年歲首,家鄉(xiāng)遭災(zāi),弟以白手抗敵,遍體鱗傷,渾身是血,居然得脫,至今生存無恙,可謂勇也。有感于此,因而記之,弟稱英雄我也漢也?!?/p>
“文革”冤案
新中國成立,陳半丁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策和文藝事業(yè)真誠擁護,盡力貫徹,始終不渝。他同一些著名的文化人任中央文史館館員,任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政協(xié)委員,積極參政議政,獻計獻策,與國家同舟共濟,肝膽相照,堅定信念,顧全大局,高風亮節(jié),淡泊名利,勤奮敬業(yè),務(wù)實創(chuàng)新,努力滿足廣大工農(nóng)兵對美術(shù)創(chuàng)新的需要。這時期,他同許多民主人士集體創(chuàng)作了巨幅作品《普天同慶》(齊白石、葉恭綽、陳半丁等合作);與何香凝、溥雪齋、胡佩衡、王雪濤、溥松窗、汪慎生、葉恭綽合作《松石花鳥》、《芍藥蘭石圖》、《松鶴圖》;與何香凝、王雪濤合作《紫蟹黃花》;為毛澤東主席六十壽辰作《延年圖》、六十四歲壽辰作《牡丹》,書寫六十四個“壽”字篆書;同何香凝、于非闇創(chuàng)作巨幅作品《和平頌》。在全國政協(xié)會上與葉恭綽提出“繼承傳統(tǒng),大膽創(chuàng)新,成立中國畫院”的建議。1956年,半老被邀參加最高國務(wù)會議,與周恩來總理親切交談,毛澤東主席賜宴在一席。他會心地說:“此身之榮幸,足矣?!睘榇?,他還篆刻記之:“莫負此生。”反映了他的愉悅心情。是年,半老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了一批花卉、山水、人物畫,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他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美術(shù)創(chuàng)作進入了巔峰時期。展覽中新作幾乎占了百分之八十五,他摒棄了傳統(tǒng)畫法,以寫生之法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尋找創(chuàng)作的源泉。《力爭上游》就是他八十多歲到河北徐水參觀后創(chuàng)作的,足以代表八旬老人對政治、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熱忱與心愿。
陳毅與半老常有吟唱,時而到陳家看望,談藝論畫,以詩會友成為半老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活動。自然,愛好書畫者常以得到一紙為幸。然大惡大奸的康生指示:陳毅元帥與半老是“一路貨”,都是反對共產(chǎn)黨的。此前康生多次流露出對半老畫作之愛慕,曾派其秘書到陳家游說,半老直率地對秘書說:“附庸風雅,敗壞官場作風,畫家們都不會將自己的畫落入無聊的政客手中?!泵貢犃藷o趣而歸。在一次畫展上康生巧遇畫家,因?qū)σ粡埉媰扇丝捶ㄏ嘧?,半老直言:“你是搞政治的,你不懂畫。”?961年起,康生利用手中權(quán)力,開始全面調(diào)查陳半丁的詩、書、畫、印。他在會上說:“陳半丁對新中國心懷仇恨,常借字畫表達其思想?!?962年9月至10月間,“潘天壽畫展”在京舉行,康生為其題詞“畫壇師首,藝苑班頭”,并刊登在《光明日報》上??瞪匝运轻槍﹃惏攵〉模⑾铝钪行扛辈块L姚臻及文藝界領(lǐng)導何其芳、王冶秋、華君武、邵宇、朱丹對陳半丁的作品進行全面審查。在翻閱了他前后數(shù)十年的詩文、繪畫、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結(jié)果并未發(fā)現(xiàn)有問題。然康生仍未罷休,1964年在文藝座談會上再次點名:“反動畫家陳半丁用隱蔽的藝術(shù)方式反黨,并妄想變天。”康生的所謂“反動畫家”是由《紅白荷花》定的“罪名”。荷花不能畫白的,只能畫紅色。白色是代表國民黨、白專道路。這種荒唐可笑的言論,反映了他不正常的陰暗心理,是以階級斗爭為綱來看《紅白荷花》。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消滅異己思想。1933年,陳半丁畫過《獨立見江船》的山水畫,康生看后馬上聯(lián)想到1962年蔣介石要反攻大陸,無中生有,歪曲畫意,有意陷害畫家,這種毫無根據(jù)的強權(quán)迫害實在是駭人聽聞,曠古絕今。值得深思的是,造反派抄半老的家,康生知道半老家的田黃及成盒金星雞血石和一些珍貴的字畫還未交出來時,勒令陳家立即送上。后來這些珍貴石章、字畫竟然在康生罪行展中展出??梢娍瞪似分異毫樱麑Π肜系钠群σ彩切钪\已久的。
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世原則
半老的生活經(jīng)歷十分豐富,待人處世保持著中庸觀,即《論語·雍也》所言“中庸之為德也”。他誠信友愛,與人相處自然和諧。他的思想道德、文化素養(yǎng)、修身處世力求時時事事適中、律己嚴明,所以與他相交往的人都稱贊他“貴和尚中”的思想境界。這大概和祖訓有關(guān),同時也與他所接觸的人都是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具有遠見卓識、充滿活力、正義公平的人有關(guān)。蔡元培介紹他進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他與章士釗相敬如賓;與魯迅相識,極為友善;他教張學良、梅蘭芳學畫,循循善誘,師生互敬。他特別強調(diào)要以“禮”來調(diào)節(jié)規(guī)范人際關(guān)系。正因如此,他對愛國名士、愛好文藝的人始終友善。1948年,解放軍圍攻北平時,傅作義將軍征求著名專家對時局的看法,陳半丁與馬占山、鄧寶珊共商和平解放北平的問題。半老在自傳中寫道:熱忱參加活動,及至今日,對傅作義我三個的信誠如故。他與民主人士李濟深交往,通過李的關(guān)系,國民黨主席李宗仁亦多次看望半丁老人。以禮相待是一種高尚的傳統(tǒng)文化。毛澤東主席對民主人士團結(jié)照顧,為陳半丁送禮,半老為毛澤東畫《延年圖》、《眉壽》、《牡丹》,并寫六十四個篆書“壽”字,祝賀他六十四歲壽辰。畫牡丹、梅花,題“眉壽”為頌詞,其出自周代金文銘“年年眉壽,眉壽永年”。半老這種“貴和尚中”的思想是他人際交往保持和諧的原則。這使他養(yǎng)心仁德、靈魂高尚,是他主觀世界的自我塑造、自我努力,也是他九十五歲高齡的立身之本。這種思想正是我們的時代寫照和社會恰當定位,它能恢復(fù)人性、伸張正義、揭露邪惡、正視歷史,使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社會和諧。
二、繪畫成就和創(chuàng)作思想
半老是個全能型的畫家,晚年專心于花卉,成就最為突出,山水、人物各臻精妙,可惜人物創(chuàng)作數(shù)量比較少,但不失為大家風范。
他的花卉遠承白陽、青藤,取其筆酣墨飽、痛快淋漓的水墨寫意,淡墨軟毫,秀逸生動;近取吳昌碩的大氣磅礴,筆力沉穩(wěn)、古樸渾厚,加以寫生融會,形象有自己面目,老練而不重濁,巧處顯其筆力遒勁;同時又有蒲華山水的蒼古秀雅、沉著厚重,蘊含著博學的人文積淀;更得任伯年花卉的生動而有神韻,花卉勾點,極盡其態(tài),墨彩鮮麗,清淡濃艷相結(jié)合,細筆潤筆摻用,畫風清新活潑。由于年輕時接觸到許多名家,善于博采眾長,使他對中國傳統(tǒng)花卉的價值和審美觀獨有鐘情。在世界藝術(shù)的園地里,中國的花卉畫可謂得天獨厚,具有人格精神的梅花、王者之香的蘭花、凌云仙子的水仙花、傲霜的菊花、清正剛直的竹子等,這些奇花異草為他國稀有,具有中國藝術(shù)的獨特品格,中國民族獨有的精神是我國美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花卉畫的意境、氣韻、格調(diào)和筆墨情趣則是我國民族繪畫中具有特殊含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是借景抒情。半老畫牡丹、芍藥、海棠、月季、梅、蘭、竹、菊、荷花、芙蓉、紫藤、桃花、杏花、枇杷、柿子、石榴、茄子、葡萄、葫蘆、天竺、松、柏等,他畫盡百花爭艷,欣欣向榮,一派生機勃勃。早年臨摹任伯年的作品及十三峰老人色澤鮮明亮麗的牡丹、仿新羅雙勾《風竹暗生香》,都是把“意為主”放在首位,以審美主體的自我感受和藝術(shù)表現(xiàn)來代替對審美對象的摹寫。我國花卉畫歷來講究“尚意”“重趣”,非常強調(diào)意境與抒情、主觀意識的表達。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半老創(chuàng)作的大畫較多,如《松石芍藥圖》,此圖大氣磅礴,畫面一棵蒼勁的巨松頂天立地,枝干倒掛,畫面下端巨石層疊,濃重的墨色突出了石塊的堅硬。一叢盛開的芍藥,黃色花蕊,白色花瓣,勾花的線條靈動遒勁,層次井然,花叢中穿插著枝葉,葉片正側(cè)背向聚散有致,葉尖嫩黃,花青藤黃摻和的葉片襯托著鮮嫩的花朵正在盛放。此圖極為大氣,頗有孟子所謂“充實為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這大氣來源于畫家充實的生命體驗、人生感悟,以及對人生的滿腔激情。他的畫里洋溢著“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正是由于畫家的精神氣質(zhì),他作為抒情審美主體的“自我”在大畫面的意境中顯現(xiàn),也正是我們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在畫中的閃光,這是陳半丁難得的巨作。
在半老晚年所作的《慶祝和平》(1956年作)和《又紅又專 廣大無邊》(1958年作)中,我們看到畫家雖然年事已高,但他自覺地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畫筆努力創(chuàng)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作品,積極推進我國文藝事業(yè)的繁榮。畫家的愿望、探索和創(chuàng)新是可敬的,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他的許多小品冊頁,如《香到人間許蝶尋》(1957年與齊子茹合作),兩朵牡丹一紅一白,枝干穿插,墨色濃重,對比強烈,兩只美麗的蝴蝶一正一側(cè)翩翩起舞,工寫結(jié)合,雙翼輕盈,花斑、觸角似有彈性,活潑靈動,整個畫面富有新意。粗筆雄健,細線不弱,抒情寫意,意趣高雅,可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是生動的意境和形象的完美統(tǒng)一。中國畫的花卉、蟲鳥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技巧與眾不同,實際上中國畫的獨特和深奧就在于它處處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中國文化和精神的內(nèi)涵,抓住了中國文化的精華,這也是中國繪畫的靈魂。
山水畫
半老的山水畫早年以臨摹為主,宋之郭熙,元之趙子昂,明代之唐寅、程嘉燧、邵彌,清之石濤、羅兩峰,近學蒲華、吳昌碩,廣涉諸家,博采眾長。尤其在上海、蘇州親見山水古畫真跡尤多,其中對他影響最為深刻的是石濤,他從學畫就開始,1908年臨摹石濤的《山水冊》,1910年臨摹《石濤山水冊》,1934年臨摹《清湘懷白云詩意》,1964年臨摹《清湘山水畫冊》,直到89歲高齡,六十余年來不斷地臨摹石濤的作品,可見他對石濤之喜愛和敬佩。石濤是一位有創(chuàng)造力的山水畫家,他游遍了名山大川,看盡了怪石奇峰,以真山水為稿本,“搜盡奇峰打草稿”,不食前人殘羹,師古人之跡,而不失古人之心。石濤主張“筆墨當隨時代”,脫去時習構(gòu)圖之奇妙,筆墨之神化,題詞之高超,真是睥睨千古。其實吳昌碩對石濤其藝也是極為敬重的,他畫山水吸取石濤技藝而變其法,曾見昌碩有大冊頁山水畫風,是變石濤之法而成的。半老在上海時就夯實了山水畫的基礎(chǔ)。我們從其1959年出版的畫冊中可以看出山水畫的成就絕不比他的花卉遜色,只是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比之花卉來更為艱辛,所以就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而言要比花卉畫少。半丁的《赤壁夜游》是山水畫中常見的畫題;他的創(chuàng)作《雨中勘閘》(1956年作)、《力爭上游》(1958年作),可看出這些作品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前者是1956年6月3日冒雨視察三江歸來之作,后者是他去徐水參觀回來后創(chuàng)作的。這些畫面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來,但不是對景寫生,畫面的構(gòu)成是以意為主,形為其用。半老對傳統(tǒng)山水畫的技法熟練精深,如何將這些技法運用于創(chuàng)作,還得從心開始,從意開始,先入意而后造境。意境是畫的靈魂,畫上的意境是畫家主觀情感、感悟、認知與客觀物象的有機融合,才能給人以美感享受。半老十分重視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所以他的山水畫富有藝術(shù)的魅力?!队曛锌遍l》中,畫家取景寬廣的湖泊上,近景是山石坡地,大橋與對岸相連。岸坡上有樹叢、房舍,橋上有勘閘人,有撐傘者,有穿蓑衣者,湖泊中有山坡平沙。畫家的造景是水天遼闊,平遠清幽,山石皴法用筆濕潤更見蒼秀,霧氣迷蒙,以墨韻見長,物象的陰陽虛實也起變化,達到明潔滋潤,給人簡練蒼古、卓然自成的風格。創(chuàng)作《力爭上游》,其時畫家已83歲,為山水畫創(chuàng)新實踐的嘗試:石壁直立近景,山坡上有雜樹,在金秋豐收時節(jié),寬闊的湖面上水平如鏡,山色風影,農(nóng)家木船載著玉米、瓜果等爭相前進。為突出時代背景,一艘船上載一個大瓜、一個大棒子,以示農(nóng)業(yè)大豐收。遠處有隱約的山峰,近處有沙坪。畫家對山水畫創(chuàng)新的嘗試應(yīng)該說是積極的,有成果的。奇巒怪石,石方硬堅重,樹枝細致,毫無怯懦之病。他融會了石濤、吳昌碩、蒲華等名家精華,適而師法造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半老的山水畫清新雋永、蒼勁渾厚、巧拙兼能,富有時代氣息。
人物畫
半丁早年在上海就打下了肖像畫的基礎(chǔ)。現(xiàn)在能見到的是由他精心繪制的《吳昌碩先考妣影圖》,吳昌碩的父親辛甲公頭冠裘帽,身著皮衣,胸垂朝珠。辛甲公左前坐有結(jié)發(fā)萬氏夫人(吳昌碩的生母),右前坐有繼室楊氏夫人,兩位夫人戴鳳冠,著霞帔,帔上描有騰舞之金龍。三位祖先神態(tài)安詳,所坐的皮靠椅置于有大紅牡丹圖案的灰色地毯上。此圖為工筆寫實,人物肖像逼真,惟妙惟肖。此圖的左下署有“丙午(1906年)三月半丁陳年敬繪”。1914年,他臨摹《苦瓜上人自寫照》。在《陳師曾先生遺墨集》中,我們還能見到他畫的《陳師曾像》,這是一幅身穿長衫、神采非凡、瀟灑飄逸的全身像,頗有時代感。他還畫過《黃山谷肖像》、《唐六如肖像》、《自畫像》(早年)、《達摩面壁》、《無量壽佛》,臨摹過高其佩指墨《人物冊》。他畫的人物,時裝少,多以古裝人物為多。畫為心聲,對達摩感興趣也許是出于一種敬業(yè)精神。吳昌碩畫過多幅,半老也畫過幾張。達摩是南北朝時期的高僧,原為印度(天竺)國香至五弟子。公元527年從天竺泛海至我國廣州,梁武帝派遣使者迎接到南京(建業(yè)),因話不投機,渡江至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修行,閉門不出達九年之久。畫家們畫達摩可能希望自己專業(yè)修煉要像達摩一樣下苦功,才能修煉出成果。
半老畫的肖像人物都是他所敬佩的人,黃山谷是江西詩派的領(lǐng)袖,年少起即縱覽六藝、老莊、內(nèi)典、小說雜書,博學多聞,對中國古代繪畫有較高的鑒賞能力。他的書法為宋代四大家之一,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唐寅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藝杰出的畫家,生活狂逸,終日詩酒,游遍名山大川,自刻印章“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又刻“百年障眼書千卷,四海資身筆一枝”自況。他與沈周、文征明、仇英為吳門四大畫家。半老對石濤一生尊敬,石濤是“黃山畫派”巨子,是清代的大畫師。半老畫石濤的肖像,不僅具有紀念意義,而且也有斯之學習,作為自己的模范之意。
創(chuàng)作思想
1959年,由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陳半丁畫冊》,李濟深作序,半丁先生撰寫了不到300字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談。據(jù)說先生之子陳燕龍1962年曾為父親整理《陳半丁談藝錄》,由于先生受康生迫害,經(jīng)過“文革”抄家,語錄蕩然無存。后經(jīng)朱京生整理“論藝摘選”,其中有許多精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談,對解讀半老的藝術(shù)極為重要。我以為半老畫冊上寫的是他晚年的創(chuàng)作,文字雖短,但涉及創(chuàng)作的許多方面,是他一生的經(jīng)驗之談,筆者不敢隨意詮釋,現(xiàn)將全文恭抄于下:
自來作書作畫,無不先講成法,所以書有“八法”,畫有“六法”。依據(jù)歷來諸家創(chuàng)作,工寫代有異同,久而久之遂有各人各別之法,輾轉(zhuǎn)流傳,有口授,有指授,以至師天地造化,一切一切,用法與取法,機變和巧思,運用之同與不同,這在乎天分、學識及經(jīng)驗、閱歷、關(guān)心、見聞,其中又有時代與師承,或自研與外授,也各有各的傳習。是以一般理論,往往和實際不相符合。今者,事事建新,色色都主改善,一旦學者不由推陳進化,必至脫離實際,此皆因根本基礎(chǔ)上未加重視。于是,愈趨愈遠,傳統(tǒng)失實,再欲追根究源,難免發(fā)生問題。爰為顧慮及此,愿將七十年來所聞見諸前輩名望明辨確論,及本身自經(jīng)所得,逐一詮解,聊供學者參考。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伏日八二叟陳半丁述
半老的許多創(chuàng)作思想和畫理還凝結(jié)在他的印款里:“平平淡淡,不容雕飾者,方為上乘。”“印不讓人?!薄皶嬜?,其法一也,手不離心,心不離法,胸有成竹,意存筆先?!薄袄硗饫恚ㄍ夥?,非此道中人,何能領(lǐng)之?”“書畫系篆刻以平淡見奇,是以難矣?!薄耙庠谏袼撇辉诠ぁ!薄白鳟嬁逃〔槐靥ぃt失其生動?!薄白鳟嫸嘁还P不行,少一筆不行,畫一改便不舒服,要達到簡、空、靈的境界。”“寫生要以記憶為主,抓住基本精神和意境,不可太死,否則易被框住?!薄皩εR名畫,須用意臨。”“畫畫的人,第一要思想品德好,第二國畫要講究氣、韻、神。”“用刀如用筆,不宜加修飾?!薄鞍孜募砂婵蹋谄秸幱星伤?,方圓中互見刀筆,長短并用,粗細兼?zhèn)?,不受拘束,不加修飾,古人之法明矣。”“今古印重在字體,要在氣韻,安排得法,用刀有方,自然成趣。”此外他還寫有《論寫竹》。
這些文字簡短精煉的談藝錄是老人心血之結(jié)晶,涵意深奧,文字通俗,值得從藝者細心品讀思考,定能獲益。
三、名家評說
晚年的半老是清醒的,他不見風使舵、人云亦云,因而處于痛苦孤獨之中。他反對浮夸的“吹?!薄芭鸟R”的不良社會風氣,因而受到批判,挨整挨斗,誣陷他是“反黨畫家”,“妄想變天”。一個手無寸鐵的耄耋老人,受害最深,斯文掃地,他只能沉默無聲。半老的繪畫成就是不用靠捧場、炒作、包裝的,他的名聲是靠那些精品之作讓人評說的。不懂畫的人確實難有卓識之見,真正內(nèi)行人會作出公正的評價。
早在三十五歲時,吳昌碩對他的評價:“半丁舊友性嗜古,能刻畫,寫花草人物直追宋元,近寫羅漢變幻百出,在佛法可稱無上妙諦,求者履盈戶外。”吳昌碩對半丁深為厚愛,正是出于他藝術(shù)上的超凡與十分好學。
1933年,魯迅先生在《北平箋譜》序中說:“宣統(tǒng)末,林琴南先生山水箋出,似為當代文人特作畫箋之始,然未詳。及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盒。蓋至是而畫師梓人,神志暗會,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稍后有齊白石、吳待秋、陳半丁、王夢白諸君,皆畫箋高手?!?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3/03/qkimageszgzlzgzl202101zgzl20210106-6-l.jpg"/>
1922年,齊白石在《壬戌雜記》中寫道:“陳半丁,山陰人,前四五年相識人也。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師曾外,知者無多人,蓋畫極高耳。余知其名,聞于師曾。一日于書畫助賑會得觀其畫,喜之。少頃,見其人,則如舊識?!?/p>
1947年8月17日《生生畫報》載陳半丁的篆刻繪畫成名很早,1894年,半老在滬上同吳缶廬先生過往甚密。半老篆刻的寫古、繪畫的蒼勁,完全得力于吳缶翁,但他并不為缶翁的范圍所囿,自有他個人的藝術(shù)生命,這是很可貴的一點。
臺灣黃啟龍先生對半老的藝術(shù)評價十分中肯:“陳半丁先生繼承文人畫的筆墨表現(xiàn)技藝,產(chǎn)生蒼潤樸拙、剛勁含蓄的畫風。他重視詩書畫印的統(tǒng)一,畫面力求完整嚴謹,渾然一體,尤其在寫意花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他常以上下分段的手法結(jié)構(gòu),給人均衡端莊的感覺,而注意中鋒的用筆,更可見出深沉的書法功底?!?/p>
1957年,深知半丁先生的李濟深為其畫冊作序,更是知人論畫:“少愛繪事,初得任伯年、吳昌碩兩家之傳,后又博涉諸家,進而益上,繼承創(chuàng)作,自成風格。又善于體物取材,于寫實中含變化,平易中見技巧。居常擅作花卉、山水,然于人物、蟲魚、鳥獸以至書法、金石之屬,靡不各臻精妙,老年作品益詣深厚純熟之境,尤為識者所稱道也。先生雖在耄耋高年,畫興益豪,終日寫作無倦容,真有神韻蒼古、逸趣橫生之妙,洵屬片楮足珍也。”
劉海粟先生在《齊魯談藝錄》中云:“陳半丁作畫如作書,先求其神,而后用意取法,筆姿韻味在乎天者七人者三。得古而拙,拙而見巧者為上乘,如漢卿之粗而不野,簡而有味,已入蒼白二石(吳昌碩、齊白石)之風,使我老眼益明?!?/p>
我引見半老同時代的藝術(shù)大師、文豪、著名人物對他在北京文壇所作的貢獻歷史的、全面的、科學的評價,不會因時空的流失而泯滅,他將同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精品一樣,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流芳百世,名垂千秋,這也許就是畫冊出版的初衷。
(本刊所用陳半丁先生作品及照片均由其家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