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橫
吳昌碩和潘天壽是現(xiàn)代中國繪畫史上兩位杰出的藝術(shù)大師。他們在上海相遇相識,年齡卻相差50歲。1923年,潘天壽到上海美專和新華藝專任中國畫教授,那時,吳昌碩已經(jīng)八十高齡,藝術(shù)成就譽滿中外;而潘天壽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經(jīng)驗不足。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勤奮好學,常常到吉慶里的吳昌碩家中登門求教。一次,潘天壽帶了一疊畫作來到吳昌碩家,把自己的畫作一張張地拿給他指點。吳昌碩邊看邊點頭,連聲稱贊:“畫得好!畫得好!后生可畏啊?!迸颂靿蹚闹刑暨x出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山水畫贈送給吳昌碩,并懇請老師指正。吳昌碩老先生即刻賦古體長詩一首相贈,詩云:“久久氣與木石斗,無掛礙處生阿壽,壽何狀兮頎而長,年僅弱冠才斗量?!边@是吳昌碩對潘天壽才華的鼓勵和獎掖。
還有一次,吳昌碩為潘天壽畫了一幅畫,畫好后,托人捎給潘天壽。不料,這幅畫幾經(jīng)轉(zhuǎn)折,畫作并沒有到潘天壽之手。沒過幾天,潘天壽到老師家,吳昌碩就問道:“給你的畫收到了嗎?”潘天壽感到非常奇怪,一時莫名其妙,難以回答。當吳昌碩得知潘天壽沒有收到畫作,而且轉(zhuǎn)托中畫作已經(jīng)不知道丟失在何處,心中有點郁悶不歡,就默默走向畫案,研起墨來。沉思片刻之后,他用手指先在紙上劃來劃去,然后胸有成竹,專注地拿起了筆,他用筆時快時慢,頓挫有序,不久,一幅色彩艷麗的桃花圖就落在了畫案上。吳昌碩用雙手提起未干透的畫,細心地揣摩了許久,自覺墨彩盎然,濃淡得體,深沉古厚,他謙虛地說:“此畫送給阿壽,請阿壽指教?!眱扇讼嗾劻艘粫?,吳昌碩又理了理畫紙,振筆寫下了一副小篆對聯(lián):“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cè)朐??!睂β?lián)字數(shù)雖少,卻是吳昌碩對潘天壽殷殷的祝愿和期望。
潘天壽時?;匚秴遣T和自己的關(guān)系,認為那是“一種深情古誼,淡而彌厚,清而彌永,真有不可語言形容之慨”的情誼,而吳昌碩對潘天壽的勸誡,既超越了老師對于弟子的威嚴訓(xùn)教,亦遠不止于經(jīng)驗主義的勸告,而是建立在相投、相知、相護的忘年師友情誼之上的參透與提攜,同時更預(yù)示著中國畫傳承方式在近、現(xiàn)代交接之際的一股變革潛流。吳昌碩的贈畫經(jīng)歷讓潘天壽終生難忘,并時刻以小篆的寄語來鞭策自己,不倦地創(chuàng)新和探索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