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芳
川籍學(xué)者李一氓先生說:“限于交通條件、人民生活水平和職業(yè)廚師的缺乏,跨省建立飲食行業(yè)是很不容易的。一九四九年以前大概只有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有跨地區(qū)經(jīng)營的現(xiàn)象?!彼拇ㄟh守西部,自古“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食材與人口出川均殊為不易,供給與需求兩端都成問題,因此無論如何霸道的川菜,似乎都難有作為。并說川菜館北京不多,沙灘紅樓對過有一家,上海也僅有都益處、錦江飯店兩家,香港九龍有一家,漢口有一家,廣州則沒有。(《飲食業(yè)的跨地區(qū)經(jīng)營和川菜業(yè)在北京的發(fā)展》,載《存在集續(xù)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事實上,晚清民國時期全國各處都有相當(dāng)多的川菜館存在,特別是北京,早期的瑞記還鼎鼎有名,并見載于許多名人的筆端。一九三七年《鐵報》的文章就說,以前的吃客都講究“蜀饌”:“十幾年前已盛行于北京,那時北京是國都,要人畢集,川菜館最出名的,這騾馬市大街瑞記,那里地方雖不大,當(dāng)時一班闊人,誰不到那里去解饞?”又說瑞記太貴,普通人吃不起,便開出了賓宴春,其名饌?cè)缰裆p、羊肚菌、菜花、椒鹽蛋、扁豆泥,質(zhì)量和瑞記相仿佛,價錢卻便宜不少,因此生意興隆,“和天津梨棧的菜羹香,都為平津中上吃客所樂道”。(《舊都川菜館的盛衰》,《鐵報》1937年4月27日第4版)這里已經(jīng)提到北京早期兩家知名川菜館瑞記和賓宴春,以及一家天津知名川菜館菜羹香。
瑞記的大興,筆者目前所檢獲的最早記載,見于王闿運一九一四年五月七日日記:“左臺生來言,其父有寓宅在京,今將棄之。曾左皆無故宅,喬木亦迅速也。章曼仙請功兒,因與同至瑞記,未開市,即至醒春居小酌而散?!保ā断婢_樓日記》第31冊,商務(wù)印書館1926年)王氏日記出版后,有人在解讀中對其中人物與餐館情況做了介紹:“左臺生,左文襄宗棠之孫也。章曼仙,名華,長沙人,翰林。瑞記與醒春居,皆當(dāng)時規(guī)模稍大之餐館,以制蜀菜得名者也。”(陳灨一《讀湘綺樓日記》,《青鶴》1935年第4卷第3期)這里又帶出一家有名于時的早期川菜館醒春居。而從大名士王湘綺一家川菜館沒開門換一家還是川菜館,也可以管窺豹推測當(dāng)時川菜之受歡迎。是年稍后,魯迅也在九月二十七日記曰:“上午得沈尹默、臥土、錢中季、馬幼漁、朱逷先函,招午飯于瑞記飯店。正午赴之,又有黃季剛、康性夫、曾(不知字)共九人?!保ā遏斞溉沼浫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可謂名士云集。不過從《黃侃日記》看,他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二日即有記曰:“始見梅蘭芳,色藝當(dāng)與賈璧云相等。晚飯岷江春?!保ā饵S侃日記(上)》,中華書局2007年)岷江春為川菜館,瑞記又為川菜館之最早者,那瑞記的設(shè)立,自然應(yīng)該更早了。
稍晚,幾個當(dāng)時更顯赫的人物也是在瑞記相遇,那就是李大釗宴客,梁漱溟、陳獨秀相會:“我們相識稍先于北京大學(xué)同事之時,彼時(1916年)他(李大釗)在北京《鐘晨報》(后改名《晨報》)任職。曾記得一次他宴客于南城瑞記飯莊,我和陳仲甫(獨秀)在座上初次相遇。陳當(dāng)時為東亞圖書館募股來京的。恰值蔡元培先生方接任北大校長,蔡、陳早相熟,立即邀陳入北大擔(dān)任文科學(xué)長?!保菏椤痘貞浝畲筢撓壬?,載全國政協(xié)文史委《文史資料選輯》1987年第10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緊接著,錢玄同寫到了瑞記宴客:“(1917年1月18日)午宴鞠普于瑞記飯莊,并請兄、嫂、稻夫婦諸人同食,婠貞、秉雄亦同往。”錢先生日記中沒有多少上川菜館的記錄,但雪泥鴻爪,從十幾年后他寫的另一次上川菜館的情形,可見他對川菜館是喜歡的:“(1929年1月25日)午與沈大同至今日新開之四川小館曰且宜者吃麻婆豆腐、素豆花等,甚佳,價廉物美,可愛也?!保钐焓骶帯跺X玄同日記》[整理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包天笑先生則寫到瑞記被宴:“(1925年4月12日)午由芥塵請客,至騾馬市大街瑞記?!保ò煨Α垛A影樓日記》,《現(xiàn)代中文學(xué)刊》2020年3期)時任孫中山機要秘書的邵元沖,在孫中山先生病篤于北京時,仍多宴聚于瑞記等川菜館(見《邵元沖日記(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盛名之下,瑞記的軼聞也不少。如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在字音上非常講究,并曾得益于瑞記。話說有一次程大師跟另一京劇名旦吳富琴等在瑞記吃飯,忽然聽到廚房傳出四川話:“這條魚怎么做?”便若有所得地對吳富琴說:“你聽這位四川大師傅的魚字念得多準呀,咱們旦角在臺上往往把‘魚字按陽平高念,其實湖廣音‘魚字是陽平低念,要像這位大師傅的念法?!庇谑撬桶阉拇ㄔ挼摹棒~”字,吸收運用在《汾河灣》戲中了。(梁鎮(zhèn)國《談京說鼓》之《尋“字”找“音”》,《江西文史資料》1994年第1輯)戲曲大師齊如山在回憶早年北京知名菜館的拿手菜時,也盛贊瑞記飯店之清炒豌豆、燴羊肚菌、炒三泥“不是其他飯館可以媲美的”(《北平的飯館子》,載《齊如山文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到一九二六年,北京《晨報》文章總結(jié)川菜在北京的發(fā)展情況,也同樣以瑞記領(lǐng)銜,但介紹了更多川菜館及川菜名肴:
騾馬市大街,有賓宴春,亦以川菜名,而肴饌并不可口,“紅燒牛肉”“扁豆泥”等尚佳,維價極廉,故貪省費者均趨之,車馬常盈門,近且內(nèi)建戲臺,備堂會之用。瑞記后在中央公園分設(shè)一長美軒,菜均如瑞記。維公園注重點心,長美軒遂以“火腿燒餅”、“脆燒面”(即焦炸牛肉丁之面)、“干拌面”著名,菜有“馬先生湯”(為馬夷初所指導(dǎo)),系三鮮煮豆腐湯,并不佳。瑞記發(fā)達之后,川菜盛行,經(jīng)營川菜者極多。而粉房琉璃街南頭之陶園,以“蠔油豆腐”著名,甜菜以皂仁為奇,晚香玉川海蜇曾極一時之盛。此外,如南園、都一處、益華均成立不久。西長安街之宣南春,迄今營業(yè)尚發(fā)達,大陸春、長安春繼之,然不如宣南春。香廠天南地北樓,開不多時,菜肴近似川菜,實系廣西菜館云。川菜流行之后,如“紅燒羊肚菌”“雞蓉菜花”“宮保雞”等與魯菜之“面干鴨肝”“川雙脆”等,已成普通菜矣。(《都門飲食瑣記》[七],《晨報》1926年12月1日第6版)
特別是長美軒,那更是川菜極盛的象征或者預(yù)言,以筆者閱讀所及,民國時期,凡曾旅居北京的政商學(xué)界名流,幾乎沒有不曾履席此館者,因此實難屢述,只揀兩條略作補充說明。一是文中所言“‘馬先生湯(為馬夷初所指導(dǎo)),系三鮮煮豆腐湯,并不佳”,時任北大教授的馬敘倫先生后來專作《馬先生湯》一文對這“并不佳”予以辯說:
余亦喜制饌品,余皆授歸云以方,使如法治之,如蒸草魚、蒸白菜之類,余惟試味而已。獨三白湯必余手調(diào),即諸選材,亦必與目。三白者:菜、筍、豆腐也。然此湯在杭州治最便,因四時有筍也。豆腐則杭州天竺豆腐,上海之無錫豆腐,皆中材,若北平豆腐,雖選其雋,亦不佳也。此湯制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里蕻為要品,若在北平,非向西單市場求上海來品不可也。然制成后,一切味皆不可得,如太羹玄酒,故非誠知味者不知佳處。曾以汁貽陳君樸,君樸煮白菜豆腐食之,謂味極佳,而其家人不賞也,如就一二品增其濃味,便對一般人胃口,稱道不置,然非吾湯矣。往在北平,日歇中山公園之長美軒,以無美湯,試開若干材物,姑令如常烹調(diào),而肆中竟號為“馬先生湯”,十客九飲,其實絕非余手制之味也。(馬敘倫《石屋余瀋 石屋續(xù)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第二點要說的是,“長美軒”的大名“倒灌”成都,成都也出現(xiàn)了“長美軒”,這在中國近現(xiàn)代飲食史上,特別在跨區(qū)域飲食市場形成過程中,是十分罕見的—各大菜系在向外傳播時,絕大多數(shù)是本土著名酒菜館之名在外埠被無條件襲用。而且成都“長美軒”,也同樣享有盛名。早在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二日、十五日,史學(xué)家劉節(jié)教授連次前往長美軒:“午飯在新亞咖啡館用湯一菜一面包一,化洋九毛四分,可謂貴矣……晚飯在長美軒共食,化洋一元二毛?!薄巴盹堉偈婕s余與子馨共飯于長美軒。”(《劉節(jié)日記》,大象出版社2009年)到民國末年,長美軒更是與姑姑筵、明湖春、頤之時等久負盛名的餐館并駕齊驅(qū),而有“清湯頤之時、粉蒸長美軒、干煸明湖春、紅燒姑姑筵”之食諺;“粉蒸”指其以“粉蒸菜”著稱。(饕客《食在成都》,《海棠》1947年第7期)
至于唐魯孫先生說長美軒是北平唯一的云南館子,大約為“云腿紅燒羊肚菌”“奶油菜花雞宗菌”兩道云南味的名菜令他著迷的緣故吧,回憶的東西是不能盡信的(唐魯孫《吃在北平》,載《中國吃》,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另外還有一則長美軒是黔滇飯館的傳說—
黔人秦德,隨宦至北京,后貧不能歸,初居宣外下洼。其地多鼠,入夜聲啾咻,聒耳不得寐。秦小語曰:“我生平不畜貓,于汝無恨,今貧,無以自給,詎有多食備汝耶?”數(shù)日案上忽置白金數(shù)塊,權(quán)之,重可一兩,甚訝其來。夜乃佯睡察之,見一大鼠來,口銜銀棄案上而去。秦且喜且異,即以銀購餅果餉之。如是月余,積得四十金,乃合鄉(xiāng)人營一飯館,秦復(fù)善烹飪,至是生事日隆。后人之至京者,無不知騾馬市大街有滇黔飯館瑞記云。(唐梅溪《記義畜》,《紫羅蘭》1928年第3卷第19期)
金受申先生說南菜館中,“‘四川館在北京開設(shè)最早”,也同樣值得質(zhì)疑,且不說別的,單廣東館醉瓊林,就是前清時開的(參見拙文《西餐先行:老北京的粵菜館》,《同舟共進》2021年第3期)。又說“‘貴州館在京只有東西黔陽,開設(shè)最晚,以風(fēng)干熏臘、甜汁見長”,也可反證唐魯孫先生長美軒黔滇風(fēng)味之誤。(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年;按:金先生的這些文字,大多寫于民國后期,連載于當(dāng)時的報刊)
川菜館既有名于時,各種指南圖錄之類,自然不敢或缺。比較早的北京指南類圖書是商務(wù)印書館發(fā)行一九二○年出版的徐珂編纂的《實用北京指南》,他在第七編《食宿游覽》中介紹各種菜館時,南菜只單列出川菜,并具體介紹了三家,分別是:益華園(川菜),南新華街;岷江春(川菜),小椿樹胡同;春陽居(川菜),茶食胡同。竟然沒有瑞記!稍后姚祝萱編輯文明書局一九二二年版的《北京便覽》也沒有瑞記:益華(川菜),虎坊橋;岷江春(四川),小椿樹胡同;浣花春(川菜),香廠;益華園(四川),南新華街;蜀園(川菜),騾馬市。再稍后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一九二五年編纂出版的《實用北京指南》,仍然沒有瑞記,真是奇了!不過川菜館它也只提到一家益華樓,如此忽略大多數(shù),也就不算太離奇。
從筆者所能檢得的現(xiàn)存史料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應(yīng)該是民國川菜在北京的發(fā)展及鼎盛期,二十多年間涌現(xiàn)的見諸記載的知名餐館也確實不少,為方便讀者,不妨臚列如右:瑞記、賓宴春、醒春居、岷江春、且宜、宜南春、百花村、浣花春、長美軒、陶園、晚香玉、南園、都一處、益華、宣南春、大陸春、長安春、益華園、春陽居、蜀園。粗略統(tǒng)計,即達二十家之多,盛況不在粵菜之下,較諸其他任何一種“南菜”,也不遑多讓!只可惜,大約是隨著南遷,川菜館的盛況稍后便漸趨消歇。
一九三二年,與邵飄萍、黃遠生并稱“清末民初三大記者”的徐凌霄先生在天津大公報寫《舊都百話》,也曾盛稱川菜館:“近數(shù)年中四川館尤極繁昌,西長安街之以‘春為名者,十余家之多,而錦江春色居其半數(shù),可謂盛矣。”(《大公報》天津版1932年8月21日第11版)但畢竟有點在說過去故事的味道,像以前那樣精彩的報道、精彩的故事,日漸難覓。
當(dāng)時北京大學(xué)所在的沙灘,號稱文化城里的文化區(qū),但餐館檔次卻普遍不算高,統(tǒng)共八九家菜館中有一家川菜館福和居,號稱當(dāng)?shù)氐馁F族餐館,卻并未曾多見于教授學(xué)者和文人墨客的筆下,有些遺憾。(林《北平市的沙灘:文化城里的文化區(qū)》,《大公報》天津版1934年2月1日第13版)直到一九四四年,有一篇專談北大與北大人的吃的文章,再次提到福和居,說它“本來在景山東街路南,后來擴展到路北,占了三開間的鋪面,菜做得確乎不錯,雖是最貴的,但仍生意興隆”。(朱海濤《北大與北大人:吃》,《東方雜志》1944年第40卷第20號)三開間的鋪面比起那些飯莊,仍然顯得狹小,貴則更是相對了。上?!渡陥蟆芬痪湃迥曜隽艘黄诒逼斤嬍车奶貏e報道,對于川菜館,也只說了一句大陸春可做其代表,十分空泛簡略(北平特信《“食”的問題在北平》,《申報》1935年6月8日第9版)。
時勢也逼得一些餐館在慢慢消失,比如那么著名的長美軒,前引唐魯孫先生文章說其停業(yè)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前引金受申文章也說到四十年代,瑞記也只有“京造豆瓣醬來點綴罷”,無復(fù)昔日特色與風(fēng)采;這可代表整個川菜的情形。后來的史志也佐證了這一點,比如“錦江春色”占其半的西長安街上的十二家“春”字號餐館,“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僅剩同春園一家”。(《北京志·商業(yè)卷》“飲食服務(wù)志”,北京出版社2008年)還不是川菜館呢。當(dāng)我們發(fā)現(xiàn)一則新的川菜館開業(yè)廣告時,真仿如空谷跫音:“既好吃又便宜韓家潭新開的美麗川菜館歡迎嘗試。韓家潭三十四號。”(《民言報》1945年10月9日第2版)其實也應(yīng)該如此,此消彼長,勢所必然—當(dāng)北京的川菜館漸漸消歇時,在其他地方卻正在蓬勃發(fā)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