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子姍,譚超,楊寧
(云南農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650201)
麝香貓(Viverrazibetha)分布于中國、印尼、孟加拉等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1-4],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并入選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5]。成熟咖啡果被麝香貓取食后在胃蛋白酶等的作用下咖啡果皮、果膠質水解,一般固體食物在pH 1.3~1.8的胃部消化3~4 h,隨后進入小腸,pH值升至3.5,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停留約0.5~1 h,最終到達大腸形成殘渣排出,整個過程8~10 h,這樣的咖啡便被稱作“麝香貓咖啡”或“貓屎咖啡”(Kopi Luwak)。由于其數(shù)量稀少,產量極低,風味獨特價格不菲。近年來針對貓屎咖啡也有一些研究,MARCONE[6]在麝香貓消化道中發(fā)現(xiàn)的酶解過程改變了咖啡豆的化學成分,并能改變咖啡烘焙后的感官品質。MARTINEZ[7]等采用豬胃蛋白酶處理咖啡以改善咖啡的口感,減少咖啡苦味,改善香氣和咖啡杯品。佟世生等[8]以云南小??Х热テr果利用胃蛋白酶處理后的咖啡感官評價結果高于未處理組。云南是優(yōu)質咖啡生長的沃土,貢獻著約95%的中國和1%的世界咖啡產量,但多以初級產品出口,技術含量低,高品質技術的咖啡研究相對欠缺。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采用咖啡鮮果酶解[9]和發(fā)酵[10-11]方式進行體外模擬麝香貓咖啡的研究,但由于咖啡鮮果加工有季節(jié)性因素影響,利用干豆復水酶解體外模擬發(fā)酵咖啡尚未見報道。此外常規(guī)咖啡生產中發(fā)酵均為自然露天發(fā)酵,給咖啡品質帶來了不確定性。本研究以云南阿拉比卡咖啡干豆為原料,經復水利用胃、胰蛋白酶進行體外模擬發(fā)酵,結合杯測、理化、風味特征分析,對發(fā)酵咖啡品質進行評價,同時對烘焙咖啡理化、風味特征成分與杯測指標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期為后期益生菌發(fā)酵咖啡的創(chuàng)新加工,清潔化、批量化生產提供理論依據(jù)。
云南阿拉比卡種卡蒂姆咖啡(手工精選S17,全水洗處理,2015年保山豆,海拔約1 000 m,年平均氣溫在18.4~20.0 ℃,年日照2 281~2 453 h,年降雨量1 400~1 700 mm)。120 U/g胃蛋白酶、4 000 U/g胰蛋白酶、牛血清蛋白均為AR級。
Brewista 200 mL杯測碗、杯測勺,蘇州順和豐家電科技有限公司;標準生豆、咖啡粉分級篩,臺灣琥珀色咖啡研究室;SANTOKER R500F咖啡烘焙機,北京三豆客科技有限公司;HYP-308型消化爐,上海纖檢儀器有限公司;KDN-04B型凱氏定氮儀,浙江托普儀器有限公司;F800纖維測定儀,濟南海能儀器股份有限公司;METTLER TOLEDO HS153水分測定儀,梅特勒-托利多集團。
1.3.1 不同復水時間對咖啡豆的影響
咖啡生干豆用無菌超純水浸泡0~18 h。測定吸水率(泡后撈起咖啡吸干水質量/干豆質量),千分尺測量單顆粒豆體體積(長×寬×高),折光儀測定水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otal soluble solids,TSS),pH計測定水pH值。
1.3.2 體外發(fā)酵流程
體外模擬發(fā)酵液的制備參考《中國藥典》[12]配制人工胃液(simulated gastric fluid,SGF)、人工小腸液(simulated intestinal fluid,SIF)、人工結腸液(simulated colon fluid,SCF),流程如下:
復水10 h的咖啡豆→SGF發(fā)酵→SIF發(fā)酵→SCF發(fā)酵→冷凍干燥
將SGF、SIF、SCF分別置于3個自封袋,咖啡豆與發(fā)酵液各按料液比4∶1(g∶mL)混合排空,置于37 ℃恒溫水浴鍋中,依次按SGF、SIF、SCF順序發(fā)酵。發(fā)酵總時間為0、2、4、6、8、10 h,總時間中SGF時間∶SIF時間∶SCF時間=4∶1∶0,發(fā)酵完畢蒸餾水沖洗1次,冷凍干燥。
1.3.3 咖啡豆的烘焙與杯測
用SANTOKER R500E烘焙機烘焙咖啡豆。氣源液化石油氣,火力0.5 kPa,風門4,轉速60 r/min,入豆溫度180~190 ℃,烘焙時間15 min,中深度烘焙(Agtron值控制在60~75,失水率控制在12%~15%)。
采用美國精品咖啡協(xié)會評分標準,參考LINGLE[13]的杯測方法,13人參加杯測,杯測指標中一致性、干凈度、甜度等級均按每項滿分10分給分,平衡性按7.5分給分,不做評測。其他每個小項滿分為10分,以6分為起評分,共分為4個級別, 6分為“好”;7分為“非常好”;8分為“優(yōu)秀”;9分以上為“超凡”。
1.3.4 咖啡基本理化成分分析及數(shù)據(jù)整理
總灰分測定[14];總膳食纖維測定[15];還原糖測定y=1.945x-0.040 2(R2=0.993 5)[16];脂肪測定[17];總蛋白質測定[18];多糖測定(蒽酮硫酸比色法)y=18.839x+0.026 1(R2=0.982 5)[19-20];可溶性蛋白質測定(考馬斯亮藍G250)y=0.008x+0.035 7(R2=0.993 8)[21];多酚含量測定(福林酚法)y=1.038 6x+0.033 5(R2=0.984 8)[22-23]均參照文獻進行。
游離氨基酸測定:采用酸水解法,色譜條件為Agilent Hypersil ODS柱 (5 μm, 4.0 mm×250 mm);流動相A:V(27.6 mmol/L醋酸鈉)∶V(三乙胺)∶V(四氫呋喃)=500∶0.11∶2.5, 流動相B:V(80.9 mmol/L醋酸鈉)∶V(甲醇)∶V(乙腈)=1∶2∶2;流速為1 mL/min;柱溫40 ℃;紫外檢測器檢測波長為338 nm, 以外標法進行定量。
有機酸含量測定:采用離子色譜法,色譜條件為Kromasil C18柱,柱溫40 ℃,流動相為V(乙腈)∶V(25 mmol/L磷酸溶液)=17∶83,流速為1.0 mL/min檢測波長306 nm。
實驗數(shù)據(jù)用Excel整理,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如圖1所示,咖啡生干豆復水10 h后吸水率、單顆粒體積增長,吸脹作用達到極限;同時水中TSS在12 h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經18 h吸脹作用,水pH值逐漸從7.02下降至6.26,咖啡生干豆經10~12 h浸泡能充分吸脹,且豆內容物滲出較少。
圖1 浸泡時間對咖啡豆性狀的影響Fig.1 Effect of soaking time on the traits of the coffee beans注: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如表1所示,在發(fā)酵過程中,多糖呈現(xiàn)下降趨勢,至8 h含量達到最低(3.22±0.28)%(質量分數(shù)),這與胡婕倫[24]的研究結果一致,多糖在強酸性環(huán)境會發(fā)生解聚和斷裂[25],因此在消化過程中多糖含量逐漸減少,而還原糖含量逐漸上升,至8 h達到最高,為(3.98±0.21)%(質量分數(shù)),這一趨勢與多糖含量的變化相對應,原因可能是多糖分子糖苷鍵發(fā)生斷裂,還原末端增加[26-27];同時多糖被胃液和小腸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降解為低聚糖,進而被降解為單糖[28],因此還原糖含量升高??偟鞍缀吭谙^程中先下降而后上升再下降,在6 h含量最高為(8.54±0.17)%(質量分數(shù));可溶性蛋白、酚類消化2 h后呈下降趨勢,這與李俶等[29]的研究結果一致,多酚類物質經過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后,多酚含量降低,可能是腸道中的胰蛋白酶對酚類物質進行消化分解的原因[30];徐俊杰[31]研究表明脂肪的消化是在胃脂酶和胰脂酶的催化作用下發(fā)生水解,本研究結果顯示,脂肪含量在消化2 h后變化不顯著(P>0.05),膳食纖維和灰分含量變化不顯著(P>0.05)。
表1 發(fā)酵時間對咖啡豆理化性質的影響 單位:%(質量分數(shù))Table 1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ffee beans
如圖2所示,不同發(fā)酵階段咖啡豆中共檢出17種游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在不同發(fā)酵階段均為最高,平均占總游離氨基酸含量的20.76%。其次為天門冬氨酸、賴氨酸和亮氨酸,平均分別各占總游離氨基酸含量的9.56%、7.87%和7.82%,蛋氨酸平均占總游離氨基酸含量的0.97%,是不同發(fā)酵階段咖啡豆中含量最少的氨基酸。LEE等[32]發(fā)現(xiàn)在咖啡自然發(fā)酵過程中脯氨酸和天冬氨酸濃度會增加1.5倍,但本實驗酶解階段不同游離氨基酸隨發(fā)酵時間的增加變化無規(guī)律。
圖2 發(fā)酵時間對咖啡豆氨基酸含量的影響Fig.2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s
咖啡的酸味主要來源于咖啡中檸檬酸和蘋果酸[33],苦味的前體是咖啡中的綠原酸和咖啡因[34],澀味主要來源于綠原酸、葫蘆巴堿和奎寧酸[35]??Х冉莺蠛J巴堿和奎寧酸含量下降約50%,這與PANJI等[36]研究結果一致,咖啡消化發(fā)酵后可減少澀味,提高杯品。隨著發(fā)酵時間增加,綠原酸和檸檬酸的含量逐漸增加,可能使產品烘焙后酸苦味增加,蘋果酸含量減少,與WANG[37]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蘋果酸在消化后被部分分解,含量降低??Х纫蚝炕静蛔儯f明酶解消化對咖啡因含量影響不大。
表2 發(fā)酵時間對呈酸苦味前體物質的影響Table 2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the precusor substances of acid and bitter
從杯品總分來看,發(fā)酵2 h咖啡杯品較0 h高,差異不顯著(P>0.05),發(fā)酵2 h咖啡干香、濕香及風味評分較高,咖啡香氣由美拉德反應和其他熱催化反應所形成,糖、蛋白質、氨基酸和酚類等化合物在咖啡香氣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是重要的香氣前體。發(fā)酵2 h風味豐富、杯品最高,發(fā)酵4 h咖啡酸質較高。發(fā)酵過程中體脂感波動變化,與理化分析結果中脂肪含量變化相對應。隨著消化時間增加杯品分呈現(xiàn)波動,但均比0 h杯品高。
表3 發(fā)酵時間對烘焙咖啡豆杯品的影響 單位:分Table 3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the coffee cup quality
發(fā)酵咖啡豆經烘焙后體脂感與多糖和灰分含量呈極顯著(P<0.01)和顯著負(P<0.05)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87和0.820,咖啡中多糖和灰分含量增加會降低咖啡的醇厚感。余韻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相關系數(shù)為0.812,可溶性蛋白質豐厚的咖啡回味會略強??Х鹊母?濕香氣、風味、酸質與咖啡基本理化成分之間相關性不大(P>0.05)??Х鹊谋瓬y指標與總蛋白含量相關性不大,與胡雙芳等[38]研究一致。
表4 發(fā)酵咖啡杯測評分與基本理化成分的Pearson相關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between coffee cup quality and physicochemical components of coffee beans
發(fā)酵咖啡豆烘焙后的風味與綠原酸的含量呈極顯著(P<0.01)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982,綠原酸較高的咖啡豆風味明顯,較容易識別。酸質與檸檬酸和蘋果酸含量呈極顯著(P<0.01)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85、0.875,說明高含量檸檬酸和蘋果酸能給咖啡帶來豐富酸質感。體脂感與葫蘆巴堿和奎寧酸呈顯著(P>0.05)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28、0.823,咖啡中隨著葫蘆巴堿和奎寧酸含量增加,咖啡醇厚度下降。其他杯測指標與理化成分之間相關性不明顯(P>0.05),咖啡的干/濕香氣、余韻與咖啡風味特征成分之間相關性不大。
表5 發(fā)酵咖啡杯測評分與呈酸苦味前體物的Pearson關系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between coffee cup quality and precursors substances of acid and bitter in coffee beans
咖啡生干豆最佳復水時間為10~12 h,豆體內容物滲出較少,利于后期發(fā)酵。在發(fā)酵過程中,多糖呈下降趨勢,還原糖含量逐漸上升,總蛋白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可溶性蛋白、酚類消化2 h后呈下降趨勢,脂肪含量在消化2 h后變化不顯著(P>0.05);膳食纖維和灰分含量變化不顯著(P>0.05)。咖啡豆游離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占比最高為20.76%,其次為天門冬氨酸、賴氨酸和亮氨酸。在不同發(fā)酵階段,游離氨基酸隨發(fā)酵時間的增減變化無規(guī)律。而咖啡中風味特征成分綠原酸和檸檬酸的含量隨發(fā)酵進行逐漸增加,蘋果酸含量減少,咖啡因含量基本不變??Х戎芯G原酸會極顯著影響咖啡風味表現(xiàn),檸檬酸和蘋果酸高低決定了咖啡的酸質,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影響到咖啡余韻,多糖、灰分、葫蘆巴堿、奎寧酸過高則會降低咖啡杯品醇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