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婷婷
(白城醫(yī)學高等??茖W校藥學院,吉林白城 137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 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當今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高職院校就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同時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立合適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中藥學課程是中藥學專業(yè)基礎課,通常也是核心課程。該課程通??傉摵透髡摗S捎诟鲗W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專業(yè)方向不同,側重點會有所差異,該課程的授課和評價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本科院校大多以“科研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我國的高職類學校主要以“應用型”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故針對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實踐能力培養(yǎng),而推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1]。
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家約翰·比格斯(John Biggs)提出了一種課程設計原則:一致性建構(Constructive Alignment)。教師在課程設計時,首先制定預期學習目標。這是整個課程設計的核心,教師需要清楚無誤地明確希望學生學習什么知識和能力,然后在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時,要與這個目標有直接的關系,保持一致。LCCD 為以學為中心課程設計,作為一種教學設計理念和系統(tǒng)方法,強調以“學習”為中心,面向學生未來的社會、家庭和個人發(fā)展等需要,在全面分析教學環(huán)境等基礎上,以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為目標,以評估與反饋為牽引,以主動學習為載體,逆向、整合地設計課程,提高課程教學設計質量等一種教學設計方法[2]。
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是秉承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以引導者什么,引導學生發(fā)現和探索問題;教師要創(chuàng)立學習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此教學設計將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為中心”,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因課制宜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激發(fā)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3],鞏固專業(yè)思想,熱愛中醫(yī)藥事業(yè),了解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思想觀念、情感認同,讓學生接受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4]。
(1)教學準備:通過課程性質、教師特點、學生特點、課程體系的總體要求、學校的教育教學要求、國家社會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分析教學情境、教學挑戰(zhàn)以及勾畫教學愿景。
課程名稱:中藥學
總學時:54 學分:3.5
授課對象:中藥學專業(yè)
課程類型:中藥學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必修課,專業(yè)基礎課程平臺專業(yè)必修課。
課程性質:《中藥學》 是研究中藥的性能和臨床應用等該知識的一門學科,是中醫(yī)各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
課程任務:運用中醫(yī)基礎理論知識和辯證思維方法闡逐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闡明各章藥物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證、分類、配伍原則及使用注意;闡明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各種中藥的來源、性味、歸經、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方劑學》及中藥各科打下堅實的基礎。
先修課程:中醫(yī)學基礎 后續(xù)課程:方劑學、中藥鑒定等。
教學挑戰(zhàn):
①學生基礎差,對中藥學課程中大量中藥功效的背誦存在工具,不知道如何將中藥功效應用到實際的臨床中。
②學生基礎差,對中藥學課程中大量中藥功效的背誦存在工具,不知道如何將中藥功效應用到實際的臨床中。
教學愿景:激發(fā)學生對482 種中藥的功效、臨床應用、炮制等學習的興趣,羅列出各種中藥的功效和臨床應用,自主地將各類中藥的相同點和異同進行整合,把所學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重視良好的醫(yī)藥道德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來推動祖國中醫(yī)藥事業(yè)。
(2)學習目標:基于有意義學習分類法,將學習目標與教學情境、教學愿景聯系起來制定高質量的學習目標。
(3)學習活動:通過獲取信息、知識與觀點,觀察、經歷與體驗,反思三方面圍繞學習目標進行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充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實現全面主動學習[5]。
(4)學習測評: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活動,選擇特定的學習測評方法,并確保學生了解學習測評的所有信息[6]。
根據上述方式,將《中藥學》這門課程的進行如下設計。
(1)核心知識:理解并記住關鍵概念、術語、關系、事實等。
學習目標:
①定義基本的解表藥、清熱藥等名詞。
②背誦482 種中藥等功效。
③識別并能描述482 種中藥臨床應用。
④列舉482 種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毒性、升降浮沉。
學習活動:①課前小調查。
②課前用兩首古詩進行中藥學背景知識測試。
③教師提前布置任務-閱讀教材。
④課中與老師互動和小組討論。
⑤參加期末考試測評。
學習測評:①背景知識測試,用于確定學生對中藥的了解水平。
②引導閱讀范圍,發(fā)布測試題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然后對共性及個別難題進行解答。
③每單元小組討論后,建立一個思維導圖,進行總結分享。
④完成期末筆試(含單選題、名詞解釋及簡答題);了解學生是否達到掌握核心知識的學習目標。
(2)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內容。
學習目標:①運用中醫(yī)理論分析各章藥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配伍原則。
②能夠使用歸納比較法區(qū)別性能功效及應用相似藥物的能力。
③能夠根據所學功效解決臨床一些病癥用藥問題。
學習活動:①分成5 組,然后對每組成員進行任務分解,然后討論。
②每組選一人將討論結果進行匯報。
③其他組的成員進行現場提問,互相交流問題,并商討出解決方案。
④教師進行整體的過程性評價,打分,最后對共性問題進行解答。
⑤課后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總結,形成書面材料上交。
學習測評:①教師在講課前將每一章節(jié)藥物的共同具有進行講授,請學生根據共同特征對每味藥之前搜集的材料進再次審視。
②建立過程性評價,根據每組學生準備材料、小組發(fā)言、記錄、以及最后小組上交的書面材料進行打分。
③小組之間自評和互評打分。
(3)觸類旁通:描述學生如何運用知識,進行事務間的綜合、連接。
學習目標:①把中藥學與傳統(tǒng)文化及中藥專業(yè)相關學科(中藥炮制、中藥鑒定等)關聯起來
學習活動:每人選擇一味中藥,頭腦風暴,通過線上線下查閱文獻,形成中藥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的調研報告。
小組討論-根據功效及臨床應用完成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
學習測評:根據2015 版中國藥典以及各種資料查詢,學生尋找與課程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點評并全班分享。
根據對藥物十八十九畏的理解以及藥物的功效,小組討論出實驗出一款中藥保健品合成報告分享。
(4)人性維度:了解自己。
學習目標:①從中藥學的發(fā)展歷程出發(fā)洞悉。他們的興趣,分享今后擇業(yè)觀。
②學生對今后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展望。
學習活動:填寫調查問卷-選擇喜歡的與中藥相關的職業(yè)。
學習測評:自由討論:學生隨機分組,回答老師指定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并反思自己理想職業(yè)與當下自己的收獲不足的距離。
通過小論文方式,進行對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展望。
人性維度:了解他人。
學習目標:①證明他們能夠在團隊學習氛圍中有效地合作。
②顯示他們完成困難任務的團隊合作能力。
學習活動:小組討論。給出一個臨床病癥,寫出用什么藥物解決這個病癥。
學習測評:自由討論,進行分組,根據臨床病癥進行組內討論,并互評并反思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和團隊對自己的幫助。
(5)志趣情懷:關心與所學相關的現象和問題。
學習目標:①證明他們重視中藥專業(yè)的發(fā)展。
②關注中藥學相關中醫(yī)熱點問題,如中醫(yī)治未病,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等。
③對需要幫助的給予更多的支持。
④在困難情況下積極行動。
學習活動:小組討論,應用所學的知識觀點批判一些電視促銷虛假廣告。
學習測評:教師播放一些騙人的中醫(yī)大師對中藥治療病癥,學生觀看后提出反對意見。
(6)學會學習:養(yǎng)成有效學習能力。
學習目標:①創(chuàng)造有利于他們繼續(xù)學習中藥學各類藥物背誦的方法。
②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從而確保更高效高質量的工作。
學習活動:①學會用中醫(yī)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②個人反思并整理所有學習概要。
學習測評:①每章藥所具有共性問題由教師進行提供,然后學生進行階段總結。
②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出背誦方法與同學交流。
通過對在校開設中藥學課程不同專業(y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論顯示:(1)學生對此教學設計的應用能夠快速牢固掌握知識點,并且能夠運用中醫(yī)藥理論以及中藥的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配伍原則、使用注意的能力;分析各節(jié)藥物的性能特點的能力;分析各種藥物的功效,以功效聯系主治、性能特點及用法用量的能力; 具有辯證配伍應用藥物的能力。(2)通過活動進行學習或回顧課程內容、學習應用和運用知識、探索學科的個人和社會價值、把一種知識與另一種知識相融合等學習經歷。
學生反應通過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夠掌握醫(yī)院崗位需要的中藥學基礎理論知識,482 味藥的識別、臨床運用知識及相關技術,能夠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和技術,辨證用藥,治療中醫(yī)臨床各科常見疾病、多發(fā)病能力;并熟悉中藥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并能初步用于臨床實踐。在查詢每味中藥中背后故事,學生反應特別積極,不但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還提升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懷。
由于,“以學為中心” 的教學設計要求學生不但要有自主意識而且還要有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類型是千差萬別的,教師作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者和主導者,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輔導[7-8]。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由于學生的差異性,并不難完全取代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師可以監(jiān)控整個教學過程并能夠主導學生學習,可以照顧到每位學生。所以,以“學”為中心和以“教”為中心二者可以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將二者共同貫穿在課堂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將知識點更好地運用到臨床實踐中[9]。
綜上所述,通過LCCD 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方案,突出以學為中心,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了什么,把主體地位放到學生中,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評價模式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教師展示其“主導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全面主動學習意識、自主決策與選擇能力、自主地完成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能力,從而也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