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2月2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shù)卣O掳鄷r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教育部這一表態(tài)直擊民生關切。放學時間和正常下班時間銜接,這意味著要解決困擾億萬家庭的“三點半”難題。
“三點半”難題并非自今日始。小學生下午三點半放學的規(guī)定,至少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0年6月,當時的國家教委發(fā)布的《學校衛(wèi)生工作條例》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學校應當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不超過6小時,中學不超過8小時,大學不超過10小時。于是,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逐漸成為不可逾越的政策紅線。
在校時間被限定,直接導致孩子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產(chǎn)生沖突。不是孩子沒人接,就是即便接回去也不知怎么安排剩余時間。很多家庭要么老人接,要么孩子放學后直接被校外培訓班接走。原本旨在“減負”的政策措施,因為家長接送不便而產(chǎn)生了“學校減了負、家長增了負、孩子沒減負”的溢出效應。這樣的負外部性,顯然有悖于政策初衷。
近年來,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都嘗試通過“彈性離?!钡霓k法,破解“三點半”難題。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沈陽、石家莊等城市均開展了“彈性離校”“課后服務”等相關工作。
2017年2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彈性離校”課后服務合法化。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三點半放學”問題表示,各地應因地制宜“各走各路”,目前已有25個省份制定了符合各省份實際的解決方案。
從各地的實踐看,僅僅通過倡導、呼吁開展課后服務“全覆蓋”,并不能很好破解“三點半”難題。學校會不會做起來,需要從政策的層面作出明確規(guī)定。這就需要相關方面出臺硬性規(guī)定,放學時間究竟如何與當?shù)卣O掳鄷r間銜接,要有一個指導性的說法。由此產(chǎn)生的人力、物力成本,也要有相應的解決機制。比如,是不是可以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給予學校適當補助,以便學校開展“興趣課堂”等等。
此外,鑒于當下很多城市的家長們都在自力解決孩子接送問題,也在事實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校外服務市場,各地可以探索收取一定費用,以確保學校能夠承接“三點半”以后的課后服務。當然,對此,政府要切實負起監(jiān)管責任,對各類第三方機構的性質(zhì)、安全級別以及收費等進行鑒別,并建立起健全的考核機制和追責機制。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孩子的童年充實、輕松了,未來才真正可期。而“三點半后全覆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填充冗余時間的問題,而是關涉到如何合理安排時間、放飛人生夢想的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