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燕
福州市第六醫(yī)院內科,福建福州 350004
糖尿病是常見的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分為1 型和2型糖尿病,后者在糖尿病總數中的占比約為90%,患者胰島素功能并未完全喪失,部分患者產生胰島素過量,但細胞無法對胰島素做成反應,胰島素效果并不理想。該疾病的產生通常是由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所致[1-2]。 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病,出現在40 歲以后,起病隱匿,多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缺陷有關,肥胖、長期靜坐、動脈粥樣硬化性患者、食用甜食均可增加糖尿病發(fā)生風險,疾病發(fā)生后可有多飲、多食、多尿和體質量減少“三多一少”癥狀,患者受自身疾病影響,可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長期處于高血糖水平,可引發(fā)神經系統(tǒng)病變,可對患者胃腸功能產生影響,引發(fā)腹瀉、腹痛、胃排空延遲和便秘等癥狀,影響患者胃腸功能[3]。 急性胃炎即為急性胃黏膜病變,是胃黏膜急性受損并出血炎癥,通常由飲食不當、情緒不佳、免疫力受損和不當醫(yī)療操作所致。2 型糖尿病和急性胃炎既是兩種獨立的疾病, 也可同時存在,患者在兩種疾病的影響下,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可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4]。 常規(guī)護理僅為住院患者服務,患者出院后護理服務被迫中斷,難以繼續(xù)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 因此臨床醫(y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干預。 延續(xù)性護理是連接院內護理和院外護理的橋梁, 可保障患者在不同健康照護場所獲得連續(xù)性與協(xié)作性護理服務,包括信息、關系和管理的延續(xù),可幫助患者規(guī)范自身行為,改善預后[5]。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該院收治的84 例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模式在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胃炎患者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84 例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經抽簽法分組。 對照組42 例,男23 例,女19 例;年齡44~75 歲,平均(60.79±3.56)歲;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2 例,初中16 例,初中以上14例;糖尿病病程2~15 年,平均(8.12±1.44)年。觀察組42例,男20 例,女22 例;年齡42~78 歲,平均(61.18±3.72)歲;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0 例,初中17 例,初中以上15 例;糖尿病病程3~12 年,平均(8.21±1.56)年。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為2 型糖尿病患者,且滿足急性胃炎診斷標準[6-7];②年齡≥40 歲;③認知狀態(tài)良好,可在護理工作中主動配合; ④患者均主動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受損嚴重者;②1 型糖尿病患者;③存在其他類型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④臨床資料不全,中途退出者。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僅在患者住院期間評估患者病情,根據血糖水平檢測結果制訂降糖方案,為患者講解與疾病及其治療有關的知情, 存在負面情緒者及時疏導,加強飲食干預,以改善患者胃腸功能,出院當天告知患者復診時間,并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
觀察組患者予以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出院前評估:患者出院前1 d,由護理人員綜合評價患者所處狀態(tài),主要有血糖控制情況、生化指標改善情況、疾病認知水平、飲食情況、運動情況和作息習慣等,為每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 詳細記錄患者住院期間與治療情況,將患者既往病史、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用藥依從性、運動情況,定期更新,以了解患者恢復情況。 ②創(chuàng)建在線指導平臺: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出院前1 d 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加入微信群,或關注科室公眾號,對患者飲食、運動和日常生活進行干預,告知患者日常飲食總熱量,常見食物熱量和搭配情況,正確運用以血糖負荷概念為基礎的食物交換法開展飲食教育工作, 同時為患者說明口服降糖藥物與一日三餐的搭配;告知患者急性胃炎發(fā)作時,應食用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遵循“少食多餐”原則,增加新鮮蔬菜和攝入量,忌食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 根據患者病情和運動耐力制訂方案,為患者安排合理的運動項目,遵循“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強、易于堅持”的原則,叮囑患者運動時由家人陪伴或隨時攜帶糖果,便于出現低血糖時及時補充糖分;叮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勤剪指甲,勤洗手。 晨起、餐后和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為患者制訂合理的作息方案, 告知患者按時入睡, 不熬夜,以保障睡眠質量;患者存在問題時,應及時在群內提出,由護理人員及時解答,為患者提供醫(yī)護患三方和患者之間交流的平臺,以滿足患者不同方面護理需求。③定期隨訪: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和居住地點與醫(yī)院的距離選擇隨訪方式, 電話隨訪頻率為1 次/周,上門隨訪方式為1 次/月,以了解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和急性胃炎發(fā)病情況, 了解患者居住狀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 及時指出不合理之處, 予以針對性指導,隨訪時間為6 個月。
①兩組認知水平對比: 患者認知水平采用問卷法判定,所用問卷為該院自制,共計100 分,分成疾病表現、致病原因、護理要點和日常防范4 項,各為25 分,最終得分越高提示認知水平越高。
②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比:根據Zung 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和Zung 氏抑郁自評量表(SDS)[8]判定患者心理狀態(tài),各含條目20 個,按照1~4 分4 級評分法計分。 焦慮和抑郁量表分別以50 分和53 分為界限,所得分數下降表明負面情緒緩解。
③兩組護理前后應對方式對比: 根據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對患者護理前后應對方式予以判定,內容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項,分別包括12 個應對項目和8 個應對項目, 統(tǒng)一按照0~3 分4 級評分法計算各項得分,以積極應對得分提高,消極應對得分減少為應對方式改善依據[9]。
④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使用快速血糖儀于護理前后測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另用糖化血紅蛋白自動分析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所用方法為離子交換高壓液相色譜法。
⑤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患者生活質量根據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判定,物質生活為首項,低至16 分,高至80 分,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為后3 項,均介于20~100 分,最終得分增加證實生活質量改善[10]。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認知水平各項指標和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認知水平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認知水平對比[(±s),分]
組別疾病表現致病原因護理要點 日常防范 認知水平總分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19.02±1.16 22.12±1.32 11.433<0.001 19.24±1.28 22.36±1.12 11.888<0.001 19.18±1.24 22.32±1.44 10.708<0.001 19.56±1.18 22.18±1.36 9.430<0.001 77.00±4.86 88.98±5.24 10.863<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焦慮與抑郁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比[(±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比[(±s),分]
組別SAS護理前 護理后SDS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60.78±2.44 61.21±2.72 0.763 0.448 55.32±1.92 51.16±2.54 8.467<0.001 62.32±2.12 63.18±2.36 1.757 0.083 56.24±1.56 52.45±1.21 12.441<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應對方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積極應對評分上升,消極應對評分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應對方式對比[(±s),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應對方式對比[(±s),分]
組別積極應對護理前 護理后消極應對護理前 護理后應對方式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20.12±2.44 19.78±2.18 0.673 0.503 25.16±1.72 30.78±1.32 16.799<0.001 14.18±2.36 13.72±2.12 0.940 0.350 10.92±1.12 8.16±1.24 10.705<0.001 34.30±4.80 34.50±4.30 0.201 0.841 36.08±2.84 38.94±2.56 4.848<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糖指標水平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s)
組別空腹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 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糖化血紅蛋白(%)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11.72±1.24 11.18±1.45 1.834 0.070 10.16±1.12 8.78±1.32 5.166<0.001 15.16±1.78 14.92±1.56 0.657 0.513 13.12±1.44 11.18±1.21 6.684<0.001 9.27±1.32 9.12±1.45 0.496 0.521 7.54±1.16 6.21±1.12 5.346<0.001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均上升,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5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物質生活護理前護理后41.72±4.32 42.18±4.78 0.463 0.645 45.24±5.16 50.56±4.92 4.836<0.001軀體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社會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心理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40.56±4.36 41.08±4.72 0.524 0.601 44.98±3.58 49.12±4.12 4.916<0.001 40.54±4.18 40.72±3.96 0.203 0.840 44.78±4.12 49.42±4.32 5.037<0.001 40.18±5.24 40.56±4.86 0.345 0.731 45.06±3.72 49.18±4.20 4.759<0.001生活質量護理前 護理后163.00±19.10 164.54±18.32 0.377 0.707 180.06±16.58 198.28±17.56 4.889<0.001
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使糖尿病發(fā)生率明顯上升,患者存在多種合并癥,累及消化系統(tǒng),可導致患者出現胃腸道不適,引發(fā)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 與單純2 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急性胃炎者病程長,血糖波動明顯,既存在生理上的不適,也可存在心理負擔,使患者在疾病護理與治療工作中消極應對,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1]。這就需要護理人員予以患者科學規(guī)范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積極應對,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預后。
延續(xù)性護理可使得患者出院后在院外康復期獲得持續(xù)性護理服務需要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身心狀態(tài),予以相應的護理干預。 即將醫(yī)院護理延續(xù)到患者家庭中,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可從不同方面對患者進行干預,使患者出院后繼續(xù)獲得護理支持, 在改善預后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12-13]。
該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認知水平高于對照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原因在于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需要護理人員為患者說明與疾病有關的知識, 幫助患者以正確的態(tài)度應對自身疾病, 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飲食、用藥和運動習慣,可降低血糖水平波動風險,進而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病程長,加上急性胃炎的影響,可使患者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在疾病護理與治療工作中消極應對, 影響護理工作開展。 該研究顯示,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應對方式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可對存在負面情緒患者予以針對性指導, 使患者對疾病護理與治療工作充滿信心, 從而在醫(yī)療服務中積極應對, 主動與護理人員配合, 促進護理工作順利開展。 文中進一步對比兩組生活質量,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是延續(xù)性護理通過出院前評估、 創(chuàng)建在線指導平臺和定期隨訪的方式開展, 可幫助患者糾正不利于血糖水平控制的生活習慣,使患者提升健康意識,幫助患者明確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的禁忌,可使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圍內,可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理與心理狀態(tài)[14-15],減少疾病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 予以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胃炎患者延續(xù)性護理,可促進患者認知水平的提升,積極應對自身疾病,對負面情緒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控制血糖水平作用明顯,可改善生活質量,存在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