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我有一位朋友,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有一個哥哥是學(xué)霸,上常青藤,一路讀博士當教授的那種學(xué)霸。我這個朋友從小就想:我跟他比學(xué)習肯定是沒戲了,只能另辟蹊徑。所以他立志做一個比哥哥見聞廣博,更有趣的人。畢業(yè)以后他沒有在美國找工作,而是滿世界晃悠,去不同的國家兼職教英語,課余四處旅游。他游遍了歐洲,非洲,后來又到了中國(在中國遇到了他現(xiàn)在的妻子)。他到處跟人講自己的經(jīng)歷,但唯獨在中國會收到一種特別的回應(yīng):哎呀可惜,你怎么知道學(xué)習一定比不過哥哥?你都沒有努力!
“你為什么不爭呢?你爭一下?。 ?/p>
這種觀念我們都不陌生。它當然也是一種美德,是傳統(tǒng)的勇氣,也是這個民族文化精神中極珍貴的部分。遇強則強,當仁不讓:憑什么我要退讓?豁出命也不讓!靠這種精神我們戰(zhàn)勝過不少困難。但是放到社會生活的領(lǐng)域,當所有人都集中在少數(shù)幾條賽道上,互不相讓的時候,內(nèi)卷就發(fā)生了。
這時需要另一種勇氣:退出比賽的勇氣。
打破內(nèi)卷的方法,無他,只有多開辟新賽道。甚至不一定是“賽”道,就是普通的人行道,大道、小道、山道、水泥道,都好。有愿意比賽的可以比,愿意慢慢走路也沒人催。鼓勵偏好的多元化,多幾把衡量人生的標尺,人群最終才會分散開。
道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大家都一窩蜂,向著同一個方向往前擠,誰敢冒著被主流拋棄的風險走到別的地方?——就是那些率先認慫的人。
我跟不上你們,不跟了還不行嗎?
北上廣連房都租不起,我回縣城不行嗎?
這些選擇的勇氣常常被忽視,反而冠以其他標簽:錯失良機,自甘墮落,怕吃苦,想不開……
但他們是勇敢的,他們不比賽。
希望人人都可以遵從自己的喜好。我倒不是勸人認慫,但我建議對那些選擇認慫的人,多給予一些敬意。這讓他們的人生容易一些,每個人都容易一些,整個社會也會健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