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海珠區(qū)實驗小學 楊 紅
不可否認,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是一個天生的教育家,都應該懂得用各種方法來教育孩子,而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的。溝通,從其概念上來講,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向特定個人或群體傳遞,并且達成共識的過程。溝通,主要就是交談或交流,在廣義上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交流,還包括文字信息的傳輸和理解。而溝通方式的選擇對于是否達到有效溝通起決定性作用。
良好的親子溝通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否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甚至可能會讓父母終身不安與遺憾。作為一個教育者,作為家長和孩子的“擺渡人”,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有效溝通途徑的課題,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借助“家長日記”加強親子溝通的模式,通過“反思、理解、溝通”三部曲,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搭起一條溝通的橋梁,找到解決有效溝通問題的方法。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人們越來越焦慮,在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下,家長遇到孩子“叛逆”的行為,往往難以控制情緒,在面對面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善于表達。而且中國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影響到了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特別是上下級、長輩與晚輩之間,“面子”是制約溝通的障礙。在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一般上級或者長輩經(jīng)常以“命令”語氣表達,覺得“我是對的”“你就應該都聽我的”。
但相對于面對面的口頭交流,書面交流方式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于家長,可以盡量斟酌語句,對自己要表達的東西更加認真地思考,具有周密、邏輯性強、條理清楚等優(yōu)點,努力使自己的表達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于孩子,在嗅著溫馨墨香,感受來自家長親筆關(guān)愛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和父母進行心靈的對話。而且,這還有利于孩子反復閱讀,仔細揣摩。
家長日記是家長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方式。筆者要求家長每周抽空寫日記,用敘事的方式記錄育兒生活的點滴,除了要求家長多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鼓勵之外,還特別要求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總結(jié)并反思與孩子交流過程的對錯得失。
在如此要求之下,家長在寫作日記的時候,會有意對孩子多加鼓勵,還會自覺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懂得鼓勵和反思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僅只發(fā)現(xiàn)孩子的錯誤,經(jīng)驗不足也因為自己也是第一次做家長,會在教育方式上出現(xiàn)問題,所以家長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也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
案例1:孩子在跟小伙伴玩耍的時候發(fā)生爭執(zhí)時雙手叉腰、怒目圓睜、狠狠地朝對方喊道:“你是不是有病??!”我驚呆了!這明明是我情緒爆發(fā)的時候喊過的,再看他那發(fā)脾氣的樣子,簡直就是自己的小翻版。平日里,我從不忍心對孩子大吼大叫,也總是教他要做個文明有禮、不講臟話的人??墒牵易约哼@不好的一面,還是被他學了去。
這時家長不免有深深的內(nèi)疚與反思。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點滴言行,都會給孩子帶去不可磨滅的影響。教育孩子最難的,就是做父母的總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無法將自己當成清醒而客觀的“旁觀者”。
根據(jù)老師的要求而寫的家長日記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夠讓家長靜下心來,認真地思考和反省,最終形成文字。在每個家長將內(nèi)心想法用文字記錄的過程中,家長日記就不知不覺地演變成為一個教育反思的平臺。家長與孩子因年齡的差異,生長環(huán)境、思維方式的不同,很容易產(chǎn)生認識上的差異。因此,用好家長日記這一平臺,鼓勵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使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理解與尊重,從而產(chǎn)生溫暖感和滿足感,構(gòu)筑家長與孩子之間平等和諧的溝通橋梁。
如今的青少年教育,大家都認同一個觀點:家長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前提,不僅僅家長要理解孩子,孩子也同樣需要理解父母。簡單地說,理解包含寬容與肯定,而且應該是雙向的,雙向的理解能讓雙方都清楚且包容對方的意圖和想法。而大多數(shù)父母和孩子總認為“他不理解我”,那是因為他單方面希望獲得對方對自己的認同。把家長的育兒日記給孩子閱讀,相對于面對面“啰嗦”的訓導說教,孩子更容易通過閱讀“家長日記”訴說的故事和情感,理解父母做事的初衷、人生觀與價值觀。有研究表明,人類在閱讀文字時,會更容易“代入”角色。所以,當孩子代入家長的角色,去“體驗”日記所描述和表達的情景和情感時,會更加容易理解父母想表達的意圖。
案例2:小時候你常常給我?guī)眢@喜和感動,只要把你抱在懷里,你就會變得天使般安靜。每次媽媽問你想吃什么,你總是大聲回答“媽媽做什么我都喜歡吃”。每當聽你這稚嫩清純的聲音,孩子你知道嗎?你的這句話就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
這是一個平時最遭孩子埋怨的媽媽寫的日記。孩子對媽媽諸多抱怨,媽媽也無法跟孩子好好溝通。在平時面對面溝通的時候,雙方很難避免帶著情緒說話,而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很難如此深情地表達。當我把家長日記中的這一段話念給孩子聽時,她非常動容。隨著日記交流的增多,母女關(guān)系融洽了很多。
家長能夠用類似這樣的日記,以第一人稱記載的“家長日記”給孩子閱讀,使得孩子有較強的代入感,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問題。家長寫日記,孩子閱讀日記,從而搭建了一個互相理解的平臺。這些放下身段交換角度去思考問題的交流,一定比說教更容易令孩子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
想要達到溝通的效果,那必須要形成互動。所以,該模式的第三個步驟就是家長與孩子就日記進行分享、評論、交流。曾經(jīng)有一個男孩和爸爸互動的小紙條的故事感動了全網(wǎng)。爸爸是高中班主任,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歸,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于是,兒子把想跟爸爸說的話都寫在紙條上,然后貼在門口或茶幾上,紙條上既有他的心里話,也有他想問的數(shù)學題。爸爸看到,就會在紙條上寫下回復,父子兩人雖不能“朝夕相處”,卻可以“紙條傳情”,相處融洽。受此啟發(fā),我每周都會布置分享日記的作業(yè),讓孩子讀家長日記后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驅(qū)使下,每個家長或多或少都曾給過孩子很多強制的“愛”。比如周末給孩子安排了一整天的課程,孩子的成績稍有退步便會大發(fā)雷霆甚至使用暴力;每當孩子厭煩的時候,又是好言相勸,又是物質(zhì)獎勵,把家長以為的“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種“愛”是單向的。直到有一天,當家長發(fā)現(xiàn)暴力不再有效、物質(zhì)也不再有吸引力,孩子慢慢開始逃避父母。這種“愛”無情地拉開了父母和孩子的距離,使孩子逐漸無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通過評論日記這樣的交流互動,解決了很多孩子不敢面對家長真正表達內(nèi)心想法的問題。分享日記時孩子也可以在“家長日記”回復自己的想法,對上課外興趣班是否真正喜歡;考試成績不好了是試題難度大還是平時上課經(jīng)常開小差造成的,等等。這樣教師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并與家長溝通,直到大家達成共識,顯然家長日記構(gòu)建的溝通平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親子溝通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當家長與孩子能夠用這種方式相互用心地去傾聽和交流時,就有一種對認知理解的交換,會自動產(chǎn)生一種換位思考,令雙方都愿意找到一種滿足彼此需要的方法。例如,父母讓孩子學鋼琴不是唯一的目標,只是一個方式而已,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某個領(lǐng)域?qū)W有所成,變得陽光自信。而也許孩子并不抗拒學習,只是“鋼琴”非她興趣,“舞蹈”才為其所好。所以,在通過適當?shù)慕涣鞅磉_自己的期望之前,家長能夠用尊重的態(tài)度先去傾聽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就有可能獲得相互的理解和更深的聯(lián)結(jié),父母與孩子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雙方共同的目標才可能更容易實現(xiàn)。
有效的溝通,就是架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座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父母與孩子彼此了解,相互尊重。當社會上的很多家長漸漸感覺離孩子的內(nèi)心越來越遠的時候,“家長日記”能夠搭建起一個親子溝通平臺,通過寫作日記促使反思,通過閱讀日記達成理解,通過分享日記順利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