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華僑中學(xué) 李子良 葉大劍
教科書對《蜀道難》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一句的解讀只是停留在前半句“捫參歷井仰脅息人在山上,仿佛觸摸、穿越星星而過,仰頭望天,使人屏住呼吸”的注釋上,對后半句“以手撫膺坐長嘆”只字未提,反而留給了筆者和學(xué)生對中“坐”字的詞意較大空間的解讀與辨析。
課堂上,學(xué)生對“坐”字的解讀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徒,空。二是因為。三是“坐”是通假字,通“作”,可以解釋為:作……狀,表示人的狀態(tài)。
第一種觀點是以數(shù)量和品種都極其繁多的教材輔導(dǎo)參考資料為代表,“以手撫膺坐長嘆”可以翻譯為: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如《樂府詩集·長歌行》中的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徒”可以理解為空。第二種觀點則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 版中的解釋:“坐,因為。漢樂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又如杜牧《山行》中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第三種觀點則沒有可供參考和引用的資料,但筆者卻認(rèn)為是最符合原文的解讀。
第一種觀點是目前參考資料的主流觀點。由于編寫者缺少對本詩整體的解讀,只把《蜀道難》和《長歌行》這兩首古樂府詩進行類比,所以容易出現(xiàn)“想當(dāng)然”,乃至“理所當(dāng)然”。第二種觀點則受到權(quán)威辭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 版的“戕害”,只把“坐”和辭書中的五個義項進行一一進行比對,從而得出這種“拿來主義”的答案。本文僅就前兩種對“坐”字的詞意解讀作一番辨析,從而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筆者認(rèn)為,前兩種觀點都存在一個共同點:沒有區(qū)分古體詩詩歌的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與詩所引發(fā)的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或?qū)烧呋鞛橐徽?,?dǎo)致認(rèn)識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從而導(dǎo)致曲解詞意。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看《唐詩鑒賞辭典》中對“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句的賞析:“站在青泥嶺的山顛,仰頭仿佛可以摸著天上的星宿。描寫山的高,描寫山的險要,沒有比這更驚心動魄的了。渲染太白山之高已是淋漓盡致了,又刻畫出青泥嶺的高危,而毫不重復(fù)??坍嬛蛔?,又加上一個強烈抒情的感嘆句:‘以手撫膺坐長嘆!’”詩人李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即將由秦入蜀的友人,當(dāng)友人跨越上有“六龍回日”和下有“沖波逆折”的高山,接下來將要面臨的便是“何盤盤”的青泥嶺。青泥嶺不僅“百步九折縈巖巒”,而且“捫參歷井仰脅息”,詩人李白情不自禁發(fā)出一聲大大地感慨“以手撫膺坐長嘆!”
我們把第一種觀點的“徒,空”替換原句中的“坐”,就變成“以手撫膺徒(空)長嘆”,那么詩人李白的“以手撫膺坐長嘆!”這句強烈的感嘆就被弱化,甚至還會出現(xiàn)異化,似乎變成了是李白筆下的友人完全被青泥嶺所阻隔,面對青泥嶺束手無措,無可奈何,以至于“以手撫膺徒(空)長嘆”,猶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流露出一種失落和悵惘的感情基調(diào),也與詩仙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格、奔放恣肆的語言和浪漫主義的風(fēng)格不匹配。如果用第二種觀點“因為”來解讀“以手撫膺坐長嘆!”,我們發(fā)現(xiàn)這句情感色彩極其強烈的感嘆句就變?yōu)橐粋€倒裝句,可以解讀為詩人李白筆下的友人途徑盤旋曲折的蜀道,站在青泥嶺的山顛,屏住呼吸仰頭就可觸摸參星和井星,因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只得坐下來撫著胸口長吁短嘆,很顯然將原文感嘆句的驚嘆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作者為何要在末句發(fā)出“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樣深沉有力的感慨呢?這就需要我們來看看這首詩的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筆者基本同意《教師用書》對該詩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的解讀:詩人李白在一開始就用“噫吁嚱,危乎高哉”,“開篇即連用三個嘆詞,強烈的詠嘆憑空而起,震驚人心,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diào)”……“第二層: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具體從正面描寫蜀道的峻險高危,表現(xiàn)跋涉攀登之艱難?!嗄嗪闻璞P’以下四句,詩人另辭蹊徑,從游蜀者的感受與對游蜀者的安危關(guān)懷方面來寫。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參、井等星宿,幾乎手可撫觸,不由得叫人呼吸緊張,撫胸長嘆。僅幾個細節(jié)動作描寫,即勾勒出人行蜀道之困危狀態(tài),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受。⑤本詩從開篇詠嘆,奠定基調(diào),到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切入整體,繼而講述蜀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歷史和蜀道的“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的歷史,然后采用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為正面描寫,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為側(cè)面描寫,以“捫參歷井仰脅息”為遠游者個體生命體驗,從而達到文章的一個震撼人心的高潮“以手撫膺坐長嘆!”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第三種觀點“坐”是通假字,通“作”,可以解釋為:作……狀,與表示途徑蜀道的遠游者被蜀道艱難所表現(xiàn)出來吃驚相契合,達到了被震撼感染的藝術(shù)效果,同時也將古體詩詩歌的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與詩所引發(fā)的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合二為一,升華了文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