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容易聯(lián)想到電影《雪國列車》。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底層。什么是底層呢?傳統(tǒng)觀點來看:底層,就是除了自身人力資本沒有任何其他資本積累的人;是那些從事大多數(shù)人都不愿意做的艱苦勞動的人,而且他們手??谕?,生活如遇變故隨時面臨崩潰。但現(xiàn)在,我想,底層的角色人物必然變了,他們中間很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們對底層的定義變了,底層的境遇也變了。所以,從白領到藍領,從腦力到體力,也未必就是“淪為”和墮落,那只是新時期的一種社會分工和職業(yè)選擇。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那些不可持續(xù)的996,007,Say No!
—苗苗(讀2021年第4期《警惕勞動者的“集體降維”》)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有開明的父母,他們并不惆悵三十而立的我仍未成家立業(yè),反之更多地給予我安慰和鼓勵。但我同時覺得自己很不幸,家中總是有一部分親戚喜歡指點江山,每當我的人生遇到大大小小的變故,就是他們對我“公開處刑”的切入點,在高談闊論的他們面前,我只能保持沉默,甚至有種“我認罪”的即視感。父母待陪完笑臉后會問我“為什么我不反駁?”我苦笑而不語,突然想起來一句話—“不是優(yōu)秀的人不合群,而是優(yōu)秀的人群里沒有你。”在家庭中,不附和仿佛就是沒有家庭觀念。大家庭等級森嚴,我這個最小的晚輩在學校給學生們上課,回歸到親戚成群的家庭中,誰都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我上課。其實,我愛我的父母,但是我不愿意回歸大家庭。春節(jié),我愿意回家,但是不愿意走親戚!
—Mr.Zhao(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坦率地說,我不想回家過年》)
越來越多的女性從經濟到人格多維獨立,各種各樣的標簽也隨之而來,但躍過這些社會標簽下的概念陷阱,婚姻建立的本質基礎仍然是經濟基礎和感情基礎,如今的社會,婚姻已經不是簡單的兩個人搭伙過日子,傳宗接代。農村剩余大齡男士,更多的是要經濟強大,能力提升,否則就會出現(xiàn)“融不進的城市,不愿回去的農村”這種尷尬境地。學歷,技能,經濟基礎,只有個人的硬實力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才能有更高層次的物質以及精神生活。簡單粗暴地將單身男性輸入到單身女性多的地方這種說法的提出,本身就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更不符合人性邏輯。這豈不是將人類的愛情和婚姻等同于劃欄圍圈,“雞鴨配種”式這種神操作?
—L(讀微信公眾號文章《農村剩男輸送給城市剩女,分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