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然
移民被視為21世紀社會科學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程,移民的規(guī)模和移動速率都發(fā)生了爆發(fā)性增長。人口的快速流動重新形塑了全球社會的面貌,也激發(fā)我們進一步思考移民或更廣泛的流動性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移民作為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其行動與命運既是全球化進程的鏡像,又對全球化的前景有著重要影響。當前,約一半的國際移民集中在北美、歐洲等傳統(tǒng)發(fā)達地區(qū)[1],美國更以移民國家著稱,移民已成為其社會構(gòu)成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歐美的國際移民群體很早便受到關注,已然發(fā)展成非常成熟的研究領域。中國一直被視為國際移民的重要輸出國,此前相關研究集中于走出去的華人華僑身上。
然而,亞洲國際移民的比例正在快速攀升,近幾年來,一些學者觀察到新的趨勢,中國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際移民的目的地。[2]更多目光已開始投向這一新的群體,但研究專著依然寥寥。另一方面,學界早已厭倦完全基于歐美情境展開的移民研究,而寄望于通過考察新的移民現(xiàn)象尋找理論發(fā)展的新方向。麥高登(Gordon?Mathews)與他的兩位研究生林丹博士和楊玚合作的《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下簡稱《世界城》)可以說是最早對在華國際移民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民族志作品之一,對相關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
當前,在華國際移民已越來越成為中國各界集體關注的重要社會現(xiàn)象。2009年7月因一名外籍男子意外死亡而發(fā)生的上百名非洲人聚集派出所事件,使得廣州非洲人開始大量進入公眾視野。一些媒體有關廣州有數(shù)十萬非洲人的不實渲染更使得該群體在網(wǎng)絡上受到了國人極大的關注和爭議。2020年4月,廣州地區(qū)非洲人新冠疫情“暴雷”的言論又將其置于輿論的中心,甚至引發(fā)了外交事件。同期,司法部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也在網(wǎng)上激起輿論的浪潮。在華國際移民的相關動態(tài)時刻牽動著國人敏感的神經(jīng),但實際上人們對其仍缺乏認知。因此,對這一群體進行深入考察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便陸續(xù)有非洲商人通過貿(mào)易網(wǎng)絡來到廣州,21世紀初以來人數(shù)迅速增加,及至2015年,據(jù)麥高登估計有1萬~2萬人在此長期居留。[3]62他們聚居于廣州小北路和天秀大廈一帶,此地故得名“巧克力城”。人類學家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不同尋常的現(xiàn)象并展開了大量研究[4],這些研究著重探討了廣州非洲人的商業(yè)模式及其在中國與非洲之間的中介作用。近期的一些研究開始注意到非洲人與本地居民在相處過程中的復雜關系和矛盾心態(tài)。[5]在筆者看來,這些研究各有側(cè)重,但并不系統(tǒng),且沒有形成對在華國際移民特殊經(jīng)驗的理論總結(jié),麥氏等人的這部著作某種程度上對此做了彌補。
《世界城》的英文原著出版于2017年[6],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在2019年翻譯出版。本書由3位作者基于2010年到2014年數(shù)年間斷性的田野調(diào)查分別寫作整合而成。麥高登在“前言”中提到本書的目的“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讓人類學‘民主化,令它在希望了解有關課題的讀者面前顯得更通俗有趣”,因此,全書被諸多易讀的移民自述和故事串聯(lián)起來,“夾雜著簡要的分析使得閱讀起來非常享受”[7]。
麥高登現(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教授,因2011年專著《香港重慶大廈》的出版普遍為國內(nèi)學界所知曉。在這本書中,麥高登以對香港重慶大廈內(nèi)國際移民的民族志研究來探討所謂“低端全球化(low-end?globalization)”的概念和實踐,《世界城》實質(zhì)上是這項研究的延續(xù)。當麥高登發(fā)現(xiàn)他在香港重慶大廈的研究對象——那些來香港淘金的非洲商人從2010年后開始越來越多地涌向廣州、義烏等更接近原產(chǎn)地廠家的內(nèi)地城市時,他跟隨他們來到內(nèi)地,展開了進一步的探索。
一、人類學如何研究移民:《世界城》的繼承與開拓
在很長時間里,移民并不被作為人類學的研究主題。從最早的進化學派開始,人類學探討不同社會在人類進化序列中的位置,是基于對一個社會靜態(tài)剖面的分析。及至傳播學派,人們開始關注到遷移所導致的文化傳播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然而相關研究并不關注遷移本身,僅討論遷移產(chǎn)生的文化擴散的結(jié)果,以通過同一文化特征的空間分布反推進化的時間序列。功能學派對人類學方法論做出了突出貢獻,早期所謂科學民族志的方法要求學者在一個固定的部落或村莊生活一年,對當?shù)厣鐣绾尉S持平衡做細致翔實的解釋。此時,移民被視為社區(qū)的非常規(guī)因子,抑或社會結(jié)構(gòu)解體過程中的征兆和現(xiàn)象。結(jié)構(gòu)主義和歷史學派也極少探討關于移動或移民的話題,前者專注于人類心理的深層結(jié)構(gòu),后者則倡導文化相對主義和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研究??傊?,20世紀60年代之前,人類學拒絕將文化離散化,而是將其地域化,專注于小型社區(qū)的研究,并未將遷移作為研究主題。[8]
人類學對移民的興趣最早來自農(nóng)民研究領域,因為城鄉(xiāng)移民的存在及其巨大影響越來越無法被忽視。直至20世紀70年代,相關研究又將視域擴展到了跨文化的范疇,包括區(qū)域移民和國際移民。人類學作為關注地方性的學科,其對移民的關注也是從地方性出發(fā),重視文化變遷、遷移過程和移民社區(qū)的構(gòu)建。此外,人類學對意義的研究偏好又使得它對移民的主體性和身份格外重視。因此,人類學對移民的研究從移民類型出發(fā),之后又陸續(xù)加入遷移過程、社會組織的議題和性別視角,最后又擴展到種族和身份、公民身份的歸屬與意義、移民視域中的國家等領域。
對于人類學家而言,國際移民作為一種民族志研究對象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們強烈的流動性、模糊性和連通性。這些特點使得人類學慣常關注的概念如“民族”“國家”“邊界”“認同”乃至“文化”等在這一研究場域中呈現(xiàn)出多樣化、情境化乃至破碎化的狀態(tài)。人類學的研究常由個體或社區(qū)切入,因此很早便關注到社會關系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xiàn)于跨國主義和網(wǎng)絡研究。社會網(wǎng)絡不僅為移民的社會融入提供社會資本,還會在分配和信貸過程中綁定社區(qū)中復雜的禮物交換關系。在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erik?Barth)發(fā)表其著名的“情境認同論”后,族群認同在文本中的天然性和穩(wěn)定性被徹底摧毀。這在移民研究中尤為顯著,移民人類學延續(xù)并拓展了巴斯的路徑,致力于調(diào)查不同族群對邊界的協(xié)商確立以及邊界的移動。正如安德烈亞斯·威默所言:族群邊界是“分類斗爭和談判的結(jié)果”[9]。
具有延續(xù)性的社會網(wǎng)絡與持續(xù)變動的族群認同相疊加,使得移民的身份變得模糊。他們既會通過文化景觀的建設形塑其源于母國的族群性,又會表現(xiàn)一種靈活的公民身份,對后者的探討聚焦于移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其公民身份。此時,公民身份不再是專屬于民族國家的產(chǎn)物,而是“移動管理者、科技主義者和專業(yè)人士尋求的策略和結(jié)果,通過選擇投資、工作和居家的不同地點來從不同的國家制度中受益”[10]。這種快速的跨界移動與以特定領土和明確邊界為基礎的民族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張力。因而我們可以看到,法律包括邊界管制等對移民的生活有著巨大影響。人類學家們通過對非法滯留、尋求庇護和驅(qū)逐出境等現(xiàn)象的研究,考察“國家尋求控制特殊人群移動的過程”[11]。而對于已合法留居的移民,人類學家則更傾向探索其如何參與重新建構(gòu)和重新定位他們定居的或有跨國聯(lián)系的城市。[12]移民在這一視角下被作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重新定位“地方”的主體和組織,促使我們深入思考人在全球與地方的勾連中的位置。
總體來說,人類學通過在比較和關系研究中的積累,考察移民的社會網(wǎng)絡、族群性、認同在其身份建構(gòu)和實踐過程中的作用,以個體鮮活的生命體驗作為窗口展現(xiàn)全球化進程中的主位視角是人類學對該領域的特別貢獻。然而,長久以來,國際移民研究聚焦于“南北”和“北北”移民的經(jīng)驗,其理論和研究方法也多由此發(fā)展而來,缺少對南南移民等新移民現(xiàn)象的觀察和解釋。《世界城》作為一部書寫廣州地區(qū)非洲移民的民族志,一方面繼承了人類學在移民研究中的多重面向和主要關懷,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研究領域和理論,具有創(chuàng)見。
二、在華非洲移民的現(xiàn)狀與未來:《世界城》的書寫
一直以來,中國都作為一個單一種族的社會,僅在西北、西南地區(qū)有部分非蒙古利亞人種的少數(shù)民族。近代時期,一些西方人士移入中國,但主要集中于租界地區(qū),對主流社會影響甚少。因此,從20世紀初開始聚集于廣州、義烏等內(nèi)地城市的非洲移民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界和中國社會的一致興趣,被視為一種全新的現(xiàn)象,人們好奇于這些在中國社會特異性非常明顯且數(shù)量上無法忽視的國際移民與中國社會會有怎樣的互動?他們?yōu)楹螞]有選擇歐美等傳統(tǒng)移民輸入地,而是來到仍處于發(fā)展階段的中國?這些是《世界城》要回答的主要問題。
非洲的移民在廣州主要從事商品貿(mào)易,將在廣州批發(fā)購買的貨物帶回非洲售賣賺取差價,也有人從事面向這些商人所展開的服務業(yè),有餐飲、住宿、中介、貨代等。這些非洲移民相對于來自發(fā)達國家、有大型跨國機構(gòu)庇護的歐美或東亞移民而言,更直接地暴露在中國社會的日常中,“后者受到企業(yè)的保護,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不必和中國人有所來往,前者卻必須每天與中國人打交道”[3]52,導致的一個吊詭的結(jié)果是前者的社會融入比后者深入得多。作者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耐人尋味:也許相比富有的外國人,貧窮的外國人才真正推動了這座城市的國際化進程。[3]53
但盡管非洲人有更強的融入意愿,在融入過程中還是會面對諸多溝通和文化上的障礙,對這些障礙的克服路徑形塑了他們?nèi)谌胫袊鐣男膽B(tài)和系列行為。溝通問題首當其沖表現(xiàn)為謠言成為非洲移民的主要信息來源,因為沒有能力接觸高質(zhì)量的信息渠道。再者便是他們與中國人之間信任的建立和分配。非洲商人常雇請中國員工處理商業(yè)事務,但“由于語言和文化交流障礙,他們不知道應該給予這些職員多少信任”。[3]67此外,中國供應商對非洲人的“詐騙”被頻繁提及,花樣繁多的“詐騙”一部分是由于如合同、審計、追索賠償?shù)刃枰嫶蟪杀镜某绦虻氖÷运鶎е拢环矫鎰t是因為文化上的障礙?!霸p騙指控的深層次原因在于雙方彼此缺乏信任。當跨文化碰撞造成誤解時,他們往往不會把‘疑點利益歸于對方。”[3]73這些誤解反映了雙方互動的一些基本假設:中國商人有時認為這里是他們的國家,而非洲不比中國發(fā)達,因此覺得非洲人無知和落后,而非洲商人有時認為中國人總是想欺騙他們,所以必須把價格砍到最低,不論令對方多么憎恨自己。[3]77
一些部門在嘗試克服障礙,增進中非居民的互信。有NGO參與這個進程,但麥高登批評其依然攜帶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普遍態(tài)度,即對他們本身的興趣遠小于對獲取其認同或在互動中形成利益關聯(lián)的興趣,因此“沒有專注于幫助非洲人解決他們的具體難題,而是僅僅教導他們中文”[3]79。而由具有豐富在華經(jīng)驗的非洲人所擔任的物流中介和中間商則被麥氏認為在建立信任的過程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他們?yōu)榭腿颂暨x合適的商品并報關出海,不僅是外商與中國供應商之間買賣關系的橋梁,還“往往扮演著文化大使(cultural?broker)的角色”[3]172。他們“一方面教非洲同胞在中國經(jīng)商的正確方法,另一方面告訴中國供貨商他們客人的思維方式”[3]175。這些“全球化的代理人”[3]166不僅起到化解溝通障礙的作用,其自身即作為一種信任載體推動了貿(mào)易的實現(xiàn)。
非洲移民在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合法性的問題,主要是簽證逾期的危險。麥高登用整整一章描繪了這些逾期滯留者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生活,他們在廣州的移民群體中占據(jù)了相當?shù)谋壤=橛趶V州地方政府對非洲移民愈加嚴格的簽證政策和執(zhí)法力度,逾期滯留者的生活充滿了恐懼,缺乏重新恢復生計的資金與支持使他們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幾乎所有非洲移民,包括融入多年的“文化大使”們,都被簽證政策與中國社會隔開了頗大的距離。
Castillo曾批判麥高登在本書中缺乏敘述的主位視角,忽略了移民們“自己的希望和期待是什么?”但他后來也承認麥高登對宗教的描述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點。[13]宗教對非洲移民而言非常重要,正如麥高登所言:“我們談到做生意,以為生意是這些人生活的中心,但其實他們真正想談的是宗教問題?!盵3]188宗教在其個人身份建構(gòu)、商業(yè)實踐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各類通過儀式占據(jù)中心角色,加上中國政府對宗教有條件的寬容,使得宗教成為非洲移民群體自我表達和建立社會網(wǎng)絡的主要路徑之一。同時,充滿不確定的生活某種意義上也強化了這種虔誠,“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宗教信仰也許是克服困難的唯一途徑”[3]216。
跨文化婚姻似乎是一個族群融合最直接且皆大歡喜的結(jié)果,這已在廣州產(chǎn)生了數(shù)百個中非混血兒,這些非裔中國人的未來令人遐想。但個中存在的諸多挑戰(zhàn)也反射出社會群體之間標簽化的想象對互動實踐的巨大影響。然而,一切正在發(fā)生,未來尚不可知。正如作者所言:“重重難題似乎不可逾越。但在這困局之中,仍然存在幸福的戀愛和婚姻關系,中非混血的寶寶也出生了,誰又能預測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轉(zhuǎn)變呢?”[3]237
《世界城》最終認為,中國社會從單一文化到世界性文化的轉(zhuǎn)變是必然的趨勢。由于國際移民不可阻擋的“向上移動”的傾向,中國作為一個快速發(fā)展的國家有著越來越強的吸引力。最終,“中國將不再是中國人的社會,而變成世界上不同背景人們的家園”[3]233-234。在筆者看來,中國社會學習如何面對、理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移民,不僅關乎我們?nèi)绾喂泊嬗谶@片家園,也對中國在未來全球化進程的方向與實踐有著深遠影響。
三、在華非洲移民的啟示:新型全球化的內(nèi)涵
“低端全球化”是《世界城》的關鍵概念,也是麥高登自《香港重慶大廈》以來持續(xù)探討的理論主線,是其對“南南移民”這一特殊現(xiàn)象的理論總結(jié)。書中對“低端全球化”的定義是:人和產(chǎn)品在較少資本運作下的非正式跨國流動,有時牽涉半非法或非法的交易行為,往往與“發(fā)展中國家”相關,但在全球都顯著可見。[3]91所謂“低端”主要體現(xiàn)在行動主體、貿(mào)易過程和商品三方面。
對其更詳細的闡述是與所謂“高端全球化”的比較進行的。筆者將二者的差異概括如表1。
表1高端全球化與低端全球化的差異,來自作者對《世界城》內(nèi)容的總結(jié)
類型
代表
主體
基礎
保障
金額
側(cè)重點
商品
宣傳
運作
高端
全球化
發(fā)達
國家
跨國
公司
法律
合同
大
資本、
宣傳
高附加值
原創(chuàng)產(chǎn)品
廣告
正式
制度
低端
全球化
發(fā)展中
國家
個體、
小微企業(yè)
信任
信譽
較小
社交
關系
低附加值
含假冒
偽劣產(chǎn)品
口耳
相傳
非正式
制度
總體來看,“低端全球化”是一種非正式經(jīng)濟在全球尺度上的延伸。高端與低端并不是互斥的關系,而是互補,是為了滿足全球化商業(yè)鏈條中的不同需求,因此二者也常常并存于同一種生意中,因為即便發(fā)達國家也有對低端的需求。二者的關鍵區(qū)別是對合法性的看法。“低端全球化”的參與者會將道德與法律分開,在他們看來,“法律不過是發(fā)達國家和企業(yè)隨意制定的規(guī)則。雖然他的生意有時涉及非法行為,但絕不是不道德的,因為他一絲不茍地和客人打交道”[3]91。
因此,在筆者看來,“低端全球化”似乎與新自由主義的原則相悖,更多地作為一種全球范圍內(nèi)的道德經(jīng)濟。這一進程中參與者的道德實踐脫離了由發(fā)達國家和大型跨國企業(yè)所主導的規(guī)則,而將全球化導向更利于自身的方向。這是世界體系中“弱者的武器”,來自貧窮地區(qū)的人們策略性地制造了一種自己負擔得起的全球化,而中國是這一行動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正如麥高登在文末誠懇地寫道:“中國不僅把全球化帶到發(fā)達國家,同時也帶到非洲和所有發(fā)展中國家。因為中國不僅僅為富裕國家的全球化做出貢獻,也供應給非洲和所有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后者雖不是富人俱樂部的成員,但占據(jù)世界人口的七至八成?!盵3]238
制度的作用在“低端全球化”中被刻意弱化,人的因素恰恰被格外突出了?!暗投巳蚧脑瓌t是‘買家自負(caveat?emptor),一般需要商人親自在場謹慎監(jiān)察一切?!盵3]97因此,對于移民而言,失去正式制度保護的他們形成了一套自我發(fā)展的策略,借由錯綜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獲取客戶,尋找商品,自力更生地生活在這個模式的國度。如前述,這種“裸露”在中國社會中的狀態(tài)也促使他們更積極地融入社會,因為融入能夠在可見程度上節(jié)約成本,提高收益和效率,融入越好,他們賺錢和生活也越容易。這樣說來,我們便能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非洲移民對中國社會“愛恨交織”的矛盾心理:他們認同并欲追尋自己的中國夢,懷抱這樣的期待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有時也會遭遇不得其法的懊喪。
在許多相關文獻包括麥高登自己的著作中,“低端全球化”又常被表述為“自下而上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from?below)[14],與“自上而下的全球化”相對立(globalization?from?above)。麥高登承認之所以在本書沒有使用這一在學界更常見的概念,是因其在全球化的政治中被打造為新自由主義的替代形式,具有強烈的政治意涵。
Sara?Schoonmaker提到殖民和技術推動的全球一體化最終塑造了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模式。[15]這種全球化模式使得國家發(fā)展計劃需要服從于全球資本和國際機構(gòu)。[16]然而,時至今日,這種“自上而下的全球化”并未實現(xiàn)其去除經(jīng)貿(mào)障礙、改善民眾福祉的允諾,因而自下而上的全球化開始被納入全球正義運動的新范疇,是全球底層民眾聯(lián)合探索抵抗路徑的方法。[17]此時,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又可稱作權(quán)利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of?rights)或全球正義(global?justice),源于全球民主運動對全球化中底層參與的訴求。[18]正如M.Elliott所言:現(xiàn)在有兩種關于全球化的愿景,一個以商業(yè)為主導,另一個以社會行動主義為主導。[19]自下而上的全球化與不同路徑的全球民主運動相結(jié)合,被寄望于抵抗商業(yè)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霸權(quán)。更為激進的做法是將其作為實現(xiàn)全球民主、推動工人階級運動世界化的路徑,借此倡導世界范圍內(nèi)的集體理性和民族聯(lián)邦。[20]
在人類學的語境中,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可溯至阿帕杜萊的論述。在阿氏看來,全球化不能再用簡單的中心—邊緣框架去理解,而是要將不同面向的實踐及一個更廣泛的情境與對全球化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文化、全球化、跨國主義的問題應置于他們?nèi)绾紊a(chǎn)“地方”之中。至此,全球化不再是一個抽象的過程,而是一種能夠在特定時刻和特定地勢之中被鏈接的事物。這導致我們將全球化轉(zhuǎn)化為一種自下而上的全球化,來描述這些自下而上的文化過程。[21]因此,全球化與地方性成為硬幣的兩面,“地方”的生產(chǎn)在全球范圍的彌散促使我們重新評估宏觀主體和框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效力。移民作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重新定義“地方”的主體,是相關探討的重要切入點。
然而,傳統(tǒng)的移民理論將移民作為自上而下的全球化的結(jié)果,強調(diào)全球經(jīng)濟宏觀層次行動主體的角色,移民被視為是經(jīng)濟牽引下被動遷徙的角色。[22]一些人類學家的研究反駁了這一論點,而認為移民應是全球化進程中積極的行動者,擁有形塑全球化的力量。Koh?M和Malecki?E?J[23]在考察首爾的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商販后,認為少數(shù)族裔商販在本地的嵌入對首爾的全球化進程至關重要,他們與母國的聯(lián)結(jié)意味著韓國與他國之間具有一種新的不同于如跨國公司等宏觀方式的聯(lián)結(jié)路徑。
實際上,學者們很早就意識到移民帶來的劇烈變化擴大了城市“全球性(globalness)”的范圍,當前多數(shù)對全球城市的研究都高估了經(jīng)濟的力量,忽略了政治的、環(huán)境的和社會文化的全球化。事實上,數(shù)百萬個體的個人選擇的影響往往甚于全球經(jīng)濟力量,移民與母國的跨國聯(lián)系是城市全球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對移民的研究促使人們將全球化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進程。[24]因此,全球化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多樣化的形式,我們不能再以一個城市的跨國公司總部或國際組織的數(shù)量來作為衡量其全球化程度的指標。諸如廣州的非洲商販之類的角色在自下而上的全球化中得到重視,并與跨國主義的討論脈絡相對話。因此,對自下而上的討論將推動我們反思“規(guī)模政治politics?of?scale”,關注城市的居民和他們的歷史,通過關注族群多樣性來定義一種不同的全球化。[25]Tu認為,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包含了人們超越、抗辯和重新定義多種多樣的文化規(guī)則和邊界。[26]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是富有生產(chǎn)力的分析框架,能夠幫助突出國際移民在仍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及一個全球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中謀生或獲得上升的流動性的努力。
總體來說,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是要將視角聚焦到個體,正如麥高登所言,是“代表了一種由志愿行動者主導的全球化行動”[27],全球化不再是由“看不見的手”所引導,而是充斥著諸多具有鮮活特征的個體。在筆者看來,將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剝除掉富有政治意涵的部分,保留其對地方和多樣性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關注,便是“低端全球化”的基本意涵,回歸個體是其最大的魅力,
它向我們重新展現(xiàn)全球化的真實過程,也有學者稱之為“草根跨國主義(grass-roots?transnationalism)”[28]。就像麥高登所說,他要用平易近人的描述,讓讀者接觸日常不可能觸碰到的世界。而事實上,這樣的世界正是全球化最為真實的樣貌,這些廣州的非洲個體商人正是生活世界的“離散者”,看似邊緣,實則站在了時代的前沿,提前觸碰到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并用鮮活的實踐表現(xiàn)了人在全球化之中多樣化的形態(tài)。
最后,當我們重新審視“低端全球化”的意義時,可以看到,它對參與全球化不同層次的主體都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麥高登肯定了這一影響,認為其對世界的正向意義多過負面?zhèn)?,而它的終極意義展現(xiàn)為“中國產(chǎn)品從根本上重新塑造了非洲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3]240。我們在對其進行討論的時候需要意識到,“這是世界上多數(shù)人經(jīng)歷著的全球化”[3]2,它與依然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發(fā)展中國家的人民息息相關。
四、小結(jié)
正如前述,移民不再被視作宏大進程中的被動個體,而是全球化的有力塑造者。對在華移民的深入分析將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中國應如何面對其在全球化新階段的新身份的問題,重新考察公民身份的建構(gòu),以及邊界、認同、宗教等通常被認為具備穩(wěn)定性的概念和文化意識、身份、社會網(wǎng)絡等富有流動性的概念。穩(wěn)定性中常蘊含流動性,反之亦然。因此,移民的豐富實踐成為我們理解全球化多樣性的窗口。所謂“低端全球化”便是一種對全球化模式的重要拓展,麥高登的《香港重慶大廈》和《世界城》等系列工作對此具有重要貢獻。
“低端全球化”的概念將促使我們突破以倫敦、紐約等極少數(shù)西方都市為對象的研究桎梏,發(fā)掘多樣化的全球城市模式,重新評估諸如廣州、義烏、曼谷、迪拜等南南移民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對全球化的貢獻,突出全球化進程中本地接觸的重要性。這種密布在國際移民尤其是少數(shù)族裔企業(yè)家之間的復雜網(wǎng)絡,形成了一個城市乃至國家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相連接的基層通道。包括《世界城》等考察在華非洲商人的研究代表了一種新的研究趨勢,即發(fā)掘全球化實踐中的多樣性,揭示個體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命運和努力。正如Paul?Capobianco評價《世界城》,不僅僅是填補了在華外國移民研究的空白,更與跨人種關系等更大的主題對話,重申了Frank?Diktter及其他學者關于西方族群意識無法捕捉到亞洲族群身份建構(gòu)方式的觀點。[7]
中國正在成長為一個全球化大國,并致力于成為未來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參與者。從2013年9月“一帶一路”提出至今,這一政策對相關國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業(yè)已成為中國對外發(fā)展的名片。正如我們所知,“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發(fā)展中國家,他們同時是“低端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他們的聯(lián)結(jié)方式,基于此發(fā)展出有別于西方傳統(tǒng)模式的新型全球化,推動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建構(gòu)在當代全球化中的實踐意義和深遠影響。
注釋
[1]聯(lián)合國官網(wǎng).移民[DB/OL].https://www.un.org/zh/sections/issues-depth/migration/index.html,2019-11-26.
[2]沈海梅.在跨國移民理論框架下認識中國的“外籍新娘”[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麥高登(Gordon?Mathews),林丹,楊玚.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M].楊玚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4]李志剛,薛德升,Michael?Lyons,Alison?Brown.廣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區(qū)社會空間分析[J].地理學報,2008(2);Lyons,?Michal,?Alison?Brown,?and?Li?Zhigang,?“In?the?dragons?den:?African?traders?in?Guangzhou”[J].Journal?of?ethnic?and?migration?studies,?Vol.38,?2012;?Bodomo,?Adams,?“The?African?presence?in?contemporary?China”[J].The?China?Monitor,?Issue?36,?2009;?Bodomo,?Adams,?“The?African?trading?community?in?Guangzhou:?An?emerging?bridge?for?Africa-China?relations”[J].The?China?Quarterly,?Vol.203,?2010;?Bodomo,?Adams,?Africans?in?China:?A?Sociocultural?Study?and?Its?Implications?on?Africa-China?Relations[M].?New?York:?Cambria?Press,?2012;?Bodomo,?Adams,?“The?African?traveller?and?the?Chinese?customs?official:?Ethnic?minority?profiling?at?border?check?points?in?Hong?Kong?and?China?”[J].?Journal?of?African?American?Studies,?Vol.19,?No.1,?2015;?Hall,?B.,?Chen,?W.and?Latkin,?C.,?Ling,?L?and?Tucker,?J,?“Africans?in?south?China?face?social?and?health?barriers”[J].?The?Lancet,?Vol.283,?2014;?Haugen,?H.,?“Nigerians?in?China:?A?second?state?of?immobility”[J].?International?Migration,?Vol.50?(2),?2012;?Haugen,?H.,?“African?pentecostal?migrants?in?China:?Marginalization?and?the?alternative?geography?of?a?mission?theology”[J].?African?Studies?Review,?Vol.56?(1),?2013.
[5]Zhou,?Min,?Shabnam?Shenasi,?and?Tao?Xu,?“Chinese?Attitudes?Toward?African?Migrants?in?Guangzhou,?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ology,?Vol.46,?no.2,?2016;?Liang,?Kelly?and?Philippe?Le?Billon,?“African?Migrants?in?China:?Space,?Race?and?Embodied?Encounters?in?Guangzhou,?China”[J].?Social?&?Cultural?Geography,?Vol.21,?no.5,?2018.
[6]Mathews?G?and?Lin?L?D?and?Yang?Y,?The?World?in?Guangzhou:?Africans?and?Other?Foreigners?in?South?Chinas?Global?Marketplac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7.
[7]Capobianco,?P.,?“Reviews?‘The?World?in?Guangzhou:?Africans?and?Other?Foreigners?in?South?Chinas?Global?Marketplace”[J].?Asian?Ethnology,?Vol.78,?2019.
[8]Caroline?B.Brettell,?“Theorizing?Migration?in?Anthropology”?in?Brettell,?Caroline?and?James?Frank?Hollifield?(eds.),?Migration?Theory:?Talking?Across?Disciplines[C],?3rd?ed,?New?York:?Routledge,?2015.
[9]Wimmer,?Andreas,?“The?Making?and?Unmaking?of?Ethnic?Boundaries:?A?Multi-Level?Process?Theory”[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13?(4),?2008.
[10]Ong,?Aihwa.Flexible?Citizenship:?The?Cultural?Logics?of?Transnationality[M].Durham,?NC:?Duke?University?Press,?1999.
[11]Gardner,?Andrew?M,?City?of?Strangers:?Gulf?Migration?and?the?Indian?Community?in?Bahrain[M].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2010.
[12]Glick?Schiller?and?Nina?and?Ayse?Caglar?(eds.),?Locating?Migration:?Rescaling?Cities?and?Migrants[M].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2011:2.
[13]Castillo,?Roberto.“Reviews?‘The?world?in?Guangzhou:?Africans?and?other?foreigners?in?South?Chinas?global?marketplace”[J].The?China?Quarterly,?Vol.236,?2018.
[14]Mathews,?Gordon,?Gustavo?Lins?Ribeiro,?and?Carlos?Alba?Vega,?Globalization?from?Below:?The?Worlds?Other?Economy[C].London;?New?York:?Routledge,?2012.
[15]Schoonmaker,?Sara,?“Globalization?from?Below:?Free?Software?and?Alternatives?to?Neoliberalism”[J].Development?and?Change,?Vol.38,?No.6,?2007.
[16]McMichael,?A.J,?“The?Urban?Environment?and?Health?in?a?World?of?Increasing?Globalization:?Issues?for?Developing?Countries”[J].Bulleti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Vol.78,?No.9,?2000.
[17]Jeremy?Brecher,?Tim?Costello?and?Brendan?Smith,?Globalization?from?Below:?The?Power?of?Solidarity[M].Cambridge,?Mass:?South?End?Press,?2000.
[18]Donatella?della?Porta.(eds),?Globalization?from?Below:?Transnational?Activists?and?Protest?Network[C].Minnesota:?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06.
[19]M.Elliott,?“The?new?radicals”[N].Newsweek,?December?13,?1999.
[20]Chase-Dunn?C,?“Globalization?from?below:?toward?a?collectively?rational?and?democratic?global?commonwealth”[J].The?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Vol.581?(1),?2002.
[21][美]阿爾君·阿帕杜萊.消散的現(xiàn)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維度[M].劉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42-71.
[22]Smith?M?P.Transnational?Urbanism:?Locating?Globalization[M].Malden:?Blackwell?Publishers,?2001.
[23]Koh?M?and?Malecki?E?J.“The?emergence?of?ethnic?entrepreneurs?in?Seoul,?South?K?orea:?globalisation?from?below”[J].The?Geographical?Journal,?Vol.182?(1),?2016.
[24]Benton-Short?L,?Price?M?D?and?Friedman?S.“Globalization?from?Below:?The?Ranking?of?Global?Immigrant?C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Vol.29?(4),?2005.
[25]Henry?N?and?Mcewan?C?and?Pollard?J.“Globalization?from?below:?Birmingham-postcolonial?workshop?of?the?world?”[J].Area,?Vol.34?(2),?2002.
[26]Tu?Huynh?T,?“A?‘Wild?Westof?trade??African?women?and?men?and?the?gendering?of?globalisation?from?below?in?Guangzhou”[J].Identities,?Vol.23(5),?2016.
[27]Mathews.Gordon?and?Gustavo?Lins?Ribeiro?and?Carlos?Alba?Vega,?Globalization?from?Below:?The?Worlds?Other?Economy[C].London,?New?York:?Routledge,?2012.
[28]Lyons?M,?Brown?A?and?Zhigang?L.“In?the?dragons?den:?African?trader?in?Guanzhou”[J].Journal?of?Ethnic?and?Migration?Studies,?Vol.38,?2012.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責任編輯陳琰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