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采訪對象
高嵐,中國兒童心理分析主要開拓者;
中國分析心理學、學前教育學領(lǐng)軍人物;
國際心理分析師(IAAP)、國際沙盤游戲治療師(ISST)、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督導(dǎo)師、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的榮格心理學家。著有《爸媽為何看不見我》《學前教育學》等著作。
網(wǎng)購一大堆課程,奔波于各種講座,行走于形形色色的咨詢機構(gòu),這是許多父母忙碌的身影,他們希望通過了解更多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育兒能力。但層出不窮的理論和方法,又讓他們無所適從,常常陷入疑惑、糾結(jié):養(yǎng)孩子到底有沒有標準答案?
高嵐說:“其實,教養(yǎng)孩子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有,那就是—真誠做自己,才能好好做父母?!备改缸龊米约?,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了解自己,對于自己的未來是確定的,知道自己接納什么、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把一份屬于孩子的未來交到他們手上。
但現(xiàn)狀是,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孩子,他們只是簡單地把很多東西推到孩子面前,告訴孩子:你應(yīng)該這么做,你必須這么做,我都是為你好。他們只把重點放在對孩子行為的關(guān)注上,卻忘了看到孩子,忘了看到自己,忘了要先真誠、真實地做自己。
美琪的故事
真誠做自己和好好做父母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高嵐講過一個故事。
美琪從小就成績不好,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備受父母責備???0歲的時候才有了女兒,女兒出生之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對女兒的養(yǎng)育中,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給女兒。
女兒5歲的時候,美琪全家移民到美國。她和女兒一句英語都不會說,這讓她十分焦慮,擔心女兒上小學后聽不懂老師講課,擔心因為語言障礙,女兒沒有伙伴。于是,她給女兒報了英文輔導(dǎo)班,每天盯著女兒背單詞、學語法,可她的辛苦付出并沒有讓女兒學好英語,反而引起女兒的反抗,不僅抗拒去上課,還在課堂上搗亂。
輔導(dǎo)班老師給美琪打電話,進行深入溝通后,發(fā)現(xiàn)美琪育兒上的一些問題。老師建議她讓女兒多參加一些其他活動,而不只是每天都盯著女兒背單詞、學語法。在老師的建議下,美琪給女兒報了一個鋼琴班。
在陪女兒學習鋼琴的過程中,鋼琴老師無意中發(fā)現(xiàn)美琪的樂感很好,就邀請她和女兒一起學鋼琴。果然,在音樂上天賦極好的美琪,進步很快,學習一段時間之后,便開始到社區(qū)或者教會,跟其他人一起彈琴唱歌。
說來也很神奇,當美琪的注意力并不全放在女兒身上,開始更多關(guān)注自己的時候,女兒的狀態(tài)反倒越來越好了。
上一年級的女兒,已經(jīng)能夠用流暢的英語跟同學溝通交流,還有了自己要好的朋友,學習成績也很不錯,每個周末還會和媽媽一起去教會彈琴唱歌,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孩子。
高嵐說,其實這一切并不難理解,那是因為美琪開始有機會“真誠做自己了”。之前的她一直要做一個“好媽媽”,也因此充滿了焦慮、恐慌和不安,甚至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女兒身上。
當她有機會開始真正做自己、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時候,就會把之前所有投入到女兒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分出來一部分給自己,也就是說媽媽和女兒都有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這讓女兒有機會慢慢去尋找自己的節(jié)奏,同時也讓美琪開始有機會“看到孩子”。
她也似乎開始明白一個道理:自己雖然不完美,可也有優(yōu)點,“其實也還不錯呀”。而且,為什么一定要苛求女兒成為理想中的完美孩子?為什么不能讓女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學習?
美琪放下對自己苛求的同時,也放下了對女兒的苛求,她開始用心去觀察和感受女兒。當她看到女兒每次下課路過公園,都會不停地朝里張望時,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開始帶女兒去公園里玩耍。女兒最初只是跟小朋友打招呼,后來便可以跟小朋友快樂地玩在一起……
美琪不僅體會到女兒的快樂,也開始認識到,學習可以有很多方式,孩子們也有他們的方式,那就是在溝通交流和玩耍中相互學習。
另外,美琪在自己學習鋼琴的過程中,也體會了學習的“不易”,對女兒更能感同身受。
當女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她不再是責備、不滿、擔憂、恐慌,而是開始跟女兒說:“沒關(guān)系,我們慢慢來,其實慢一點兒也挺好的,對嗎?”這個時候,女兒看到的是一個充滿力量、自信又理解自己的媽媽,這對于女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示范,讓女兒更有信心、更有動力去面對困難,這比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說上100遍“你要自信”更加有效。
一層一層剝開那些包裹住我們的東西
也許有很多人都像美琪一樣,習慣了用他人的標準或者理想中的標準來評價自己、了解自己,這個過程中,常常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不安和恐慌。
美琪在她人生的前幾十年里,一直在追逐理想中的自己,努力學習、討好父母,內(nèi)向敏感的她甚至會想方設(shè)法把自己推到大眾的面前,可每一次嘗試都會花費她很大的力氣,甚至使她更加失落和自卑。
成為父母之后,理想中的“完美自己”又多了一項任務(wù),那就是成為一個“好父母”: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要給孩子最好的、要為孩子負責。甚至開始思考要養(yǎng)育一個怎樣的孩子,比如:聰明、懂禮貌、能力強……
當我們心里有了一個理想中的“完美孩子”模樣,一旦現(xiàn)實與理想不相符,就會把自己經(jīng)驗中的那個“不夠好、不如別人、不夠完整的自己”所帶來的恐慌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
就像美琪,她不愿意女兒重復(fù)自己的經(jīng)歷,尤其是全家移民到美國之后,環(huán)境的變化讓她更加焦慮,整個人都被不安包圍著,讓她無法看清很多東西。于是,本應(yīng)該享受童真和快樂的5歲女兒,卻天天被她盯著背單詞、學語法,導(dǎo)致女兒很長一段時間都郁郁寡歡,不想上學。
幸運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鋼琴讓美琪重新找到了自己,她開始真誠做自己,周圍的一切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經(jīng)歷,有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也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帶給我們的影響。正是這些經(jīng)歷,將我們一層層包裹起來,讓我們看不見孩子,看不清很多事情。
當我們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這些包裹住我們的東西,開始真誠做自己的時候,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的內(nèi)在需要,給予他成長所需要真正的援助。當父母了解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完成相應(yīng)年齡階段的心理發(fā)展任務(wù),形成好的人格底色。
父母如何真誠做自己
那么,父母怎樣才能“真誠做自己”?
◎ 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按照別人的期望度過一生。我們可以真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如能力不如別人強、不善交際等,承認那就是我們的樣子。可以去學習去成長,但不一定要苛求自己成為理想中完美的樣子,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更多可能,看到自己真正擅長的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成為父母之后也是一樣的,這是我們?nèi)松行碌慕巧槐乜燎笞约阂欢ㄒ龅?00分??燎髸屛覀冊诤芏嗍虑樯侠聿磺孱^緒,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情緒化,導(dǎo)致情緒和身體出現(xiàn)“混亂”。
不必背負太多的價值觀和判斷,我們原本就是在不斷試錯中調(diào)整和糾正自己的;而且,一個放松的、自我接納的爸爸媽媽,比一個總是承受壓力、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的爸爸媽媽,更能讓孩子安心。
◎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并不是一件丟人的事。
能夠真誠地去面對自己的錯誤,或者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值得敬佩的事情,是很多人窮盡一生都做不到的。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有一個完美的父母標準,他們覺得,自己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父母的形象,所以,即使做了傷害孩子的事情,他們?nèi)匀粫f“我都是為你好”,始終不肯承認自己的過錯,因為那和他們理想中的“好父母”是不符的。
高嵐說,她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很多來訪者在回憶童年往事的時候,都會情緒非常激動,感覺非常委屈,他們說:“其實那時候我要的不過是爸爸媽媽的一句道歉而已?!?/p>
也有不一樣的父母,夢晴是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她曾經(jīng)講過一件事:
那天早上,看到女兒吃飯慢吞吞的,不知道為什么,火一下子就躥上來了。吃完飯,我準備騎電動車送女兒去幼兒園,當時正在下雨,在推電動車上斜坡的時候,女兒摔倒了,開始哭,電動車又卡在草里,壓在我的腳上。那一刻,我既無助又煩躁。在送女兒去幼兒園的路上,她一個人安靜地坐在電動車的后面,我卻在想,自己為什么會這么煩躁?后來大概想明白了,那幾天,我咳嗽得很厲害,一直都沒有休息好,整個人的狀態(tài)很不好。我沒有照顧好自己,也就沒有辦法照顧好女兒。
我誠懇地跟女兒道了歉:“媽媽的情緒沒有調(diào)整好,早上吃飯的時候批評了你,上坡的時候也沒有照顧好你。你是5歲的寶寶,我是5歲的媽媽,媽媽和你一樣,都是5歲,我們一起學習成長,好嗎?媽媽需要你的幫助,也感謝你能幫助媽媽一起成長?!迸畠郝犕旰荛_心,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那一刻,我感覺她真的是一個小天使。
高嵐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她可以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真誠表達自己的情緒,真誠表達自己的歉意,這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
“媽媽希望女兒能夠知道:我也剛剛做媽媽不久,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也有做錯的地方,也有情緒不穩(wěn)定的時候,但是,請給我一些時間,希望寶寶也一起來幫助媽媽。同時,媽媽也給女兒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做錯了也沒關(guān)系,只要我們愿意改正,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是在錯誤中慢慢走向正確。這樣影響下的孩子,能夠真誠去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敢于主動嘗試?!?/p>
談到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多父母覺得,面對孩子的時候,掩藏和壓抑自己的情緒才是最好的,但高嵐說:“其實,父母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所有的情緒都壓抑起來,壓抑的情緒會通過另外一種方式發(fā)泄出來,反而對孩子更不利?!?/p>
◎父母可以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但不是通過貶低、謾罵、指責、諷刺、激將的方法。
父母只有真誠的表達,才能讓孩子更了解你的想法、你的要求,甚至你的感受,但表達的時候要注意方法。比如,孩子不想去興趣班了,父母可以嘗試跟孩子討論,并告訴他:“我們很希望你能繼續(xù)堅持下去,你是哪里遇到了困難?”而不是上來就跟孩子說:“早就知道你堅持不下去,沒說錯吧?!奔⒎▽τ?歲前的孩子收效甚微,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
◎注意這個誤區(qū):父母真誠做自己,絕對不是“隨心所欲”。
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誤區(qū),認為真誠面對自己就是“隨心所欲、想干嗎就干嗎”。比如,在單位工作不順心,回家干脆就不給孩子做飯了。
我們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媽媽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之后,直接跟孩子說:“我今天不開心,不做飯了?!泵鎸@突如其來的一切,孩子是不是會有些蒙,會不會感到不知所措,會不會覺得媽媽“很奇怪”?
高嵐說,父母要真誠去做的是“當下的自己”,當下你是一個媽媽,你對孩子是有責任的。你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但同時也要跟孩子去討論怎么解決要面對的問題。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很不開心,也特別累,就不做飯了。我們可以一起叫外賣,或者等爸爸回來做飯,好嗎?”而不是情緒不好,就直接甩手不干。
真誠做自己是每一個人一生的功課。只有父母展露出自己的真實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去面對孩子,才能更好地看到孩子、接納孩子。這時,父母才有機會,把“等待、陪伴、協(xié)助、贊賞、邊界和自由”,這些真正的愛無障礙地給予孩子,讓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長為更好的模樣。
父母真誠做自己,是奠定孩子人格底色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