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貴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護理又被稱為快速通道外科護理,是指在ERAS 理念的指導下,在術前、術中及術后采取科學、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從而減輕其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促進其早日康復的一種護理模式[1]。胰腺外科手術一直被認為是一類高風險的腹部手術,進行此類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手術操作較為復雜,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因此對圍手術期護理工作質量的要求較高[2]。本文主要是研究對接受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術(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的患者進行ERAS 護理對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
選擇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我院進行LDP 的3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具有進行LDP的指征;既往無腹部手術史;病歷資料完整;溝通能力正常;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存在其他嚴重的臟器病變;身體狀況差,對手術或麻醉不耐受;存在溝通障礙、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隨機將其分為ERAS 組(n=15)與UC 組(n=15)。在15 例ERAS 組患者中,有女性9 例(占60%),男性6 例(占40%);其年齡為35 ~78 歲,平均年齡為(56.84±7.25)歲;其中,胰體尾囊性占位病變、胰體尾假性囊腫及其他胰體尾病變患者分別有12 例(占80%)、1 例(占6.67%)和2 例(占13.33%)。在15例UC 組患者中,有女性8 例(占53.33%),男性7 例(占46.67%);其年齡為34 ~76 歲,平均年齡為(55.42±6.87)歲;其中,胰體尾囊性占位病變、胰體尾假性囊腫及其他胰體尾病變患者分別有11 例(占73.33%)、2 例(占13.33%)和2 例(占13.33%)。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LDP。在圍手術期,對UC 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為其介紹病區(qū)的環(huán)境,對其進行清潔灌腸并留置導尿管,于術前12 h 讓其禁食,于術前4 h 讓其禁飲,術后密切監(jiān)測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做好其切口護理、引流護理及出院指導等工作。在圍手術期,對ERAS 組患者進行ERAS 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術前詳細地向患者介紹進行LDP 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該手術的優(yōu)勢、手術流程、麻醉方式等,并向其說明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以提高其對護理的依從性。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給予其個體化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告知患者于術前3 d 開始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在手術前一晚不對患者進行清潔灌腸,不提前為其留置導尿管。囑患者于術前6 h 開始禁食,于術前4 h 開禁飲,在術前2 h 讓其飲用500 ml 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以縮短其空腹的時間,避免其發(fā)生低血糖或胰島素抵抗。2)術中護理。術中為患者留置導尿管并開通靜脈通路,注意為其保暖,避免其發(fā)生低體溫。限制患者的補液量,對其進行目標導向液體管理(GDFT),根據(jù)其術中液體的需求量對其實施個體化補液,避免因補液量過大而導致其出現(xiàn)心肺并發(fā)癥。3)術后護理。在手術結束后,立即將患者的導尿管拔除。對患者實施無痛管理。對于術中接受硬膜外麻醉的患者,術后對其實施硬膜外鎮(zhèn)痛。對于術中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術后對其實施靜脈自控鎮(zhèn)痛。術后第1 天,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并為其留置鼻空腸營,經(jīng)鼻空腸管為其輸注250 ml 的溫糖鹽水。術后第2 天和第3 天,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聯(lián)合腸內營養(yǎng)支持。術后第4 天,拔除患者的鼻空腸管,讓其經(jīng)口進食流質食物。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以促進其腸蠕動,避免其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或肺不張。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協(xié)助其取半臥位,囑其每隔2 h 左右變換一次體位,并指導其在床上活動肢體和四肢關節(jié)。術后第2 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每次活動15 min 左右,每天活動3 次。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引流量,當其引流量<100 ml 且無膽漏及胰漏時,將引流管拔除。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術后排氣、下床活動和住院的時間。
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ERAS 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3.33%(其中發(fā)生尿路感染和出血的患者各有1 例),UC 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33.33%(其中發(fā)生尿路感染、出血、肺部感染和腸梗阻的患者分別有2 例、1 例、1 例和1 例)。護理后,ERAS 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UC 組患者,P<0.05。
ERAS 組患者術后排氣、下床活動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UC 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下床活動和住院的時間(± 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下床活動和住院的時間(± s)
術后住院的時間(d)ERAS 組(n=15) 17.26±4.45 1.12±0.45 7.26±2.15 UC 組(n=15) 24.69±5.45 2.11±0.64 9.87±3.11 t 值 2.989 4.901 2.674 P 值 0.006 0.001 0.012組別 術后排氣的時間(h)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d)
LDP 又叫腹腔鏡胰腺遠端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胰體尾病變的主要術式之一。在對患者進行LDP 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ERAS 護理是隨著ERAS 理念和循證醫(yī)學(EBM)理念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種護理模式[3]。近年來,該護理模式在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指出,對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ERAS 護理能減輕其生理和心理的應激反應,減少其術后的并發(fā)癥,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4-5]。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對接受LDP 的患者進行ERAS 護理能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