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飚,王遠光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540)
上海石化390×104t/a渣油加氫裝置是該公司煉油改造工程中的主體裝置,采用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開發(fā)的固定床渣油加氫技術。為了提高渣油加氫裝置的脫雜質(zhì)率,選擇石科院開發(fā)的脫硫催化劑RMS-30、脫金屬催化劑RMS-35等新一代RHT系列渣油加氫催化劑。裝置的反應部分設置A、B兩個獨立的系列,每個系列的流程都是:濾后渣油原料經(jīng)反應進料泵升壓后,與循環(huán)氫、新氫的混合氫混合;混氫油先后與熱高分氣、反應產(chǎn)物換熱后,進入反應進料加熱爐加熱,再進入加氫反應器,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行加氫反應;反應產(chǎn)物進入熱高分分離器【1】。兩個系列都有獨立的反應進料泵、循環(huán)氫壓縮機、反應進料加熱爐、加氫反應器、熱高分分離器、熱低分分離器,也都設置了液力透平,回收從熱高分分離器到熱低分分離器的能量,用于驅(qū)動反應進料泵。兩個系列可以實現(xiàn)單開單停。
反應進料泵是渣油加氫裝置的核心設備,是保證裝置長期安全生產(chǎn)的關鍵【2】。兩個系列的反應進料泵位號分別為P-1102A、 P-1802, 共用1臺備泵P-1102B。3臺泵均為德國蘇爾壽公司制造的BB5型雙層殼體泵,型號為GSG150-360/6+6。其操作條件如下:介質(zhì)為渣油,流量300 m3/h,入口壓力0.6 MPa(表),出口壓力19.95 MPa(表),揚程2 342 m,操作溫度255 ℃,軸功率2 339 kW。
2018年初發(fā)現(xiàn)反應進料泵P-1802流量偏低于P-1102A,但是仍能夠維持處理量的要求,因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后來泵的軸位移開始偏大,約為0.33 mm左右(報警值為0.32 mm,聯(lián)鎖值為0.36 mm)。當時由于平衡管壓力在0.7~0.8 MPa(正常為0.5~0.6 MPa)之間,因此懷疑為泵蓋節(jié)流襯套磨損、間隙偏大所致。于2018年7月2日停泵檢修,檢查推力軸承、支撐軸承,結果顯示,軸向總竄動量為0.33 mm,軸瓦間隙0.14 mm,節(jié)流襯套、軸套有一定磨損,故對其進行了更換處理。7月 6日投用后,軸位移仍然保持在0.35 mm以上,只能將軸位移聯(lián)鎖予以解除,維持運行。2018年6月2日~7月21日期間軸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見圖1。
圖1 軸位移隨時間的變化(2018/06/02~07/21)
該泵軸位移設計零位為副推力瓦貼緊,且由于泵的非驅(qū)動端安裝有主油泵,軸位移探頭與泵軸心成45°夾角,使得實際軸竄動量是探頭顯示值的1.414倍,也就是說,軸向總竄動量為0.33 mm的話,軸位移最大應顯示為0.24 mm。因此懷疑儀表探頭有問題,并在2018年10~11月B系列檢修期間,又對軸承進行了檢查,更換了軸位移探頭。但是,11月開泵后,隨著裝置負荷的上升,軸位移依然保持在高位。2018年11月3日~12月1日期間軸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見圖2。
圖2 軸位移隨時間的變化(2018/11/03~12/01)
對P-1802泵的非驅(qū)動端軸承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1) 總竄量為0.35 mm,DCS顯示0.25 mm。這是安裝了工裝推出來的結果。
2) 轉(zhuǎn)子向入口端即電機側移動,軸位移為正。主推力也在這一側。
3) 主推力瓦塊的背后支撐確實存在彈性問題。因為安裝了主推力軸承、軸承箱,且轉(zhuǎn)子貼近主推力瓦后,向電機側拉動轉(zhuǎn)子,現(xiàn)場聯(lián)軸器側、非驅(qū)動端指針分別移動了0.11和0.06 mm;松開工裝后,兩端均回零。
4) 檢查推力盤固定軸套斜面的跳動約0.02 mm(無法準確測量),徑向跳動0.03 mm,對軸位移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5) 聯(lián)軸器開檔距離存在偏大的問題,增加了1.4 mm的墊片。
通過對上述檢查結果進行認真分析,才逐漸將泵流量偏低與軸位移偏大聯(lián)系在一起,發(fā)現(xiàn)二者不是孤立的問題,而是有關系的。原因如下:
該泵有(6+6)個葉輪,分兩段,背靠背布置。因其沒有平衡鼓套,運行中產(chǎn)生的總軸向力全部由推力軸承承受,因此總軸向力應該不會太大??梢耘袛?,兩段的揚程差不多,軸向力大小也相近,但是方向相反,1段軸向力指向驅(qū)動端,2段軸向力指向非驅(qū)動端。
但是隨著零部件的磨損,2段出口(即泵出口)向1段出口的回流增加,流量下降的同時,提高了1段出口壓力和2段入口壓力。1段出口壓力的升高使得1段的軸向力增加,2段入口壓力的升高使得2段軸向力減小,導致總的軸向力成2倍地增加。比如,1段的軸向力增加1 t,2段軸向力減小1 t,總的軸向力就會增加2 t。
圖3為2017年10月12日~2018年8月10日期間流量與軸位移(×1 000)的變化情況。由圖3可見,流量下降,軸位移上升,驗證了軸向力增大的判斷。
圖3 流量與軸位移隨時間的變化(2017/10/12~2018/08/10)
當時采取的方案為:改變軸位移探頭的零位,投用軸位移聯(lián)鎖。將轉(zhuǎn)子放在離副推力瓦0.14 mm的位置,安裝軸位移探頭,調(diào)零位,根據(jù)推算,DCS顯示會在0.25 mm左右。圖4為2018年1217日開泵后軸位移的變化情況。由圖4可見,軸位移仍在持續(xù)上升,達到0.32 mm。這說明泵內(nèi)零部件沖刷、磨損仍在加劇,內(nèi)部泄漏日嚴重。
圖4 軸位移隨時間的變化(2018/12/17~2019/01/28)
該期間軸的總竄動量應該為:
0.32×1.414+0.14=0.59 mm
主推力瓦塊的背后支撐的變形量為:
0.59-0.35=0.24 mm
轉(zhuǎn)子這么大的總竄動量是由轉(zhuǎn)子的軸向力引起的,與轉(zhuǎn)子的受熱膨脹關系不大,因為轉(zhuǎn)子的推力軸承、軸位移探頭安裝在同一側,且探頭就安裝在軸承箱殼體上。由此可見,轉(zhuǎn)子承受的軸向力是非常大的。
2019年1月25日,P-1802停止運行,切至P-1102B 運行。
為什么會發(fā)生2段出口(即泵出口)向1段出口回流持續(xù)增加的現(xiàn)象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了解該泵的結構。泵的結構見圖5,段間Ⅰ局部放大見圖6。
1—軸頭泵;2—聯(lián)軸節(jié);3—軸承螺母;4—推力軸承;5—支撐軸承;6—泵蓋;7—泵蓋墊片;8—泵殼體;9—泵芯組件;10—2段出口;11—泵出口;12—泵入口;13—聯(lián)軸器;14—減壓襯套;15—2段入口;16—機械密封;17—固定塊;18—頂絲;19—支撐軸承;20—軸
圖6 Ⅰ局部放大
泵分兩段,每段6個葉輪,背靠背布置。在泵芯殼體有1段泵芯和2段泵芯。1段泵芯包括入口殼體、1~6級殼體、段間殼體,由螺栓連接在一起,在驅(qū)動端的固定塊和頂絲的作用下,與泵殼體的入口端貼合在一起;2段泵芯包括7~12級殼體,由螺栓連接在一起;在1、2段泵芯之間的彈簧作用下,2段泵芯與泵蓋貼合在一起,且在驅(qū)動端的固定塊和頂絲的作用下,與泵殼體的入口端固定在一起。
介質(zhì)在泵內(nèi)的流動方向是:從驅(qū)動端的泵入口進入,經(jīng)過6級葉輪的升壓,從段間殼體的1段出口流出,而后經(jīng)過2段與泵殼體間的空間流道、非驅(qū)動端的2段入口,再經(jīng)過6級葉輪的升壓,從段間殼體的2段出口流出到泵出口。
段間殼體既有6級葉輪出口的流道,又有12級葉輪出口的流道。兩段泵芯之間,也就是圖6中的段間殼體與級間殼體之間處于脫離的狀態(tài)。圖6中,段間殼體有3個地方要承受12級出口與6級出口之間近10 MPa的壓差,具體為:與泵殼體之間通過C形密封圈2進行密封處;與級間殼體之間通過C形密封圈1進行密封處;與軸之間通過減壓襯套進行減壓處。C形密封圈1、2是非常關鍵的,其截面為C形,C的里面有彈簧,增加其彈性。C形密封圈利用C的上側、下側與零部件表面的緊密接觸產(chǎn)生密封效果。C形密封圈1、2損壞或減壓,導致襯套磨損嚴重,就會造成泵內(nèi)部回流嚴重。
對泵P-1802進行泵芯拆卸、解體、清洗后,發(fā)現(xiàn)C形密封圈1損壞非常嚴重,有2/3完全被沖刷掉,剩下的1/3也處于碎的狀態(tài)。與C形密封圈1 相配合的段間殼體的兩個內(nèi)圓、級間殼體的兩個外圓沖刷嚴重,其沖刷情況分別見圖7和圖8。
圖8 段間殼體兩個內(nèi)圓的沖刷情況(二)
圖7 段間殼體兩個內(nèi)圓的沖刷情況(一)
C形密封圈2也有損壞,即將發(fā)生斷裂,見圖9。與C形密封圈2相配合的段間殼體的外圓、端面也有沖刷,見圖10。
圖9 C形密封圈2的損壞情況
圖10 段間殼體外圓、端面的沖刷情況
檢查了葉輪口環(huán)間隙(實際0.60~0.72 mm,要求0.50 mm)、級間口環(huán)間隙(實際0.87~1.38 mm,要求0.50 mm)、泵蓋節(jié)流襯套與軸套間隙(實際0.62 mm,要求0.38 mm)、段間減壓襯套與軸套間隙(實際0.71 mm,要求0.38 mm),發(fā)現(xiàn)均有一定超標。
由此可見,該泵流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C形密封圈1損壞,相應的配合面沖刷嚴重;減壓襯套、軸套磨損;口環(huán)磨損。而軸位移偏大的主要原因是:C形密封圈1損壞,減壓襯套、軸套磨損,泵內(nèi)回流加大,平衡了軸向力,導致推力軸承承受了比較大的軸向力。
C形密封圈1為什么損壞這么嚴重呢?原因分析如下:出現(xiàn)上述問題前,根據(jù)平衡管壓力上升的情況,曾經(jīng)在現(xiàn)場拆卸泵蓋(見圖5中的“6”),更換減壓襯套(見圖5中的“14”);泵蓋拆卸后,2段泵芯會失去軸向的壓緊力,軸向會向泵蓋側移動,特別是還會下沉,使得C形密封圈1發(fā)生扭曲變形,復位后,C形密封圈1與密封面的接觸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造成損傷。正確的檢修方法是:拆卸泵蓋、更換減壓襯套前,應該將泵拆除、直立,這樣就可以避免對C形密封圈1的損傷。
根據(jù)零部件損壞的情況,更換了減壓襯套、軸套、C形密封圈1和2、葉輪口環(huán)等。泵經(jīng)過上述處理并重新投用后,流量、揚程恢復到出廠的狀態(tài),軸位移、振動等機械性能良好。
1) 泵的流量偏低與軸位移偏大不是孤立的問題,二者都是由于泵內(nèi)部零部件的沖刷、磨損造成內(nèi)回流加大引起的。
2) 泵的內(nèi)部回流增大,既引起泵流量下降,又引起段間壓力上升,破壞了軸向力的平衡,使得推力軸承承受了很大的軸向力,導致軸位移偏大。
3) 泵的內(nèi)部回流是由C形密封圈1損壞、減壓襯套磨損造成的。而C形密封圈1的損傷則是由于檢修時未將泵體直立,導致C形密封圈1發(fā)生變形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