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嘉倫,邱 黎,劉小成,洪 杰,蔡光威,張 剛,李自勇,李 翔
(華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4)
可逆熱致變色是指一種顏色在加熱升溫時變?yōu)榱硪环N顏色,冷卻后又變?yōu)樵蓄伾玔1-2],具有這類性質的染料稱為可逆熱致變色染料,通常稱之為“隱性染料”、“智能染料”。其變色機理為通過溫度不同而致使分子間電子轉移來實現顏色變化,即熱致變色材料的光譜性質發(fā)生可逆性變化[3-8]。該類化合物廣泛應用于熒光探針、分子生物學、單分子檢測、防偽、紡織等領域[9-14]。通常與電子給予體、溶劑等物質進行復配制成微膠囊作為商品銷售[15-18]。
2′-(2-氯苯氨基)-6′-二丁氨基熒烷(Ⅰ)是一種黑色可逆熱致變色染料, CAS No.82137-81-3,分子式為C34H33ClN2O3。作者以鄰氯苯胺、對苯二酚為原料,合成2-氯-4-羥基二苯胺(Ⅱ);以間硝基苯酚為原料,經酚羥基保護、硝基還原、氨基烷基化反應、脫保護、與鄰苯二甲酸酐反應合成N,N-二正丁基-4-氨基-2-羥基-2′-甲酸二苯甲酮(Ⅲ);化合物Ⅱ與化合物Ⅲ反應合成目標產物Ⅰ,并通過1HNMR、13CNMR對目標產物Ⅰ進行表征。合成路線見圖1。
圖1 2′-(2-氯苯氨基)-6′-二丁氨基熒烷的合成路線Fig.1 Synthetic route of 2′-(2-chloroanilino)-6′-(dibutylamino)fluoran
對苯二酚、鄰氯苯胺、磷酸、間硝基苯酚、乙酰氯、碳酸二丁酯、鄰苯二甲酸酐、碳酸銫、碳酸鉀、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二氯苯、98%濃硫酸,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乙腈,美國TEDIA色譜試劑公司。
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儀;德國耐馳200 F3差示掃描量熱儀(DSC);Agilent 400-MR DD2型核磁共振儀(400 MHz)。
氮氣保護下,向500 mL干燥潔凈的四口圓底燒瓶中加入對苯二酚24.2 g(0.22 mol)、二氯苯120 g、磷酸9 mL(0.13 mol),緩慢升溫至170 ℃,在此溫度下緩慢滴加鄰氯苯胺25.6 g(0.20 mol),TLC監(jiān)控反應完成(展開劑為乙酸乙酯-石油醚,體積比為1∶2);降溫至室溫,將反應液加入到100 g水中,分出油相,以水洗滌至中性,油相干燥,減壓脫除溶劑,以乙酸乙酯重結晶,活性炭脫色,50 ℃下真空干燥,得到化合物Ⅱ36.8 g,收率83.8%,純度99.5%(HPLC)。
1.3.1 間乙酰氧基苯胺的合成
氮氣保護下,向1 000 mL干燥潔凈的四口圓底燒瓶中加入間硝基苯酚118.2 g(0.85 mol)、甲苯400 mL,室溫下滴加乙酰氯69.1 g(0.88 mol),反應完畢后水洗至中性;所得物料轉移至1 000 mL氫化反應器中,加入20 g鈀炭催化劑,以氮氣置換3次后再以氫氣置換3次,控制料溫30~35 ℃,通入氫氣使反應器中壓力維持在0.2~0.3 MPa,反應完成,過濾,回收溶劑得到間乙酰氧基苯胺121.1 g,收率96.6%,純度99.2%(HPLC)。
1.3.2N,N-二正丁基-4-氨基-2-羥基-2′-甲酸二苯甲酮(Ⅲ)的合成
向250 mL干燥潔凈的壓力反應器中加入間乙酰氧基苯胺15.1 g(0.10 mol)、碳酸二丁酯87.1 g(0.50 mol)、碳酸銫0.6 g,投料完畢以氮氣置換3次,開始緩慢升溫至150 ℃,控制壓力2 MPa左右,反應完畢;降溫至室溫,過濾,母液減壓回收溶劑后加入45 g水、6 g氫氧化鈉,回流反應1 h,降溫至20 ℃,以濃度為6%的鹽酸溶液調節(jié)pH值至3,靜置分出油相,以飽和食鹽水洗滌至中性,干燥;所得油相加入到干燥潔凈的250 mL圓底燒瓶中,氮氣保護,加入鄰苯二甲酸酐20.8 g(0.12 mol)、二甲苯80 mL,緩慢加熱至130 ℃,反應完畢,降溫至0 ℃過濾,濾餅以正丁醇重結晶,得到化合物Ⅲ 28.1 g,收率75.8%,純度99.0%(HPLC)。
氮氣保護下,向250 mL干燥潔凈的四口圓底燒瓶中加入98%濃硫酸23.0 g(0.45 mol),室溫下加入化合物Ⅱ11.0 g(50.0 mmol)、化合物Ⅲ18.5 g(50.0 mmol),升溫至60 ℃,以TLC監(jiān)控反應完畢,降溫至20 ℃;將反應液緩慢倒入100 mL冰水中,劇烈攪拌,過濾,濾餅以清水洗滌至中性,加入5倍量95%乙醇重結晶,活性炭脫色,于50 ℃下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結晶化合物Ⅰ25.3 g,收率91.5%,純度99.54%(HPLC)。
HPLC測試:Chemstation色譜工作站,VVD型紫外檢測儀,色譜柱XDB-C18(150 mm×4.6 mm,5 μm);柱溫25 ℃;流動相100%乙腈,流速1.2 mL·min-1;紫外檢測波長254 nm;運行時間20 min。
差示掃描量熱(DSC)測試:稱取樣品5 mg,氣氛為氮氣,升溫區(qū)間40~300 ℃,升溫速率10 ℃·min-1。
核磁共振氫譜(1HNMR)和碳譜(13CNMR)測試:稱取樣品約5 mg(覆蓋滿核磁管底部),用氘代試劑CDCl3溶解樣品,共振頻率400 MHz。
2′-(2-氯苯氨基)-6′-二丁氨基熒烷的合成分3步進行,分別對每一步反應的關鍵步驟進行優(yōu)化。
2.1.1 化合物Ⅱ的合成優(yōu)化
實驗發(fā)現,在合成化合物Ⅱ的過程中溶劑極性及反應溫度是影響反應進度的關鍵因素。在對苯二酚及鄰氯苯胺的投料量不變、升溫至一定溫度反應10 h條件下,考察不同溶劑對化合物Ⅱ合成的影響,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溶劑的極性及反應溫度對反應影響較大。當溶劑為甲苯、二甲苯時,反應極少或少量;當溶劑為鄰乙基甲苯、石蠟時,反應不充分,雜質多;當溶劑為氯苯時,反應一半;當溶劑為二氯苯時,反應充分,雜質少。因此,最優(yōu)反應條件選擇溶劑為二氯苯、反應溫度170 ℃。
表1 溶劑對化合物Ⅱ合成的影響
2.1.2 化合物Ⅲ的合成優(yōu)化
合成化合物Ⅲ時合成間乙酰氧基苯胺是關鍵步驟。以間硝基苯酚為原料,經酚羥基保護、硝基還原,在氫化反應器中得到間乙酰氧基苯胺。氫氣壓力對反應時間的影響見表2。
表2 氫氣壓力對反應時間的影響
由表2可知,當氫氣壓力增大時,反應時間縮短,但當壓力上升到一定值后對反應時間的影響較小。綜合考慮,最優(yōu)氫氣壓力應控制在0.2~0.3 MPa。
化合物Ⅲ的合成中,選擇不同的堿進行單一變量實驗,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堿對化合物Ⅲ收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碳酸銫相對于其它無機堿如碳酸鉀、氫氧化鈉或有機堿乙酸鈉、三乙胺等,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活性。因此,最優(yōu)堿選擇碳酸銫。
2.1.3 化合物Ⅰ的合成優(yōu)化
目標產物2′-(2-氯苯氨基)-6′-二丁氨基熒烷的合成中濃硫酸的用量既要保證脫水環(huán)合反應順利進行,又要避免濃硫酸加入過多導致的后處理廢水量增加。以單一變量實驗研究濃硫酸用量對化合物Ⅰ收率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濃硫酸用量對化合物Ⅰ收率的影響Fig.2 Effect of dosage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on yield of compound Ⅰ
由圖2可知,隨著n(濃硫酸)∶n(化合物Ⅱ)的增大,化合物Ⅰ收率升高,當n(濃硫酸)∶n(化合物Ⅱ)增大至9∶1后,化合物Ⅰ收率變化不大。因此,選擇濃硫酸用量為化合物Ⅱ的9倍(物質的量)。
2.2.1 HPLC分析(圖3)
圖3 化合物Ⅰ的HPLC圖譜Fig.3 HPLC spectrum of compound Ⅰ
由圖3可知,化合物Ⅰ的出峰時間為9.988 min。HPLC積分計算可知,化合物Ⅰ的純度為99.54%。
2.2.2 DSC分析(圖4)
由圖4分析,化合物Ⅰ的熔程為180.5~182.5 ℃,性質穩(wěn)定。
2.2.31HNMR分析(圖5)
由圖5可知,化合物Ⅰ的1HNMR(400 MHz,CDCl3)圖譜中的化學位移、出峰情況、氫原子數目及對應歸屬為:δ0.96~1.00(6H,t)處的三重峰、δ1.35~1.41(4H,dd)及δ1.59~1.62(4H,dd)處的二重峰分別為甲基和亞甲基質子的共振信號峰;δ3.28~
圖4 化合物Ⅰ的DSC曲線Fig.4 DSC curve of compound Ⅰ
圖5 化合物Ⅰ的核磁共振氫譜Fig.5 1HNMR spectrum of compound Ⅰ
3.32(4H,m)處的單峰為連接N原子的亞甲基信號峰,說明有兩個連接著N原子的丁基基團;δ5.95(1H,s)處的單峰為-NH的活潑質子氫的特征峰;δ6.37~6.39(1H,dd)、δ6.47(1H,d)、δ6.57~6.62(2H,dd)、δ6.71(1H,m)、δ6.91~6.93(1H,dd)、δ6.93~7.00(1H,dd)、δ7.24~7.28(4H,m)、δ7.59~7.61(1H,dd)、δ7.65~7.67(1H,dd)、δ8.00~8.01(1H,m)處均歸屬于苯環(huán)質子的系列信號峰;δ7.26處為溶劑CDCl3的信號峰。
2.2.413CNMR分析(圖6)
由圖6可知,化合物Ⅰ的13CNMR(400 MHz,CDCl3)圖譜中的化學位移,δ14.05(s)、δ20.34(s)、δ29.36(s)、δ50.83(s)處為脂肪鏈碳原子(伯碳原子、叔碳原子)的特征信號峰,且連接有一個雜原子;δ84.02(s)處為叔碳原子的信號峰;δ97.60(s)、δ104.43(s)、δ108.54(s)、δ114.15(s)、δ118.04(s)、δ119.92(s)、δ120.33(s)、δ120.59(s)、δ120.66(d)、δ127.44(s)、δ128.83(s)、δ129.63(s)、δ134.42(s)處為苯環(huán)上無取代基的碳原子信號峰;δ136.91(s)、δ140.77(s)、δ147.97(s)、δ150.10(s)、δ152.89(s)、δ153.13(s)處為苯環(huán)上有雜原子(如N、O、Cl等)取代基的碳原子信號峰;δ169.51(s)處為羰基的不飽和碳信號峰;δ77.0處的三重峰為溶劑CDCl3的信號峰。
圖6 化合物Ⅰ的核磁共振碳譜Fig.6 13CNMR spectrum of compound Ⅰ
以鄰氯苯胺、對苯二酚為原料,合成2-氯-4-羥基二苯胺(Ⅱ)的最優(yōu)反應條件:溶劑為二氯苯、反應溫度170 ℃。以間硝基苯酚為原料,經酚羥基保護、硝基還原、氨基烷基化反應、脫保護、與鄰苯二甲酸酐反應合成N,N-二正丁基-4-氨基-2-羥基-2′-甲酸二苯甲酮(Ⅲ)的最優(yōu)反應條件:氫氣壓力為0.2~0.3 MPa,堿為碳酸銫。化合物Ⅱ與化合物Ⅲ反應合成目標產物2′-(2-氯苯氨基)-6′-二丁氨基熒烷(Ⅰ)的最優(yōu)反應條件:濃硫酸用量為化合物Ⅱ的9倍(物質的量)。以最優(yōu)工藝條件進行實驗,得到黑色可逆熱致變色染料化合物Ⅰ,總收率56.2%,純度99.54%(HPLC),其結構經1HNMR、13CNMR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