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瑰寶和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言辭凝練真切,韻律齊整,意象豐富多變,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意象教學方法為教師與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教師在教學時拓展背景教學,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帶領(lǐng)學生自然提升感悟能力,巧設(shè)情景,展開學生意象思維,注重“質(zhì)”“量”齊飛,加強古詩詞積累。
關(guān)鍵詞:小學古詩詞;意象教學;學生感悟能力
一、 引言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瑰寶和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言辭凝練真切,韻律齊整,意象豐富多變,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同時古詩詞語意跳躍、意象豐富、思想內(nèi)涵深刻,往往含不盡之意于言外。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的審美屬性,是古詩詞的靈魂和命脈,把握意象,對于理解和賞析古詩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使學生從古詩詞中得到啟迪,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小學生閱歷淺,文學素養(yǎng)欠缺,對于古詩詞意象的領(lǐng)悟尚有困難,需要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把握合適的方式方法。
二、 意象的概念
文化意象凝聚著五千多年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是一種文化象征?!耙狻敝傅氖切囊狻⑶楦?,主要是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獨白;“象”指的是物象,包括事物、景色。所謂的意象,就是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相呼應(yīng)而形成的具體形象,其中蘊含著某種情感和藝術(shù)特質(zhì)。簡單說,意象是寓“意”之“象”,也就是常所說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借客觀事物用以表達作者的主觀感情。結(jié)合小學古詩詞教學而言,意象是作者將情感寄托于某種事物上,也是學生深入探究古詩詞靈魂的一把鑰匙。在教學實踐中,巧用意象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挖掘古詩詞的魅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 小學古詩詞文化意象教學方法與策略
(一)拓展背景教學,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古詩詞能成為經(jīng)典,必然是因其背后的創(chuàng)作年代背景特殊、詩人想表達的理念抱負能引起讀者共鳴。詩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必然成就不同的詩篇。不能知曉詩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便自然無法深刻理解古詩詞的意象,也就無法領(lǐng)略到古詩詞的魅力。例如,李白與杜甫被譽為詩壇上的詩仙與詩圣,兩者雖同處唐朝,但是二者的詩篇所表現(xiàn)的意象卻相距甚遠。這是因為李白的黃金時期身處唐朝鼎盛的時期,政治安定,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加之其一生性格孤傲自負,又豪放不羈,因此,其詩篇大多表達了對世俗朝堂的不屑,個性的灑脫,才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等名句。此外,可能也與所處世道安定有關(guān),才能盡情展現(xiàn)其天真爛漫的一面,也使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等佳作流芳百世。而對比杜甫,其主要身處唐朝后期,自安史之亂后國力衰敗,社會動蕩,且其本人憂國憂民,樂于為他人揚善,而無文人相輕之惡習,勇于自我批評,對世人披肝瀝膽,敢于自我犧牲,所以其詩篇大多描寫社會百姓的疾苦,為百姓發(fā)聲,也因此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篇佳作。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淪為階下囚(被軟禁)后,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其詞大多涉及了古今過往的對比,用情真摯,意味深沉,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等,都表現(xiàn)了作者被軟禁后失去自由的郁郁寡歡。教師只有將古詩詞與其創(chuàng)作背景相結(jié)合,才能更加突出古詩詞的意象特征,讓小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作者之所感,痛作者之所痛,也更容易讓小學生理解。將來再學習其他古詩詞時,也會得心應(yīng)手一些。
(二)親近自然,提升學生感悟能力
意象,本也是比較抽象,虛無縹緲的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小,閱歷少的特點,學習抽象的事物仍然是一件比較吃力的事情,遠不如具象化的事物來得直接。因此,對于古詩詞中描繪的事物,小學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作者為什么要描繪這些景,為什么要敘述這些物,也就無法去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情。歸根結(jié)底,還是見識不足。當下的應(yīng)試教育,小學生除了上學以外,課外也是參加各種輔導班、興趣班,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也體會不到“映日荷花別樣紅”“亂花漸欲迷人眼”“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美。因此,教師不妨帶學生走出課堂,去一些美麗的地方,讓小學生用雙眼去觀察,將眼前的美景去對應(yīng)古詩詞中的相關(guān)描述。比如,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帶學生去郊外村莊去看看,看看潺潺溪流,農(nóng)家的生活,這樣學生通過實地觀察,自然能感悟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平凡和樸實。再如,對于《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既是在寫廬山的壯麗,也有告誡人們多角度看事物的寓意。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并不會領(lǐng)悟到這么多,這么深層次的意象,教師固然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去灌輸給學生,但是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必然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雖然教師不一定有條件帶學生去廬山,但是可以去周邊其他景點,也不一定非要有“山”元素,只需要讓小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件事物,將不同角度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即可,這樣,小學生自然也能懂得不同角度可以獲得不同結(jié)果的道理。也更能體會到“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義。只有讓小學生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這樣才能去感悟這些古詩詞的意象,去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三)巧設(shè)情景,展開學生意象思維
不同的詩人所處背景不同,寫作風格不同,有的意象很容易讓讀者感受到,有的則比較含蓄,沒有相同的閱歷很難有所感悟。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充滿了無奈與物是人非的凄涼感。李煜的際遇很多人一生都遭受不到,更不談去有相同的感受。何況讓小學生去理解。再如《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對于“望明月”,小學生一般都會有經(jīng)歷,但是“思故鄉(xiāng)”則不同。小學生上學放學都在家鄉(xiāng),偶爾寒暑假出去旅游也有父母的陪伴,他們自然體會不到“思故鄉(xiāng)”的惆悵,對故鄉(xiāng)、對家人的思念。而這只有當他們長大,孤身在外時,才會有所感受。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巧妙設(shè)立情景,比如問問小學生平時望明月都是什么時候;月亮什么時候又圓,又亮;望明月的時候又有誰陪伴在身邊。然后加上些聯(lián)想,展望未來,當小學生都長大了離開家鄉(xiāng),離開了父母身邊,一個人在外漂泊時,再望明月時可能只是自己一個人,通過對比,讓小學生感受到那份孤寂與思念。教師還可以讓小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現(xiàn)古詩詞內(nèi)容。如讓小學生扮演一位將軍進行沙場點兵,領(lǐng)兵作戰(zhàn),表現(xiàn)出戰(zhàn)場上的那種肅殺感,利用智能化設(shè)備輔以背景聲音,這樣讓小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去體會“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那種金戈鐵馬的意象。再如,讓小學生扮演即將分別的朋友,通過真情實意的表演去體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那種朋友之間的情誼。當下許多文學影視作品都喜歡采用穿越題材,這也是小學生比較喜愛的。教師可以利用智能設(shè)備在課堂上找取這方面的小說、影視作品等。比如,收視率較高的《慶余年》里,就有范閑醉酒吟詩的劇情,將《將進酒》中灑脫、豪放不羈意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學生充滿向往。教師可以巧妙設(shè)立這類場景,設(shè)立不同的性格特點,讓小學生用吟詩的方式去表現(xiàn),比如吟誦“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讓學生表現(xiàn)出李清照溫婉細膩的個性,從而去感悟詞人憐花惜花的心情,以及內(nèi)心的苦悶。
(四)“質(zhì)”“量”齊飛,加強古詩詞積累
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句話對古詩詞同樣適用。小學生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對于一些古詩詞的寫作風格必然有自己的喜好,除了課本之外,教師應(yīng)鼓勵小學生去尋找自己喜愛的古詩詞,多讀多看多積累。在此過程中,不人為加以限制。比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很多人認為是描寫愛情的詩句,可能會引起小學生早戀問題,不適合小學生去讀。這種擔憂完全沒有必要,這首詩本身只是對遠方親人表達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福的。引導小學生正確樹立兩性觀念本身就是另一學科范疇的事情,光靠限制古詩詞完全屬于因噎廢食。教育者若都戴著有色眼鏡看古詩詞,那小學生在甄選時便會畏畏縮縮,意象領(lǐng)悟上也無法深入其中。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古詩詞意象如何,而是這篇古詩詞是否適合去讀。
四、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種,不是普通的、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思想情感、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有人說,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但是,古詩詞之妙,妙語意象,小學生閱歷淺,文學素養(yǎng)欠缺,對于古詩詞意象的領(lǐng)悟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多看、多讀、多想。意象教學方法為教師與小學生打開了一扇學習古詩詞的新大門,由表及里,淺顯易懂,但仍需教育工作者不斷摸索。
參考文獻:
[1]朱紅梅.驀然回首,那“詩”卻在燈火闌珊處: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中的意象還原[J].考試周刊,2015(20).
[2]戴銀燕.從意境到意象: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審美引導[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shù)(D),2014(6).
[3]劉楠楠.意象對話:走出小學古詩詞教學“言不盡意”的困境[J].林區(qū)教學,2017(1).
[4]沈靜華.補文互聯(lián):讓古詩詞教學不再“孤立”:以《漁歌子》教學為例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一種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2(12).
作者簡介:
郭麗娜,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qū)石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