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再好的教材都有需要改進、調整、補充、重組的地方。我們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進行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從而對教材進行靈知處理,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本文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教材靈活處理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調整;改造;補充;重組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任何一部教材不管編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進,都不可以完全適應每個老師、每個班級,所以再好的教材都有需要改進、調整、補充、重組的地方。2:因此,我們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進行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從而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
一、調整教材——促進建構
教材展示:人教版六年級下冊P42頁內容:
我的處理:在教學中我會先引導學生學習例3,掌握解比例的計算方法后再學習例2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我的理由:這樣靈活將例題編排順序調整,讓學生先掌握解比例計算方法,再運用解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順應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我的反思:有效的學習活動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已有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用遷移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同時,我們還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充分考慮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對一些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誤的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使教材內容更加適應學生,讓學生的知識結構建構的順順利利。
二、改造教材——促進統(tǒng)一
教材展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例題:
教材運用“等式性質”的原理來解決所有類型的方程。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孩子對教材的這種方法更難理解與掌握。
我的處理:第一課時,我讓學生熟練掌握用“等式性質”來解決簡單的一步方程,并掌握驗算方法。第二課時,我讓學生做20-x=9的方程,學生大部份出現如下錯解
20-X=9
解:20-x+20=9+20
X=29
學生經檢驗后又發(fā)現是錯的,這時問題突顯,我順勢利導,引導學生學習用一至四年級已經掌握的“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如下:
20-X=9
解: x=20-9
X=11
并嘗試把整個單元的解方程的例題我讓學生都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來解決。
我的理由:這樣處理,對于孩子解方程更易掌握、更準確,也讓孩子從書本中那種用“等式性質”的方法解方程很快轉到用“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并很好理解實際上兩種方法是“異曲同工”的,而且這種用“四則運算之間關系”來解方程的方法也和六年級教材中的例題呈現的方法相同的。
三、補充教材——促進豐富
教材展示: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例題中,在課題下面呈現“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跟整數是一樣”這一句話。
我的處理:我讓學生學習完書本例題,掌握小數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后,補充了形如:3.84×8.4+17.9這樣的例題教學。
我的理由:教材只在簡便運算例題中出現這樣一句提醒語,但結合知識結構及掌握知識點,小數混合運算也該是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而且學生還輕易把不能簡算的脫式計算題亂用簡算,我這樣處理就很好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我的反思:數學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是又具有簡約化的特點。有的課時內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也不能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更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它存在著許多學生“看不見”的空洞和留白,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備課時,教師應反復研究教材,適當增補教學內容,把這些深藏不露的空白之處挖出來,使教材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切合學生實際,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更趨合理。
四、重組教材——促進和諧
教材展示: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倒數的認識》例題后安排了以下的練習:
我的處理:我會重新改為以下的練習: 先觀察每組數據的特點,再求出它們的倒數,并把你們的發(fā)現寫下來。
我的理由: 教材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求倒數的方法,形成技能,但沒有重視學生數學思維層面的培養(yǎng)。而我設計的表格對原有習題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和整數、小數倒數特點的認識。這樣重組,目標明確,要求具體,操作方便。學生容易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互動交流,達成共識。
我的反思:習題是數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載體,在實踐中,有些教師比較重視例題的教學,但忽視了對教材習題的研究,有時僅僅把教材的習題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缺少對習題的取舍以及與其他教學過程的融合,使得習題功能弱化。因此,我們在結合學生實際和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部分習題及知識塊進行重新組合,活化教材的認知體系,使課堂教學“低耗高效”,使課堂教學更和諧。
歸根結底,“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保ㄈ~圣陶語)2:而教師要想用好教材,就離不開兩個基本條件:其一,堅持以你的學生為本,做到眼里放著學生,心里裝著學生,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尊重學生的認知現狀,尊重學生的心靈需求;其二,培養(yǎng)對教材的敏感度,平時能不厭其煩地閱讀我們手中的教材,能好學深思地閱讀他人經典的課例,能興趣盎然地閱讀教材以外的書籍。只有基于真實鮮活的學生,練就扎實的數學功底,我們的“活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無限活力的“活用”!
肇慶鼎湖逸夫小學小學 梁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