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升
法國議會日前審議通過一項新的對外援助法案,重新關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8個國家和海地,援助方式將之前以“貸款”為主改為以“直接援助”為主。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也表態(tài)稱,法國已經“重回賽場”,并宣稱“我們已經進入與中國發(fā)展模式和影響力的競爭”。在筆者看來,法國外長上述言論有些夸大其詞,但在非洲金融和貨幣領域,法國仍具有相當影響力,對中國在非洲經營也有很多可借鑒之處。如果說中國在非洲的項目多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那么法國在非洲的項目多數恰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法國在非洲地區(qū)金融貨幣上的投入,如今仍以法非雙方貨幣合作形式存續(xù)的“非洲法郎區(qū)”即是一例。非洲法郎區(qū)包括西非法郎區(qū)和中非法郎區(qū),覆蓋了非洲西部和中部共15個國家,包括西非的貝寧、中非的喀麥隆等國。尤其是西非法郎,早已成為非洲諸多國家民眾信賴的、幣值較比穩(wěn)定的為數不多的非洲貨幣。
法郎在非洲是怎么運轉的?在法國巴黎一家銀行擔任建模師的王昭瑾告訴筆者,根據《法蘭西共和國西非貨幣聯(lián)盟成員國合作協(xié)議》,西非七國決定結成西非貨幣聯(lián)盟,區(qū)域內貨幣發(fā)行權仍屬于1959年成立的西非國家中央銀行。盡管在央行董事會中,法國代表與其他成員國代表的比例由1959年的1比1改為1比2,但法國在特定議題上仍具有一票否決權。此外,前法郎區(qū)的四大基本原則——法國法郎與區(qū)域貨幣的無限自由兌換、固定匯率、統(tǒng)一的外匯儲備管理和交易賬戶制度在協(xié)議中得以重申。
西非法郎的成功,最為根本的還在于作為法國央行的法蘭西銀行對西非法郎提供的國家擔保。除了“貨幣區(qū)”或“貨幣聯(lián)盟”之外,法國與非洲原法屬殖民地的金融領域合作項目頗多,幾乎涵蓋金融的全產業(yè)鏈:既有法國直接投資,也有法國直接參股;既有法國提供金融銀行咨詢,也有法國為非洲金融決策和從業(yè)人員提供定制培訓。
由于進入非洲開發(fā)時間相對法國較短,中國目前投資多集中于大型基礎設施,在金融領域的投入才剛剛開始。筆者的學生、現(xiàn)在幾內亞一家大企業(yè)任經濟學家的瑪瑪篤告訴筆者:“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一些超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上。中國在我國的私人投資領域占比較低,形式也比較單一”。在金融貨幣合作領域,筆者認為中國完全可以多借鑒法國在非洲的成功經驗。尤其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資本來到非洲,僅倚賴美元和當地幣作為主要貨幣,無疑給中資企業(yè)業(yè)務增加不小的兌換風險。
由于“法式金融”給非洲國家打下深深烙印,多數非洲經濟體至今依賴的還是銀行貸款。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私有銀行,在放貸時都有一個基本的抵押或質押的要求。但對于大多數的非洲創(chuàng)業(yè)者,尤其是從歐洲例如法國留學歸國的人才,他們其實拿不出像樣的可以抵押或質押的財產。很多從法國歸國的非洲人才,急需便捷的融資渠道。例如私募和風投等能夠為初始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便捷資金的融資渠道,在非洲絕大多數國家少之又少。此外,英國“脫歐”后,巴黎正在爭取取代英國的金融中心地位,這給法國留出了中法金融合作機遇。法國政府對非洲雄心很大,但法國畢竟是一個中型經濟體,法國新的對外援助法案確定法國援非預算金額要在現(xiàn)任總統(tǒng)馬克龍任期末達到法國國民生產總值的0.55%,2025年達到0.7%。要將對外公共援助的預算從原有的100億歐元上升至150億歐元。即使新增的50億歐元全部用到非洲,也無法與一些大國的援非力度相提并論。
筆者認為,法國只有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尤其在金融貨幣領域的合作才能“雙贏”。中國可以多加借鑒法國在非洲貨幣合作領域的成功經驗,在非洲開拓中國的金融貨幣市場。同時中國的私人資本可以多走進非洲,尤其以私募和風投等形式。▲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