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年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淮安 223002)
組 成:黨參12 g,生黃芪15 g,熟地黃15 g,淫羊藿10 g,巴戟天12 g,菟絲子12 g,黃精12 g,山萸肉12 g,山藥12 g,甘草6 g。
功 效:益腎健脾,滋陰助陽。
主 治:慢性腎炎(脾腎陽虛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
方 解:山萸肉酸澀微溫,熟地黃甘微苦微溫,山藥甘平,三藥益腎養(yǎng)陰,為君;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三藥補腎溫陽為臣。三陰配三陽,相須為用,溫補命門之火,則陽氣自復,經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滋陰配補陽,使陰得陽生而源泉不竭,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佐以黨參、黃芪、黃精補氣升陽,則陽氣益盛;使以甘草,補益心脾,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益腎健脾、滋陰助陽之功。
加 減:外感輕咳少痰、苔薄黃者,加金銀花12 g、苦杏仁10 g、平地木12 g、連翹10 g、炙紫菀10 g、款冬花10 g、白芷12 g;夜寐不寧、入睡難多夢者,加五味子12 g、茯神15 g、炒酸棗仁15 g、遠志10 g、合歡皮12 g、靈芝片12 g;中脘不適、胃納不香、晨起泛惡欲吐者,加法半夏6 g、陳皮15 g、焦山楂15 g、神曲15 g、姜竹茹10 g、炒谷芽20 g、炒麥芽20 g。
楊某,女,35歲。初診日期:2001年2月10日。
主訴:全身水腫2年余。患者2年前出現(xiàn)下肢浮腫,尿檢蛋白(+++),在某專科醫(y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用甲潑尼龍40 mg、2次/d,阿米洛利5 mg、1次/d,雷公藤多甙片2片、3次/d,治療半年水腫漸消,尿檢蛋白減少。但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反復外感,浮腫時起時伏??滔拢阂簧肀M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尿量少,大便溏,日行2~3次,腰脊酸軟,畏寒肢冷,神疲納呆,足跟疼痛,現(xiàn)尿蛋白(+++),血壓130/90 mmHg(1 mmHg≈0.133 kPa)。舌 質 淡胖嫩,脈沉細無力。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中醫(yī)診斷:水腫(脾腎陽虛證)。治法:溫補脾腎。方以強腎湯化裁。處方:
黨參15 g,生黃芪20 g,山萸肉12 g,山藥20 g,白術12 g,黃精12 g,莬絲子12 g,熟地黃15 g,巴戟天12 g,淫羊藿10 g,金櫻子15 g,炙甘草8 g,大棗3枚。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
2月17日二診:藥后尿量漸多,水腫漸消,納谷增多,大便日二行,尿檢蛋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上方再增溫補健脾之品,加附片10 g(先煎)、肉桂4 g(后下)、茯苓15 g,7劑。
2月24日三診:藥后尿量增多,每日2000 mL左右,精神漸振,畏寒肢冷減輕,腰膝酸軟好轉。苔薄白、脈細弱。二診方去肉桂,加懷牛膝12 g,7劑。
3月5日四診:激素減少至維持量,尿檢蛋白(+)~(+-),血壓、腎功能均正常,偶感頭昏疲乏,囑適當運動,慎起居,防外感,上方適當加減,以固療效。
調治2年,現(xiàn)患者偶或外感,已能正常工作生活。
按語:腎病綜合征是一種腎臟疾病,由多種原因導致,以腎小球基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水腫、高脂血癥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腎病綜合征一般采取對癥治療、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及使用細胞毒性藥物(環(huán)磷酰胺等)等治療方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復發(fā),且副作用較大。
本病屬中醫(yī)學“水腫”范疇,外邪、脾虛、腎虛、血瘀為本病病機要素。本案青年女性患者2年前出現(xiàn)下肢浮腫,確診為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在激素治療減量過程中,因反復外感致浮腫時起時伏,尿量少,大便溏,日行2~3次,腰脊酸軟,畏寒肢冷,神疲納呆,舌質淡胖嫩、脈沉細無力。四診合參,辨證屬脾腎陽虛。脾失健運,命火式微,不能溫養(yǎng)腰府,膀胱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內停,溢于肌膚而全身水腫;陽虛生內寒,故畏寒肢冷,腰脊酸軟;脾土虛寒失運則納少、便溏,甚則五更泄瀉;腎虛不固,精微下泄故尿中蛋白增多。因機體正氣不足,外邪極易侵襲,致病情反復,病程遷延難愈。因患者脾胃之氣不足,初期治療不宜過量使用滋補藥,以防“虛不受補”。首診治以溫補脾腎法,方選強腎湯加味,以健脾補腎,陰陽并補,使脾腎之氣漸復。二診時患者尿量漸多,水腫漸消,納谷增多,提示脾胃納運較前好轉,正氣漸復,可適當增加溫補之品。三診時患者尿量增多,精神漸振,畏寒肢冷減輕,腰膝酸軟緩解,提示陽氣漸復,維持二診方藥繼以溫陽散寒,另輔以懷牛膝以滋補肝腎、強筋健骨。本病經治療臨床痊愈后,應重在鞏固療效,繼以中藥調治,防止舊恙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