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博,羅明芳,楊彩霞,呂奕潔,李祥林
(濱州醫(yī)學院醫(yī)學影像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為全球第六大常見癌癥,在癌癥致死率中位居第四,每年約有84.1萬新發(fā)病例,78.2萬人因此死亡[1]。HCC預后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準確的早期診斷方法,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導致治療嚴重受限。影像學檢查是檢出HCC高危患者的重要手段,其中MRI可在生物體內實現空間和時間上的無創(chuàng)、可視化及定量檢測[2-3],但由于正常肝臟組織與病灶間對比度不足,常規(guī)MRI對于某些病變能夠提供的信息有限。應用肝臟特異性對比劑(hepatocyte-specific contrast agents, HSCA)可獲得更準確的形態(tài)學和相關功能信息。目前臨床多采用基于釓塞酸二鈉(gadolinium 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進行肝臟T1對比成像[4]。但T1 MR對比劑在診斷肝臟損傷方面存在明顯缺陷,因小分子復合物缺乏腫瘤特異性,該對比劑不能鑒別小肝癌與部分轉移瘤,也較難區(qū)分不典型結節(jié)與HCC[5]。既往研究[6]表明,部分腎性系統(tǒng)性纖維化與Gd-EOB-DTPA相關。為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強對比,需開發(fā)具有高敏感度和特異度的靶向探針。磁性納米材料是最常用的探針合成材料之一,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形狀可控,穩(wěn)定性好,廣泛用于構建MR分子成像探針。本文對磁性納米探針(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用于HCC診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與現有的基于細胞外流體擴散的HSCA不同,MNP可被庫普弗細胞選擇性吞噬,并可因其超順磁性物理性質而縮短T2弛豫時間,降低T2信號強度,實現陰性對比。最常用于鑒別正常肝組織和腫瘤組織的T2對比的MNP主要磁性構成為超順磁性氧化鐵(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SPIO),以釓或錳為基礎的納米探針也具有潛在的HCC成像性能[7]。目前認可的HCC特異性分子靶點主要包括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整合素受體αvβ3、CD44、葉酸(folic acid, FA)和遺傳受體等[8]。
1.1 GPC-3靶向探針 GPC-3位于細胞膜表面,通常表達于胎兒胎盤和肝臟中,可調節(jié)胚胎細胞生長,為HCC特異性糖蛋白,在健康人肝細胞中不表達,其升高與HCC的發(fā)生及預后密切相關[9]。作為早期HCC的腫瘤標志物,GPC-3在癌前病變中的表達率為100%,特異度和表達率均高于AFP[10-12]。LI等[13]以GPC-3作為特異性靶點構建HCC 的SPIO 分子探針,將GPC-3相關單克隆抗體與超小SPIO納米顆粒耦聯,采用1.5T MR儀進行掃描,發(fā)現T1、T2弛豫時間均縮短,對比成像效果明顯,降低了影像學診斷難度。TIAN等[14]將Fe3O4/Au核-殼納米復合物(Fe3O4@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ANP)表面修飾GPC-3結合肽(GPC-3 binding peptide, GBP)用于基于MRI的光熱治療,發(fā)現GBP-FANP對GPC-3的親和力明顯高于FANP,靶向效果更為顯著;靜脈給藥后,經MR、光聲及熒光多模態(tài)成像發(fā)現GBP-FANP在GPC-3陽性HCC細胞中特異性積聚,具有極佳的多模態(tài)對比成像效果;且經GBP-FANP治療后HCC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1.2 αvβ3靶向探針 αvβ3是HCC誘導的新生血管內皮細胞大量表達的特異性整合素受體之一,在腫瘤血管生成中起關鍵作用。αvβ3較少表達于正常肝細胞,使其成為HCC分子成像的極佳靶點[15]。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tic acid, RGD)序列多肽與αvβ3具有較高親和力,RGD多肽可作為HCC靶向探針的設計元素之一[16]。CHEN等[17]構建了由SPIO、RGD多肽和近紅外熒光染料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 ICG)構成的靶向光學/MR雙模態(tài)成像探針SPIO@ICG-RGD;特異性靶向實驗顯示其細胞攝取ICG數量顯著增加,證實了αvβ3受體靶向的有效性以及可利用該靶向特性實現MR特異性HCC成像。
1.3 FA靶點探針 作為天然維生素,FA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18]。FA受體在HCC、乳腺癌及腎癌等惡性腫瘤中高度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中不表達或低表達,具有較強的特異性[19]。以FA為配體,通過FA受體介導將超順磁性材料遞送入腫瘤細胞,以縮短腫瘤組織T2弛豫時間,實現可視化監(jiān)測治療腫瘤[20]。CHEN等[21]以納米釓卟啉金屬有機骨架(acid-nanoscale gadolinium-porphyr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NPMOF)作為基礎基團合成新型探針FA-NPMOF;以斑馬魚HCC模型觀察FA-NPMOF靶向能力,發(fā)現其對FA受體具有較強親和力,可靶遞送納米探針。
1.4 基因水平靶點探針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基因水平靶點用于合成探針。TBLR1(transducin β-like 1 X-linked receptor 1)基因在促進HCC細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GUO等[22]據此開發(fā)出2種不同靶向納米治療體系,分別攜帶TBLR1基因質粒及靶向TBLR1基因的小干擾RNA質粒,經過HCC模型體內成像動物實驗驗證了基于基因水平靶點的探針具有顯著T2增強成像和抗癌作用。
一體化診療指以診斷結果為指導的治療策略,依賴影像學手段無創(chuàng)、實時監(jiān)測治療反應,得出個體化給藥方案,以提高腫瘤治療水平[23]。基于MRI一體化診療腫瘤現已成為研究熱點[24]。目前用于一體化診療腫瘤研究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光熱治療(photothermal therapy, PTT)、磁熱治療及納米探針輔助載藥化學治療等。
2.1 PDT PDT基本原理為光敏劑在特定波長的光激發(fā)下產生具有細胞毒性的活性氧以殺傷腫瘤,具有無創(chuàng)、不良反應小、無耐藥性等優(yōu)勢,目前已用于治療淺表部位腫瘤[25];但對腫瘤進行PDT所需光敏劑劑量大且于全身分布等問題易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需尋找更加適用于HCC的光敏劑,并提高探針的生物相容性。YIN等[26]開發(fā)出由FA、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和光敏劑二氫卟酚e6(chlorin e6, Ce6)構建的新型多功能PDT/MRI納米探針PEG2K-FA@Ce6,與游離Ce6相比可顯著提高細胞攝取效率及PDT效果。
2.2 PTT PTT以光敏劑吸收激發(fā)光,將光能轉化為熱能,使局部溫度升高,以殺傷腫瘤細胞。作為新型納米材料,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納米材料不僅具有較強的光熱效應,且可高效與化學治療藥物結合,易于進行功能性修飾[27]。WANG等[28]以125I-c(RGDyK)環(huán)肽為靶向修飾基團,制備平均水動力直徑約40 nm的Fe3O4納米粒子125I-RGD-PEG-MNP,作為腫瘤靶向MRI聯合PTT的新型探針。
2.3 磁熱治療 MNP在交變磁場作用下可將磁能轉化為熱能,增高MNP溫度,因而可用于磁熱治療腫瘤,具有安全、不良反應小的優(yōu)勢[29]。為提高成像和磁熱治療效果,HURLEY等[30]在SPIO外包被介孔硅殼,并以PEG進行表面修飾;經包被后的MNP在生理環(huán)境下聚集明顯降低,而于腫瘤區(qū)域富集增加,使磁熱治療效果明顯提高。LI等[31]以錳鋅鐵磁性納米粒子(manganese zinc ferrite MNP, MZF-MNP)為基礎磁熱單元,在其表面修飾HCC特異性抗體CD147蛋白,并將阿霉素(doxorubicin, DOX)裝載其中,構建以磁熱響應納米為載體、裝載CD147蛋白和DOX的納米探針,可主動靶向HCC細胞,并通過磁熱治療殺傷腫瘤細胞;同時溫度升高使熱敏載體結構發(fā)生變化而釋放DOX,聯合磁熱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增強治療效果。
2.4 輔助載藥化學治療 MNP可在實現腫瘤成像的同時通過修飾納米載體實現多功能化,如靶向遞送輔助化學治療藥物,通過修飾納米載藥載體實現藥物在體內的長效循環(huán),減少藥物清除而增強療效。LIU等[32]發(fā)現酸堿度響應型T1-T2雙模態(tài)成像納米探針在腫瘤一體化診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多功能酸堿度敏感聚合物納米探針可有效地在HCC區(qū)域富集并釋放對比劑和治療藥物。ZHANG等[33]基于Fe3O4@ZnO核殼納米復合材料,在其表面修飾轉鐵蛋白受體抗體,并裝載化學治療藥物DOX,由此開發(fā)出MRI及放射、化學治療一體化的HCC診療探針。
綜上所述,MNP對于準確判斷腫瘤邊緣和實時評估療效等具有重要意義,開發(fā)具有高敏感度、對比成像效果好、高特異度、低毒性的MNP,有望實現早期、無創(chuàng)檢測HCC,并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目前大多數MNP研究仍處于動物實驗階段,需深入研究其體內變化,探索更多特異性靶點,提高鑒別診斷的可靠性及檢測腫瘤邊緣的準確率,實現影像學引導治療及實時評估療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