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長江
“兒子,媽包了黏豆包,江米面的,可好吃了,有空回家取吧!”母親慈祥深切的電話忽然讓我感到了春節(jié)的腳步,聞到了年味的溫馨。
鄉(xiāng)下淘米蒸黏豆包是年的序曲,母親每年都要做黏豆包。母親做的黏豆包黏度適中,面餡適宜,勁道香甜,口感純正,大黃米的金黃,黏秫米的粉嫩,江米的精白,一個個勻溜溜,晶亮亮,瞧見就有食欲,吃一個就想吃第二個。
那時候生活貧困,每年冬天誰家做的黏豆包多誰家日子就紅火。那時我家基本上是一人一斗,家里那口最大號的皮缸裝得滿滿的,還要茓上一個帽,再扣上一個大鐵鍋,以防老鼠和塵土。那一大缸的黏豆包是我們整個冬天的主食,一天早晨一頓。母親熱黏豆包有訣竅,用秫秸鍋圈,中間是白菜蘿卜湯,燒上幾把柴火,湯熟了,豆包也烙出了黃瑩瑩的嘎巴,再蘸點紅糖,別提有多好吃了。如果晌午趕應(yīng)不上,就拿出兩個黏豆包,凍著啃,當(dāng)一種零食,邊玩邊嚼。
母親做的黏豆包在村子里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這方面她有著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淘米前她往往要向春天提供糜種的人家討要兌幾個,然后根據(jù)自家的情況,愿意吃黏點的少兌點,如果兌多了就沒黏豆包的味道了。淘米要用清水多淘幾遍,直至瀝湯清亮為止,這樣的豆包才純凈透亮。發(fā)面也要找火候,沒發(fā)好,有面腥味;發(fā)過勁了,面酸。面的干濕度也很重要,干了,豆包硬能打死人;稀了,豆包懈松挺不起個兒。只有把淘米、兌米、發(fā)面的環(huán)節(jié)做好了,加上烀得軟硬適度的豆餡,蒸出來的黏豆包才算是美味佳品。每次做黏豆包,母親都要事先做一次實驗,先淘幾斤黃米,然后根據(jù)打聽到的人家兌幾個玉米面,自己記下來,把混合好的大黃米磨成面粉,干濕適宜,發(fā)好面,上鍋蒸。豆包熟了,自己先品嘗一下,黏度自知,母親就知道這樣大批量的淘米兌多少玉米了,黏豆包沒做之前母親就已經(jīng)十拿九穩(wěn)了!
如今隨著生活的富庶,黏豆包也越做越精,原料也由過去的大小黃米換成江米,兌料也換成了上等的大米,數(shù)量也一年比一年減少。但是母親做黏豆包的程序沒有變,還是一如往昔細致入微。
母親在電話里還告訴我,她把做好的黏豆包送給鄰居品嘗,鄰家媳婦對比自家姐姐給的,跟人家說:“你做的黏豆包還算好吃?。磕銢]嘗嘗我們一趟街老雷太太做的黏豆包,那才叫真正的好吃呢!”母親咯咯地笑,我也樂了,忙答應(yīng)母親休息日就回家取黏豆包,若不,牙都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