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作軍,曹榮宇 ,解淑玲,蔡其臣,趙成燕,劉吉
(1.山東省沂水縣沙溝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沂水 276400;2.沂水縣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山東 沂水 276400;3. 沂水縣國有沂河林場,山東 沂水 276400;4.沂水縣國有沂山林場,山東 沂水 276400)
沂水是山東省山區(qū)大縣,全縣集體林地 90246.18 hm2,其中有林地81532.52 hm2, 尚有無立木林地 4783.48 hm2, 占 5.4%。結果表明,1995年沂水首次進行了集體無立木林地的承包、拍賣,把市場機制引入到林業(yè)建設中;1999年,縣委、縣政府又下發(fā)《關于農村“四荒”使用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供政策、制度保障,進行再次推動;2008年以來,縣綠化委員會、宣傳部等6部門聯合發(fā)起“綠化荒山、美化沂水”捐款造林倡議,實施市場專業(yè)隊工程造林,完成招標35期,造林10000 hm2,加快了綠化步伐。
在沂水,主要是堅持所有權不變,流轉使用權,即把無立木林地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支配權,有償、有期限地轉讓給有經營開發(fā)能力的單位和個人。形式以拍賣為主,兼有承包、租賃、股份制、聯合開發(fā)等5種。
2.2.1 宣傳發(fā)動。成立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組織群眾學習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宣傳資源流轉各種形式對集體、個人的好處,消除群眾思想顧慮,統一資源流轉認識,動員積極參入。
2.2.2 提出申請。縣林業(yè)主管部門對擬流轉無立木宗地勘察評估,繪制地圖,明確四至,承讓方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出具資質證書。
2.2.3 確定流轉形式。轉讓方和承讓方協商流轉形式、價格、費用支付方式及流轉合同的內容,做到自愿、公開、公正、合理。
2.2.4 簽定合同。合同要具備以下條款:雙方法定代表人姓名、單位的名稱和地址;宗地的面積、四至;地上已有林木的樹種、林齡、蓄積量;合同期限、付款的方式、時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
2.2.5 部門審核。合同須經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后方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公證的,辦理公證手續(xù)。
過去無立木林地一直是“政府投資辦,督促群眾干”,綠化效果不明顯。現在流轉資源,群眾擁有使用權,產生權屬感,提高了積極性,群眾增益,政府增綠,實現了林業(yè)建設三大效益的結合。
2.3.1 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流轉后,群眾獲得長期使用權,吃下“定心丸”,解放了生產力,90%以上實現了造林綠化,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自然面貌,優(yōu)化招商環(huán)境。
2.3.2 調整生產和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享有使用權的群眾在權屬范圍內造林綠化,栽經濟林果;發(fā)展林下經濟,大搞種植、養(yǎng)殖;實現一村一品,生產結構得到調整。同時,大量農民工重新審視家鄉(xiāng)無立木林地資源,紛紛回鄉(xiāng)承包開發(fā),并帶回城市發(fā)展理念,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建設。
2.3.3 增加群眾收益。在無立木林地植樹造林,收獲木材;建設經濟林,獲得經濟林果品;發(fā)展林下經濟,也拓寬了增收渠道,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示范村達150個,其中種植戶1200余戶,養(yǎng)殖戶1800余戶,人均增收3800元。
無立木林地利用納入當地鄉(xiāng)村振興建設規(guī)劃,水電架設上山,人員定居??h林業(yè)主管部門積極指導,承讓方按樹種、坡位等因素劃分林班,編號填卡,制定撫育措施,建立營林檔案,實行林場化管理。
結合生態(tài)公益林“生態(tài)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的實施,全縣共聘用護林員780名,管護造林綠化成果。護林員的聘用、管理,嚴把選聘程序關、崗前培訓關、檢查考核關“三關”。
承讓方自主成立管理“聯合體”,有3種形式:勞力聯合,“聯合體”成員間為解決管理護林與耕種農田之間的時間、勞力矛盾,而互相聯合,共同管理,按勞動時間和強度的大小計酬;科技聯合,幾名成員共同出資,到業(yè)務部門培訓出1位技術“明白人”,負責管理的技術指導;信息聯合,幾名成員共同多方收集信息和技術并推薦1名“能人”任專職信息員,集得信息后互相傳遞,共同研究,擇優(yōu)實施。
無立木林地資源依法流轉,市場經濟機制發(fā)揮作用,調動了流轉雙方、政府的積極性,形成了全民搞綠化、全社會辦林業(yè)的強大合力,建議:一是按照林業(yè)三大效益原則,科學規(guī)劃,因地制宜,綜合發(fā)展,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二是落實保護群眾利益政策,其使用權在經營期限內,可依法繼承、轉讓、抵押、作股合作經營,實現“人定心、樹定根、地生金”。三是嚴格林業(yè)執(zhí)法,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土地資源、綠化成果的管護,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夯實良好的環(huán)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