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靈
李調(diào)元,四川省德陽市羅江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文學(xué)家、戲曲理論家,堪稱百科全書式學(xué)者的典型代表,更是被后人尊為“川菜之父”。李調(diào)元出生于“一門四進士,兩院三翰林”的書香世家,在父親李化楠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飽讀詩書,加上超群的記憶力,7歲時就能吟詩作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調(diào)元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選司、翰林院編修、文選司員外郎、廣東副考官。在吏部任職期間,李調(diào)元手不釋卷,飽讀大內(nèi)典籍和御庫秘本,并進行抄錄,使“內(nèi)府秘藏,幾乎家有其書矣”。去職回籍后,他建起了萬卷樓,世人稱之為“西川藏書第一家”。李調(diào)元的一生都以讀書、寫作為樂,著述頗豐,《醒園錄》便是其中之一。
《醒園錄》,源于其父李化楠宦游江浙一帶搜集的烹飪手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李調(diào)元整理編纂,刊印成書。雖說搜集的是江浙一帶的烹飪手稿,但此時正逢川菜形成期,“四方移民,八方名廚,南北佳肴,東西烹飪,匯聚巴蜀,競相爭艷,取長補短,反復(fù)提煉,再次形成川菜名牌”;加上李調(diào)元“不好吳餐好蜀餐”,使《醒園錄》里的一眾江浙菜式川味十足,江南菜與川菜有機融合,造就了川菜首部飲食專著,也為后世的川菜體系奠定了基礎(chǔ)。
《醒園錄》分為上下兩卷,記載了39種烹調(diào)菜品,24種釀造食品,24種糕點小吃,25種加工食品,4種飲料,5種食品保藏方法。這121種菜式里,已然清晰勾勒出川菜的雛形。這本川菜飲食專著,打破了長期以來大眾對川菜的刻板印象,摘掉了“又麻又辣”的標簽,以清鮮、醇濃并重的口味和川菜的古法工藝顛覆著大眾對川菜的認知,是了解川菜本源的傳世寶典。
熟知川菜烹飪的人都非常清楚,以辣椒、蠶豆為主要原料發(fā)酵的豆瓣醬乃川菜之魂。那么,在辣椒傳入四川以前,川菜里有哪些醬呢?又是怎樣做的呢?
《醒園錄》中記載了“作米醬法”“作甜醬法”“作面醬法”“作清醬法”等做醬方法,并給出了很多小貼士,比如做醬的黃金用水比、做醬禁忌以及預(yù)防醬不生蟲的方法等。此外,還囊括了醬豆腐乳、醬肉、醬火腿、醬雞蛋、東洋醬瓜、乾醬瓜、醬芹菜等醬肉醬菜的制作方法,記下了川菜與醬的緣分。
在眾多醬方里,清醬的做法最為奇特。川人做清醬有5種方法,這5種方法的區(qū)別就在于所選食材的不同,有選擇黑豆的,也有選擇黃豆的,還有用小麥來制作的。其中,如果選用黃豆來制作清醬,在經(jīng)歷煮熟、加面、拌勻、蓋草、日曬(14天)、注水、加鹽、去渣、入缸、復(fù)曬(20天)等繁復(fù)工序后,還有一道最關(guān)鍵的步驟,即“逼清醬”。所謂“逼清醬”法,就是利用醬篘做最后一次的過濾,進而得到純凈無雜質(zhì)的清醬。
這個被稱作“醬篘”的過濾工具,充分體現(xiàn)著古代川人的智慧。醬篘,由川人喜用的竹子制成,將竹片劃成竹絲,編織成上下都沒有封口的圓筒?!氨魄遽u”正是利用其頂端、底端無封口的形狀來實現(xiàn)過濾的功能。首先把醬篘插入醬缸,令其端正地立在醬缸里,防止其傾倒。然后把醬篘筒內(nèi)的渾醬全部舀出,堆放在缸與筒的間隙里。這樣一來,渾醬可以通過竹絲縫隙緩緩流入筒內(nèi),而制醬所用的大茴、花椒、姜絲、芝麻等香料和制醬產(chǎn)生的渣滓,都被擋在筒外,完成過濾。靜置一晚上后,第二天就可以得到醬篘筒內(nèi)的清醬了。這時候筒內(nèi)的清醬,可以用碗慢慢地挖出來,放到另一個干凈的缸中,再曬半個月,就可以得到清醬成 品了。
除了發(fā)酵做醬,《醒園錄》中還記錄了不少腌菜古法。
腌菜,是川人的又一個飲食愛好?!缎褕@錄》里記載了腌火腿、腌豬肉、腌肉、腌鹽蛋、腌紅甜姜、腌瓜、腌青梅、腌咸梅杏、腌蒜頭、腌蘿卜干、腌落花生、腌芥菜、腌黃小菜等數(shù)十種腌菜方法。其中,腌落花生最為出名。《醒園錄》里詳細地記載了腌落花生的做法:“將落花生連殼下鍋,用水煮熟,下鹽煮一二滾,連汁裝入缸盆內(nèi),三四天可吃;又法,用水煮熟,撈干棄水,腌入鹽菜鹵內(nèi),亦三四天可吃;又法,將落花生同菜鹵一起下鍋煮熟,連鹵裝入缸盆,登時可吃。若要出門,撈干包帶做路菜不壞?!贝恕叭ā笔请缏浠ㄉ膫鹘y(tǒng)制作工藝,流傳至今。
李調(diào)元的出生地在羅江,因此腌落花生也被稱作“羅江花生”,更是四川三寶“鮮榨菜,自貢鹽,天府花生粒粒滿”中的“天府花生”。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羅江花生呈現(xiàn)“鷹嘴、瘦身、肉細、顆粒均勻”的外形特點,坐擁“咸淡適中、酥脆可口”的口感,也創(chuàng)造了花生創(chuàng)收外匯發(fā)展經(jīng)濟的奇跡。
羅江所處的德陽市,自古就有“天府糧倉”之美譽。羅江境內(nèi)土壤砂性且營養(yǎng)豐富,非常適宜花生的生長。1961年,羅江供銷社在“三法”腌落花生的傳統(tǒng)工藝上制作鹽脆花生,次年由香港聯(lián)友公司帶到香港銷售。憑借優(yōu)良的品質(zhì)以及獨特的口感,鹽脆花生一炮打響,征服了市場,登上了外貿(mào)的舞臺。1967年,鹽脆花生正式更名為“天府花生”。如今,“天府花生”接棒腌落花生的古法工藝,成功地被列入羅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歷史在傳承,川菜的味道也在不斷蔓延。
在川渝農(nóng)村地區(qū),擺宴席都離不開“三蒸九扣”。其中,“三蒸”指的是清蒸、旱蒸、粉蒸(也有一說指鍋蒸、籠蒸、碗蒸),代表菜有蒸甜燒白、蒸咸燒白、粉蒸肉、粉蒸排骨、珍珠丸子等;“九扣”則是泛指各種扣菜,如梅菜扣肉、扣雞、扣鴨等。
川菜的“蒸扣”方式古已有之,但與如今“三蒸九扣”不同的是,早期采用“蒸”這種烹調(diào)方式的川菜更傾向于糕點類?!缎褕@錄》里就記載了蒸黏糕、蒸雞蛋糕、蒸蘿卜糕、蒸茯苓糕等眾多糕點的制作方法?!缎褕@錄》里記載的關(guān)于蒸黏糕的做法,與成都傳統(tǒng)名小吃“蒸蒸糕”的制作方法如出一轍。不同的是,蒸黏糕用的糯米與大米比是7:2,蒸蒸糕用的是9:1,糯米的比例上升后,蒸出來的糕更為軟糯彈牙。還有一點,在工藝上,蒸蒸糕在原蒸黏糕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炒米這一步,使之更加香甜可口。
對很多成都人來說,軟糯香甜的蒸蒸糕是童年的味道。20世紀,無論春夏與秋冬,成都的街頭永遠都3D立體環(huán)繞著兩種聲音,那就是敲丁丁糖的“叮?!甭暫唾u蒸蒸糕的“梆梆”聲。這兩種聲音,更像是孩子們與流動商販的接頭暗號。只要一聽到這個聲音,孩子們就會迅速奔向父母的懷抱里撒嬌討吃,一時之間與“梆梆”聲達成滿分默契。
記憶中,賣蒸蒸糕的小販總是白霧繚繞,像個自帶仙氣的神仙。他常常挑著滿滿當當?shù)膿?,塞滿了各種家伙什。但蒸籠前又非常干凈,踮起腳都看不出什么名堂,再加上蒸汽的加持,總覺得他會仙術(shù),只要一會兒,就能“咻”地一下從稀奇古怪的蒸籠里戳出來美味的蒸蒸糕。現(xiàn)在才了解,這種稀奇古怪的蒸籠是特制的,還格外講究。蒸蒸糕的蒸籠要選麻柳樹或泡桐樹作為原材料,因為這兩種樹的木質(zhì)韌性到位,不會因為久蒸而變形,更不會串味影響蒸蒸糕的口感。除了木料的選擇,還需要等待。取好的麻柳或泡桐木料曬干后,要等到農(nóng)歷九月才能制作蒸籠,據(jù)老一輩說,這個時候做出來的蒸籠格外耐用。但是,耐用的蒸籠和古法傳承的手藝,還是沒經(jīng)得住歲月的淘沙。如今的成都街頭,“梆梆”聲早已湮沒,只剩下一位賣了50多年的老爺爺還在堅守,盡量減緩它淡出人們視線的步伐。
所以說,時間的流逝才是最殘酷的,日夜更迭中,很多食物一旦貼上“記憶中的味道”標簽后,就會永久下架。好在《醒園錄》的出現(xiàn),讓川菜有了傳承的脈絡(luò)。正如李調(diào)元在《醒園錄》的序言中所說:“(先大人)至于宦游所到,多為吳羹酸苦之鄉(xiāng)。廚人進而甘焉然者,隨訪而志諸冊。不假抄胥,手自抄寫,益歷數(shù)十年如一日矣?!睌?shù)十年如一日,不僅成就了“川菜之父”,也成就了如今令人朝思暮想的川菜。